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评价为什么不高?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流传甚广,和司马迁的《史记》关系很大。
历史上的李广被誉为“飞将军”,传说匈奴人听到他的名号就害怕,不敢主动来犯;然而很多次,李广的表现好像并不是那么强,反而是卫青取得赫赫战功,将他比下去了;漠北之战中,李广因为迷路没能参战,又愤又愧之余,决然自杀。
面对这样一位悲愤的英雄,司马迁是给予了很高评价的。不仅为其做了一大段丰富的赞赏评价,而且还为他立传,为他的死鸣不平,认为他只是“时运不济”。
然而相比于与李广同时期、同时也比李广要强的卫青和霍去病二人,却好像并不怎么受到司马迁的待见,即便是在《史记》中,对卫霍二人的点评只是寥寥无几。尤其是霍去病,他年纪轻轻就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守卫边疆立下汗马功劳,可司马迁在描写他讨伐匈奴的功绩时,避开功绩不谈,反而大篇幅描写和记录霍去病讨伐匈奴的完整过程,本该有的赞扬点评,也只是一句“为将之道”而已。
在这样鲜明的对比下,有读者就疑惑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评价不高呢?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差距,第一个原因,必定与司马迁的身份有关,作为一个记录历史的修史者,必须要保证公平公正。我们都知道,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堪称是千古佳作,就连鲁迅也评价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能够作为后世参考的重要史料流传千古,发挥着重要的参考依据,这和它本身的公正脱不开关系。
然而,在写《史记》的时候,司马迁并不是正常的状态,他为李陵辩护再加上奸人陷害,被汉武帝处以宫刑,也就是被阉割了,这是多么屈辱而又惨痛的经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司马迁仍旧凭借着坚强的毅力,继续撰写《史记》。
但被阉割的司马迁心中是委屈的,是不服的,或许也是充满怨气的,这种怨气直接针对“不明是非”的汉武帝,甚至连带着与汉武帝有着裙带关系的卫霍二人,也被司马迁所反感。换句话说,卫青是皇后卫子夫的弟弟,霍去病是皇后卫子夫的外甥,他们两个人被汉武帝所重用,在蒙受冤屈的司马迁看来,未必是光彩的。
因此,在主观情绪上,无论卫霍二人取得多么大的成就,司马迁都不认为他们是完全依靠自己,就如同他在《史记》中大篇幅描写霍去病讨伐匈奴的过程,而刻意减少霍去病已取得的功绩成分,大概率就是为了侧面表现出一层意思——霍去病的功劳不过是源于皇恩浩荡,是因为汉武帝的恩宠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处记载,也能窥得司马迁的心思。那就是,霍去病费力收复河西,匈奴人来投降,司马迁表述的是“降者数万,号称十万”。也就是说,实际上投降的人数也不过几万人,但霍去病说的是十万人。背后的隐语是,实际上霍去病没有那么大的功劳,但是他却号称那样大,这种写法,一般写反派才会这样写吧。
这看起来,颇有一种“我不喜欢你就不想搭理你,但为了工作我还是要写你,能少写就少写”的感觉吧。
不管怎样,从司马迁对霍去病的描述中,就能隐隐察觉到,他对霍去病的评价不高,不认可他的功绩,大概率是主观情感上不认可他。
而飞将军李广的愤然自杀,这样悲壮的遭遇和自己又有那么几分相似,司马迁从内心深处对李广有一种惺惺相惜,同时在为其撰史的时候,也不自觉流露出一种“李广难封”的悲悯与遗憾。另一方面,据说司马迁和李广的关系不错,当初被处以宫刑不就是因为司马迁为其孙子李陵辩护吗?
不得不说,主观情感上虽然有差距,但司马迁仍然尽好了一位修史学者的义务,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场景,少掺杂个人评价,如此已经实属不易了。
但飞将军李广若泉下有知,必定会感谢司马迁为他的立传,让并没有取得什么贡献的自己,能够享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高度赞誉吧!
战国烽烟中,廉颇以“破齐败燕、守卫长平”的赫赫战功铸就铁血传奇,却在暮年遭遇“一饭三遗矢”的谗言构陷,最终悒悒而终。这个被司马迁载入《史记》的典故,历经两千余年...
廉颇典故 司马迁 2025-09-05 楚怀王是昏君吗?——从历史迷雾中探寻真相在战国纷争的宏大叙事中,楚怀王熊槐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刻画为“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的昏庸之君,但出土文献与后世研究却揭示出这位楚...
司马迁 楚怀王 2025-09-03 史记:跨越三千年的历史长卷——从上古传说到汉武雄图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以恢弘的叙事框架与深刻的历史洞察,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原乡。这部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历时十四年完成的巨著,不仅开创了“纪传体”史...
司马迁 2025-09-01 秦三世子婴身世之谜:历史迷雾中的宗室血脉探寻秦朝末年,秦三世子婴以46天的统治成为帝国崩塌前的最后见证者。然而,这位在历史转折点上登场的秦王,其身世却如蒙尘古卷般模糊不清。司马迁在《史记》中留下三种矛盾记...
司马迁 2025-08-08 霍去病射杀李广之子李敢:一场交织着亲情、权力与时代变革的悲剧公元前118年,甘泉宫猎场上,西汉帝国最耀眼的将星霍去病突然张弓搭箭,将李广之子李敢射杀于众目睽睽之下。这一箭不仅终结了李敢的生命,更在汉武帝的刻意遮掩下,揭开...
李广 霍去病 2025-08-08 李广雁门之战:血性与悲歌交织的边塞史诗公元前129年的雁门关外,朔风裹挟着匈奴铁骑的嘶鸣,李广率领的万余汉军正陷入绝境。这位被匈奴称为“飞将军”的传奇将领,此刻却因敌我兵力悬殊被围困,最终负伤被俘。...
李广 2025-08-08 张耳与陈余:刎颈之交为何反目?责任归属的深层剖析秦末乱世中,张耳与陈余的友情曾如烈火般炽热。二人同为魏国名士,逃亡途中以“刎颈之交”立誓,共历陈胜吴广起义、拥立赵王武臣、巨鹿被围等生死考验。然而,这段被司马迁...
司马迁 2025-07-08 五大刺客谁成功了?历史深处的刺杀真相与精神博弈在中国刺客文化谱系中,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的专诸、要离、聂政、豫让、荆轲五人,犹如五把淬毒的匕首,刺破历史帷幕,留下永恒的道德拷问。若以“刺杀目标是否死...
司马迁 2025-07-02 灌夫与李陵: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误会西汉历史长河中,灌夫与李陵两位武将的名字因一场跨越百年的“冤枉”风波被意外关联。灌夫,这位以刚直勇猛著称的汉武帝时期名将;李陵,李广之孙、西汉末年投降匈奴的争议...
李广 2025-07-01 程不识:西汉“严将”治军典范与汉匈战争中的防御大师在汉武帝时期名将辈出的时代,程不识以独特的治军风格和稳健的防御战术,与“飞将军”李广并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而任侠,士卒亦多乐从...
李广 2025-06-2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