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什么对李广赞不绝口?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李广是西汉时期有名的将领,历经了文、景、武帝三朝,奈何三朝元老,一生与匈奴作战,却一生没有封侯。

西汉之后,多少文人墨客为李广不值,感慨他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飞将无时命,庸奴有战勋”……
被后人尊称为"史圣"的司马迁,对李广的记载也是多溢美之词,当李广的孙子李陵因为投降匈奴而遭到权臣声讨,唯有司马迁一人为辩白求情,结果司马迁被判宫刑。
不论是在史书里还是在工作中,司马迁对李广的同情溢于言表。
那么李广到底是因何能得司马迁的青眼呢?
首先,是李广人格魅力征服了司马迁。
李广是一个身先士卒的将军,所有跟随他的士兵都心甘情愿为他出生入死,在对匈作战的过程中,李广总是冲在最前面的人,这样的将领是可以得到士兵的敬服的。
不仅作战勇猛,李广还是一个体恤士兵的将军,他爱兵如子。
行军过程遇到粮食水源短缺的时候,路上看见有水源,他总要等全军的士兵都喝上水了,他自己才会去喝水,粮食押运到军中的时候,他一定要让全军的士兵都吃饱了,他自己才会进食。
这就是李广跟士兵的相处之道,他无疑是一个好将领。
在领兵方面,李广也从不苛求士兵,在军队整饬驻防的时候,李广从不要求队形和阵势,他都是让士兵们自由休息,晚上也不安排士兵守夜值班。在文书写作方面,他也很体恤士兵们文化程度不高的缺点,对文书的格式内容要求不高。
这样一个战场上身先士卒,战场下关爱士兵的将军,哪个士兵会不爱他呢?
李广无疑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司马迁对他高看一眼也是可能的。
其次,李广的怀才不遇跟司马迁的际遇相似,让司马迁产生了同病相怜之感。
李广是一个有才华的将领,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汉文帝时期,李广还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年轻人,刚刚加入军队,就在对匈作战的大小战役中斩杀了无数匈奴人的头颅,获封汉中郎,得到了汉文帝的赏识。
当时汉文帝还称赞他,如果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
后来在,齐国之乱中,李广跟着周亚夫又立下了大功,在与匈奴作战的过程中,李广总是冲锋在前,在对匈作战的过程中,李广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勇猛和果敢。
奈何,在文景时期,对匈奴是采取怀柔政策,李广空有一颗灭匈奴的心,却于国政无益,一身铁胆雄心并无舞台施展。
到了武帝时期,总算对匈奴采取主动进攻的政策了,但是李广却已经老了,武帝手中握有卫青和霍去病这两员猛将,对年迈的李广自然不太信任,而且李广历经两朝,德高望重,总不好对李广委任太过危险的任务,所以在对匈作战的过程中,汉武帝并没有把军队大权交给李广,而是给了自己的小舅子卫青。
因此,当李广要求卫青让自己跟匈奴正面交锋的时候,卫青想起武帝的嘱托,不能让李广遇险,所以,卫青没有同意李广的请求,而是让李广领军从侧面夹击匈奴。
李广却在暴风雪中迷失了道路,差点贻误战机。
因为这件事,李广羞愧难当,当卫青要撰写战情报告汇报武帝的时候,李广觉得自己无颜面对武帝,竟选择拔剑自刎。
一生都在跟匈奴作战,却在最重要的时机中差点贻误了战机,时运不济已经不足以形容李广的命运了。
而司马迁从小跟随父亲走遍名山大川,以写史书为己任,却因为在朝堂上帮李陵说了几句话就被投入监狱,还遇到酷吏折磨。
在面对死刑和宫刑的抉择时,司马迁为了写史大任,毅然选择宫刑,苟且偷生,只为完成这本父亲交托下来的《史记》。
一段生不如死的时光,劫后余生之后的生活却是遭人耻笑和白眼的屈辱,即使如此,司马迁依旧义无反顾,强忍身心的剧痛,完成这部“史家绝唱”。
这样的人生经历跟李广一样,一生为匈奴而战,却在老迈之际遭遇人生的重大挫折,不同的是,司马迁忍受了下来,而李广无法忍受这样的屈辱,选择自刎而亡。
用笔记录历史的司马迁对过往的历史人物,总是能够感同身受,比如屈原和孔子,他们的郁郁不得志常常让司马迁同情不已。
因此,司马迁非常同情李广的遭遇,但他的记录始终是公正客观的,可能因为同情而对李广的生平会多付诸笔墨描绘,不知不觉中也夹杂了一些情感在里面。
第三,跟李广同时代的卫青、霍去病虽然战功赫赫,但是他们的起用皆因裙带关系。
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因为卫子夫才能得到重用的机会,卫子夫是汉武帝的宠妃,当然卫青和霍去病是有真才实干的,他们不是无能之辈。
但是他们毕竟不是靠军功一步步白手起家的,他们是因着卫子夫的关系,才能一步登天的。
