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怎么教出了李斯、韩非子等法家代表人物?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在我们印象中,先秦学派中的儒、法针锋相对,前者指责后者刻薄寡恩,后者痛斥前者流于虚伪。但在战国后期,当时的两位法家大咖——理论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实践派的巨擘李斯,竟然都师从儒家大师荀子,这不禁让人大感意外。
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
第一,战国各大流派本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我们想象中与“江湖门派”类似、相互之间泾渭分明的派系。所谓的流派只是后世的分类,他们之间互相学习、吸收的情况极为常见,某位大师以一门学派为主、以其他流派为辅的混合模式也屡见不鲜。
儒家一度占据绝对优势。战国初期,“非儒则墨”,儒家的影响力无与伦比,甚至连墨子最初也“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战国前期的吴起精通兵、法、儒,而他的儒学老师,就是孔子的徒弟曾子、卜子夏;推动魏国变法的李悝,也是吴起的同学。
而荀子则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三位大儒,而且其理论极为浩瀚、丰富。年轻时,他曾游学齐国的稷下学宫。在这个百家争鸣的文化中心,他充分吸收了来自各派的理论,并且形成了自己依儒家为主、以墨/道为辅的思想特点。
所以李斯、韩非子都曾向荀子学习,也就并不奇怪:这种一个顶仨的多功能老师去哪找?

但纵然如此,荀子作为儒家大师、却偏偏教出了两个法家的巅峰级大神,还是显得很怪异。
这就源于本文重点探讨的第二点:荀子的“性恶论”是怎么形成的,以及这一思想造成的结果。
在荀子之前,孔、孟两位大师的思想几乎是一脉相承的。
春秋末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困境,孔子认为,想要恢复社会的稳定,必须要重拾周朝的传统宗法制度,君臣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称其事;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不能仅仅依靠行政、暴力手段,必须做到以德治国。
而儒家的道德核心就是仁,故而以德治国的中心思想就是施行仁政。统治者要提升自我修养、遵守周礼提倡的行为规范,形成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整套政治哲学。
战国前期的孟子继承、发扬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为“亚圣”,也就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
结合当时越发混乱的现状,孟子结合孔子“性近习远”的思想,推导出了性善论:人的自然属性是善良的,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只要让他们不被横加干涉、获得顺其自然发展的机会,将会水到渠成地走上正道,形成仁、义、礼、智的美好品德。
正是人们的善心,才让实行仁政具备了土壤。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只要君主心怀“不忍人之心”,关心百姓疾苦、减轻人民负担,使他们获得基本的生活条件;在此基础上,再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依靠温和的感化就能实现政权的安稳。

荀子活跃于战国后期,也许是在稷下学宫充分接触了各派理论,抑或是被齐湣王被虐杀的惨状、长平之战的残暴战局所震撼,荀子对人性的判断与孟子完全相反:它是恶的。
人们天生就具备各种欲望,即“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逸”,几乎涵盖到各个方面;
但在现实中,由于条件所限,绝大部分人的欲望都很难得到满足。若不加干涉,他们自然会为了争夺资源而开展争斗,甚至无恶不作。
因此,人性之恶天生就有,如果不加管束、改造,社会必将面临混乱。
那么人性之恶能否被控制、改进呢?荀子认为人定胜天,只要方法得当,“制天命而用之”,完全可以改变人们恶的天性。
但在具体方法上,荀子则强调内、外两大渠道。
首先,当然是儒家提倡的礼义道德,以此降低人们对物欲的节制,减少争夺与冲突,消磨部分恶的本性。
其次才是荀子与传统儒家的区别。在他看来,既然人性是恶的,那么只依靠教化显然存在漏洞,外在强制力量不可或缺。
所以荀子提出,礼义道德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建立在刑和法之上。“治之经,礼与刑”,即礼与刑是治国的根本所在。
基于以上理论,荀子对于君主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在孔孟看来,所谓的“圣主”,关键要具备仁爱之心;而荀子则提出了更加多元立体的标准,只有至强、至辩、至明的“圣人”,才能担负起治国的职责。也就是说,想要统治好一群“恶人”,君主本身必须足够全能、优秀。
性恶论、圣人为王,结果就是君主专制。这就不难理解,为啥荀子的门下会出现韩非子、李斯这两大登峰造极的法家人物。
但荀子之所以不属于法家,关键在于这一点:
荀子主张以道德教化为主、奖惩刑罚为辅;法家只强调惩罚和利诱,对教化毫无兴趣。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逝于沙丘平台。这起看似寻常的帝王驾崩事件,却因赵高、李斯与胡亥的密谋,演变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位继承疑案。两千年来,&a...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1-13 蒙恬遗言:跨越时空的忠义共鸣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崩逝于沙丘,一场由赵高、李斯合谋的阴谋随之展开。他们篡改遗诏,赐死长子扶苏,并囚禁名将蒙恬。这位曾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的将领,在...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1-03 沙丘之变:李斯为何舍弃女婿扶苏,选择胡亥?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逝于沙丘平台。这本是一场正常的权力交接,却因中车府令赵高与丞相李斯的合谋,演变为一场颠覆帝国根基的政变。令人费解的是,作为...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0-30 权谋漩涡中的抉择:李斯为何舍扶苏而就胡亥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途中病逝于沙丘。这场猝不及防的死亡,不仅终结了一个帝国的扩张野心,更将两位关键人物——丞相李斯与中车府令赵高,推入了权力博弈的漩...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0-28 扶苏继位:秦朝的另一种可能——从暴政崩塌到文治中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途中病逝于沙丘平台,本应继承皇位的长子扶苏,却因赵高与李斯的篡改遗诏而含冤自尽。这场阴谋不仅终结了扶苏的政治生命,更将秦朝推向了...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0-28 从功臣到罪人:李斯如何亲手葬送秦朝与自己的历史声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横扫六国,完成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在这场史诗般的征服中,李斯以《谏逐客书》力挽狂澜,以“书同文、车同轨”的制度设计奠定千年政治格局,...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0-28 历史假设:若扶苏继位,秦朝能否跳出“十五年而亡”的宿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在沙丘平台病逝,遗诏本应由长子扶苏回咸阳继位,但赵高与李斯发动政变,矫诏赐死扶苏,拥立胡亥为帝。这场权力更迭成为秦朝速亡的导火索——短...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0-28 李斯:从帝国柱石到覆灭推手——秦朝崩溃中的权力博弈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兴衰轨迹始终与关键人物的抉择紧密相连。其中,丞相李斯的政治选择犹如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直接引发了秦廷权力结构的崩塌。这位曾...
李斯的儿子 2025-10-27 权谋漩涡中的抉择:李斯为何背弃女婿扶苏?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逝于沙丘宫。随行的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与幼子胡亥联手,篡改遗诏逼死长子扶苏,改立胡亥为帝。这场政变不仅颠覆了秦朝的继承...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0-15 帝国双面镜:李斯从“千古一相”到“亡秦罪人”的撕裂人生公元前208年,咸阳市集的刑场上,年逾古稀的李斯被押上断头台。这位曾以《谏逐客书》挽救秦国命运、以郡县制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格局的帝国宰相,此刻却因“谋反”罪名...
李斯的儿子 2025-10-13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