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亦称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关于战国的起始年份,有多种说法,而战国时期结束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春秋末期,历经田氏篡齐、三家分晋之后,中国正式步入战国时代。
战国开篇,就有魏国的李悝变法,后来相继出现齐威王改革图强、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列国的诸般举措目的只有一个——富国强兵、一统天下。
可是为什么200多年后,偏偏是秦国取得最后的成功呢?其实原因只有一个。
韩国和燕国
首先说一下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韩国和燕国,这两个国家从一开始就可以判定,他们根本就没有统一六国的可能。
燕国的鼎盛就是燕昭王在位期间,燕国大将乐毅率领5国联军攻齐,连拔齐国70余座城池,差点灭了齐国。这场战争并不能说明燕国之强盛,因为这场战争只是为了复仇,并不是为了霸权。燕国攻打完齐国之后,又回归到与世无争的状态。
而韩国的申不害变法,从本质上就不具备称霸的可能性。战国时期法家独大,申不害比起“法制”更注重“术制”。从此以后,韩国的“术制”就逐渐演变为避祸而谋他人,这样的思想一直风靡于韩国的政治权力中心,韩国想要吞灭六国,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魏国、齐国、楚国、赵国
那么剩下的楚国、齐国、魏国、赵国,其实这四个国家都曾经有吞并六国的可能性,那么他们为什么最后会失败呢?
这些国家中率先图强就是魏国。魏文侯在位期间,魏国是相当地了不起,当时魏国想要吞灭秦国,犹如踩死蝼蚁那么简单,吴起的5万魏武卒就可以大败50万秦军。老子的确了不起,可惜偏偏儿子和孙子一代比一代差,败光了魏文侯留给他们基业,到了魏文侯的孙子魏惠王时期,魏国就彻底失去了霸主的位置。
结束魏国霸主地位的是齐国。齐国跟魏国之间的“马陵之战”之后,魏国彻底失去霸主的地位。齐国图强跟其他六个国家有些不同,其他国家都是士子变法,而齐国是君主主导变法,这看起来更有号召力。那么为什么齐国也没能成功呢?那是因为齐国人太喜爱钱财。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趁着燕国内乱,直接发兵入燕,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燕国毕竟是弱小的国家,齐国的兵将看到有甜头而且还没那么困难,都勇往直前往上冲。但是一旦碰到秦军这样的虎狼之师,齐军的勇猛全无,一个比一个跑得快。所以齐湣王之后,齐国举国上下不管外面如何征伐,都关起门来享受多姿多彩的生活。
魏武侯时期,吴起因不被信任而逃往楚国。楚悼王十分赏识吴起,直接封吴起为楚国令尹,令尹的地位相当于丞相。楚国最大的问题就是贵族权力太大,君王的权力十分有限,有时候根本指挥不动这些贵族,其中“屈、景、昭”三家尤为严重。
吴起一上台就把这些贵族收拾个遍,楚国的国力很快强大起来。本来事态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偏偏楚悼王因为太激动突然病逝,还在前线的吴起只能赶回都城。然而吴起失去楚悼王这个强有力的后盾之后,马上就成为楚国的敌人。就在楚悼王的灵堂面前,吴起遭受贵族的围攻而死。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也夭折于雏形当中,楚国逐渐又变回贵族势力雄厚的状态。一个国家外强中干,也就意味着失去称霸中原的机会。
最后是赵国,赵国崛起是因为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胡服骑射对赵国军队的发展的确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但是赵国的图强主要体现在军事上,而政治上却没什么变化。
一个国家军事上再强大,思想意识上却没有什么提升,也同样不能长久。
而且赵武灵王后来因为禅让王位,导致自己糊里糊涂地饿死,其实这对赵国的影响非常大。赵国的内乱几乎就没有停止过,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灭亡,外因一般只起到辅助效果,而内因才是决定性因素。
秦国
秦国的发家史其实也非常漫长。从秦孝公颁布求贤令后商鞅入秦,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期间经历了100多年。时隔这么多年,其中应该有无数变数才对,为什么最后还是秦国统一六国呢?
