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被后世誉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杜甫的祖贯是襄阳(今湖北襄阳),曾祖杜依艺曾任巩县(今河南巩县)令,遂举家移居于巩,杜甫就降生于那里。杜氏乃官宦世家。他的先人多做过太守、刺史、县令等官职。但到他呱呱坠地时,家世已经衰落;但百年望族,还不至于彻底坍塌,所以在乡里尚有一定地位,为乡人所仰视。杜甫功名心重,中年时赴长安积极谋求官位利禄,表现出他庸常的一面,是与他的家庭出身密不可分的。
被誉为“诗圣”,却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
开元元年(713年)到天宝十四载(755年)间,正值唐开元天宝之际,唐朝多年积累的社会矛盾已发展至最尖锐的程度,内忧外患接踵而至,随时会被彻底引爆。“安史之乱”便是各种错综复杂矛盾纠结在一起后的总爆发。强大的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走了下坡路;彼时兵燹不断,社会混乱,民众流离失所,生产停滞,经济凋敝,朝政更是日趋腐化了。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在诗坛上方崭露头角,便遭遇到这个巨大的社会变故,生活处境急转直下,身不由己的被裹挟到这股突如其来的滔天巨浪中,卷入到社会最底层,时常困于贫病饥寒与四处漂泊之中而无力自拔。这困厄苦难自然对他的身体与心灵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与创伤,但同时也大大的砥砺了他坚韧的性格,使他接近底层人民,与民众休戚与共,情意相通,从而增强了他创作诗歌的现实性与人民性。也就是说他的诗歌很接地气。在他后期的20多年间, 历经坎坷,饱尝人世艰辛,同时也取得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因而以其长期积累的文学修养,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全面而深刻的反映在那些被称为“史诗”的伟大作品里,他也因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战乱中的漫游,苦难的旅程
从20岁起,杜甫便浪迹天涯,开始了他长达十几年的漫游生涯。
史载,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他参加进士科举考试,不料名落孙山。次年(736年)他来到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游历,直到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才回到东都洛阳。天宝三年(744年),他在洛阳结识了李白,两人虽然年纪相差十一岁(彼时杜甫34岁,而李白已45岁),但相互倾慕已久,遂一见如故,成为知心朋友 。两人相邀同游梁、宋,同游的还有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叛军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长安沦陷后,杜甫一家老幼也加入到了流亡的难民队伍中。逃亡途中他亲眼目睹安史叛军烧杀抢掠的惨景,触景生情,悲愤莫名,遂写下了《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等不朽诗作,深刻表达了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对故人的深切怀念。
性格耿直,仕途坎坷,饱尝人生困苦与辛酸
天宝十四载(755年)冬天,仕途不顺、久困长安、穷愁潦倒的杜甫到奉先(今陕西蒲城)探望家人。一路见残垣断壁、田地荒芜、饿殍布野,令他感慨万端,心绪复杂,而家中一贫如洗,饥寒交迫,小儿子已活活饿死,情景尤为凄惨。
至德二载(757年),杜甫逃出长安,不辞跋涉艰辛,千里迢迢至凤翔投奔唐肃宗李亨,肃宗感其忠诚,任他为左拾遗。杜甫到凤翔时,狼狈不堪,他自嘲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却只得到了一个地位不高责任却很重大的“左拾遗”官职,他本想认真担负起谏官的职责,但唐肃宗却不喜欢这样,很快就将他贬为华州司马参军。从此,他便再也没有回过长安。乾元二年(759年)春,他前往河南洛阳探亲,看望乱后的故乡。次年春,由洛阳返华州,途中所见所闻,使他写下了一生最有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彼时年景不好,他官职细微,俸禄寒酸,不能自给,遂弃官而去。

七月至秦州,十月抵同谷,全家困于饥寒,苦不堪言;一个月后,再次启程入蜀。跋涉栈道,翻越剑阁,于乾元二年年底到达成都。这次苦旅,山高水远,道路险峻,崎岖难行,生活困苦,杜甫又时常生病,不免精神疲惫;但这苦难并未压垮他,他途中笔耕不缀,写下了不少悲愤激越的纪行诗,数量大大超出以往所写。
到成都后,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浣花溪畔筑起了一座简陋却雅致的草堂,这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他带领儿女们种菜种药,饲养鸡鹅,生活虽然仍不宽裕,但眠花宿柳,自食其力,倒也怡然自得,在这段时期内,他写了许多吟咏村居生活和自然景色的诗作。