李广却完全是依靠自己,没有任何人脉关系,从一个小兵,一步步成为大将军,在事业上兢兢业业,数十年如一日的耕耘才攒到的军功和地位。
而卫青和霍去病他们的运气好得不像话,因为汉武帝给了他们机会,他们抓住了这个机会,一战成名天下知。
相比起李广,那真是时运不济。
故而,跟霍去病和卫青比起来,司马迁自然对李广更加青睐,因为李广符合一般人成功的标准,普通人哪有那么多的好运气。
同时,也正因为如此,李广的自刎才更加让人惋惜。
结语:
尽管从战绩上来说,可能李广不如卫青、霍去病一样那么轰轰烈烈,但是在对匈作战的战场上,李广一生兢兢业业,保卫大汉朝的疆域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奈何时运不济,晚节不保,李广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选择自刎。
就如在乌江边上自刎的项羽一样,无颜面对父老乡亲,只能选择逃避。
自杀也是一种逃避现实。
相比较之下,选择宫刑的司马迁是比他们更加有勇气的真汉子,为了父亲的遗志,为了一部史书,他甘愿选择屈辱的人生,直面父老乡亲的嘲讽,直面自己身体的残缺,因为他必须要成就自己强大的意志。
西汉末年,两位名将的命运轨迹在漠北草原上走向截然不同的终点。李陵以五千步卒对抗八万匈奴骑兵的壮举,成为冷兵器时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而李广利作为汉武帝晚年的军事...
李广 2025-11-12 汉武帝为何对司马迁施以宫刑?——一位史学家的人生转折与历史使命公元前98年,长安城笼罩在肃杀的寒风中。太史令司马迁因替李陵败降匈奴一事仗义执言,触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刑罚,实则是西汉政治格局与军事战略交...
司马迁 2025-11-04 弘农杨氏开基者:杨敞的出身与人生轨迹作为西汉中期的重要政治人物,杨敞不仅是弘农杨氏的始祖,更以司马迁女婿的身份成为历史焦点。其家族背景与仕途经历,折射出西汉中后期政治格局的深刻变迁。一、显赫家世:...
司马迁 2025-10-31 末代秦王子婴:出身迷雾与悲歌人生子婴的出身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扑朔迷离的皇室谜团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留下三处矛盾记载:《秦始皇本纪》称其为"二世兄子",即胡...
秦始皇陵 司马迁 2025-10-29 汉武帝的权力铁腕与史官的命运悲歌:司马迁宫刑事件再审视公元前99年,一场震惊朝野的案件将太史令司马迁推向生死边缘。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这位立志“通古今之变”的史官被汉武帝处以宫刑。这场刑罚不仅改变了司马迁的...
司马迁 2025-10-20 草原迷途:霍去病精准制敌与李广屡次迷路的深层逻辑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两位将领以雷霆之势横扫匈奴,而同期名将李广却因“迷路”问题屡次错失战功,最终在漠北之战中因失道自刎。同样是征战草原,为何霍去病能精准定位...
李广 霍去病 2025-10-14 子婴身份之谜:秦始皇血缘中的“幸存者”与权力真空的产物秦朝末年,当赵高将玉玺塞进子婴手中时,这位仅在位46天的末代秦王,其身世却成为两千年来未解的历史谜题。司马迁在《史记》中留下三种矛盾记载:或为扶苏之子(始皇之孙...
秦始皇陵 司马迁 2025-10-13 李广利:被误解的将领与汉武帝的权谋布局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李广利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将领。他因多次军事行动中的表现被后世贴上“草包”标签,但若深入历史细节,会发现这位外戚将领的军事生涯远比简单评判复杂,而...
李广 2025-09-29 飞将军李广:沙场悲歌与军事能力的历史审视在中国军事史上,"飞将军"李广的名字始终与悲壮、传奇紧密相连。这位历经文、景、武三朝的西汉名将,以"但使龙...
李广 2025-09-25 司马迁所受宫刑:割除男性生殖器官的残酷历史司马迁,这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的史学巨匠,因替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最终遭受了宫刑这一古代最残酷的肉刑。关于宫刑的具体操作方式,尽管史书未详载细节,但...
司马迁 2025-09-24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