其实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国的历代君王身上发生的一件事,就知道答案。
那就是历代秦王早期的经历,没有一个是一帆风顺的。
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年轻的太子赢驷因为犯错必须要受惩罚。但是储君不能受墨刑,所以就退而求其次惩罚他的老师。虽然赢驷没有受刑,但是这对他的打击也是非常大的。
秦惠文王赢驷的儿子,秦武王赢荡继位仅仅三年就因为举鼎而去世。
赢荡无子,弟弟赢稷继位。赢稷因为是庶子不受宠,早年就前往燕国为质子,质子的日子可想而知,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赢稷在燕国为质整整十年,十年时间真的可以把一个人的心性磨练得异常坚定。
赢稷的儿子秦孝文王正式即位仅仅三天就病逝,这倒不是什么宫变,只是因为赢稷太能活了,差点把儿子都拖死。
秦孝文王的儿子赢异人就是秦始皇的父亲,他一直在赵国为质子。而且他在赵国的时候,秦赵还爆发了“长平之战”,赵国人对秦国的仇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可想而知赢异人在赵国的处境是多么的艰难。
赢政是质子的儿子,处境只会比质子更难。
正因为秦国的国君,早期经历没有一个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受到过困难的洗礼。所以秦国的国君比起东方六国的国君,更有坚定的意志。
其实不管商鞅变法理论如何适用于秦国,如何能将秦国带入鼎盛。只要下一任秦君不秉承上一任秦君的遗志,一切都是空谈。
而山东六国的国君,很多人都是一帆风顺地继承王位,没有经历太多的挫折。这好比生活在阳光和煦下的小草,自然敌不过秦国历经暴风雨洗礼的劲草!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以雷霆之势横扫六国,完成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这场持续十年的战争不仅重塑了政治版图,更引发了关于战俘处置的深层思考。据《...
秦始皇陵 2025-10-16 权谋漩涡中的抉择:李斯为何背弃女婿扶苏?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逝于沙丘宫。随行的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与幼子胡亥联手,篡改遗诏逼死长子扶苏,改立胡亥为帝。这场政变不仅颠覆了秦朝的继承...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0-15 沙丘遗诏的另一种可能:扶苏继位能否改写秦朝命运?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在沙丘平台暴毙,遗诏“与丧会咸阳而葬”的模糊表述,与赵高、李斯、胡亥三人合谋篡改的“立胡亥为太子”密令,共同将秦朝推向了二世而亡的深渊...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0-13 仁政未竟:若扶苏继位,秦朝能否改写“二世而亡”的宿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逝于沙丘,遗诏本应传位于长子扶苏,却因赵高、李斯篡改诏书,导致胡亥登基、扶苏自尽。这场权力更迭的意外,让秦朝迅速陷入暴政与...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0-13 子婴身份之谜:秦始皇血缘中的“幸存者”与权力真空的产物秦朝末年,当赵高将玉玺塞进子婴手中时,这位仅在位46天的末代秦王,其身世却成为两千年来未解的历史谜题。司马迁在《史记》中留下三种矛盾记载:或为扶苏之子(始皇之孙...
秦始皇陵 司马迁 2025-10-13 李信伐楚之败:秦始皇的权谋与宽纵背后的历史逻辑公元前225年,秦国年轻将领李信率20万大军南下伐楚,却在淮水流域遭遇惨败,七名都尉战死,秦军几乎全军覆没。这场战役不仅成为秦统一六国进程中最大的挫折,更暴露出...
秦始皇陵 2025-10-13 唐高祖李渊为何在历史上“隐身”?——被儿子风头掩盖的开国之君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帝王谱系中,唐高祖李渊作为唐朝开国皇帝,其历史存在感却远低于秦始皇、汉高祖等同类君主。这种反差源于多重因素:既因他身处“暴君”隋炀帝与“千古一帝...
秦始皇陵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2025-10-01 宋真宗赵恒: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封禅泰山的帝王在中国古代帝王的历史长卷中,封禅泰山是一项象征“功盖三皇五帝”的至高礼仪。自秦始皇首开先河,至宋真宗戛然而止,两千余年间仅有六位帝王完成这一壮举。而宋真宗赵恒,...
秦始皇陵 宋真宗 2025-09-23 君士坦丁大帝凭什么排第一:重塑罗马与基督教的双重遗产在历史学界关于“世界八大君王”的评选中,君士坦丁大帝始终稳居榜首,甚至超越秦始皇、亚历山大大帝等传奇人物。这一评价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罗马帝国政治结构的根本性...
秦始皇陵 2025-09-22 传国玉玺:千年流转中的最后绝响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传国玉玺始终是最具象征意义的权力信物。自秦始皇命李斯以和氏璧雕琢“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玉玺起,这枚承载着“天命所归”的玉器便成为历代...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09-1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