安史之乱平息后,杜甫闻讯“漫卷诗书喜欲狂”,欲“青春作伴好还乡”
宝应二年(763年)春,安史之乱平定,杜甫闻讯欣喜若狂,写下了“平生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真实地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和平统一的热情心情。

他于大历三年(768年)离开成都,顺流东下出三峡,三月抵达江陵,秋天移居公安(两地都在今天的湖北境内);仲冬时节,他来到了巴陵(今湖南岳阳)。原来准备北归中原,不料豫陕之间又起了内乱,乱兵威胁长安,杜甫只好放弃了北归计划。他想顺流东下至江南,又因亲朋故友久无消息,怕无依靠,不敢贸然前往,遂只得漂流湖湘间,似乎在作漫无目的的游荡。
流落湖湘,病死舟中
大历四年(769年),他由岳州至潭州(今长沙),再南下衡州(衡阳),再折返潭州;第二年初夏,潭州爆发臧玠之乱,兵戈扰攘,杀伐不断,他再次避入衡州,打算到郴州投靠担任录事参军的舅父崔伟,于是溯江到耒阳,彼时连日大雨,郴水大涨,只得泊舟方田驿,准备秋天再下荆楚。这段时期,他餐风露宿,生活困苦,身染重病又无钱医治,在方田驿病势加剧,竟死于船上。殁年59岁。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真实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被公认为“诗史”。现存诗作1400多首,赋(文章)20余篇。
唐代诗坛群星璀璨,杜甫以“诗圣”之名独树一帜。他的一生如波澜壮阔的长卷,既有壮游山河的豪情,也有困守长安的落魄;既有战乱流离的悲怆,也有草堂安居的片刻宁静。这位...
杜甫 2025-10-17 李白为何未入“唐宋八大家”:文体分野与文学运动的双重解构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仙”李白与“唐宋八大家”的“缺席”构成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命题。当我们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八位散文巨匠的名单与李白并列审视时,会发现这一现...
李白 欧阳修 2025-09-24 唐代三李:诗坛星辉的浪漫交响在唐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李白、李贺、李商隐三位诗人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学成就,被后世并称为“唐代三李”。这一称号不仅是对他们诗歌造诣的高度概括,更折射出唐代由盛...
李白 李商隐 2025-09-24 李白与杜甫:盛唐诗坛的双子星辉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与杜甫如同两颗交相辉映的巨星,共同照亮了盛唐诗歌的天空。他们以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与人生轨迹,构建了中华文化中“诗仙”与“诗圣”的永恒图腾。一...
李白 杜甫 2025-09-19 鲍照:李白诗歌精神与艺术血脉的源头在中国诗歌史上,唐代诗人李白以“诗仙”之名傲立巅峰,其豪放飘逸的诗风、天马行空的想象,成为后世难以逾越的高峰。然而,若追溯其艺术血脉的源头,南朝宋诗人鲍照的身影...
李白 2025-09-18 杜甫:诗史长河中的永恒灯塔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星空中,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如同一颗永不熄灭的恒星,以1400余首传世诗篇照亮了盛唐转衰的历史天空。这位被后世尊为“诗圣”的文学...
杜甫 2025-09-17 诗仙的笔墨:李白诗歌数量与创作传奇的考证在盛唐的月光下,李白以诗为剑,劈开了中国文学史的苍穹。这位自称"谪仙人"的诗人,一生游历四方、纵酒狂歌,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
李白 2025-09-17 李贺:中唐诗坛的“鬼才”之光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昌谷”“诗鬼”,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这位仅存世27年的诗人,以其瑰丽奇谲的诗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
李白 李商隐 2025-09-16 高适与李白:盛唐天空下的双星轨迹盛唐气象如一幅壮阔的画卷,既需要李白的豪放笔触泼墨云山,也需要高适的稳健线条勾勒边塞。两位年龄仅相差三岁的诗人,以截然不同的生命轨迹,在历史的星空中划出交相辉映...
李白 2025-09-10 打油诗人张打油:诗坛的幽默先驱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璀璨星河中,李白、杜甫、王维等巨匠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意境,铸就了唐诗的辉煌。然而,在这片星光熠熠的天空下,还有一位独特的诗人——张打油,他以...
李白 杜甫 2025-09-01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