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乾隆请3000多位老人吃饭,为何吃完后,这些老人都接连去世了?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看一看。
“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这是在乾隆五十年(1785)宫廷举办千叟宴后,文人雅士留下的评语。这次千叟宴,乾隆皇帝为向天下表示皇恩浩荡,邀请人数3000余人。
表面上此举增加了民众对皇帝的向心力,但实际上,在民间,千叟宴另有“催命宴”一说。
原因是老人家们参加完千叟宴后,不久便陆续离世。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千叟宴的来历
千叟宴并非乾隆皇帝首创,首次举办是在康熙五十二年,正值康熙皇帝六十大寿,普通人上了年纪祝寿都得大办一场,更何况是年事已高,却依然能料理国政的皇帝呢?
另外,康熙皇帝认为:“自秦汉以降,称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绵长,无如朕之久者 。”
康熙在位时间确实是大部分皇帝都过犹不及的。
也因此,康熙决定将这次祝寿的庆典举办地隆重华丽,举世皆知,不仅如此,还要玩出新花样。

康熙六十一年,为了预庆自己的七十大寿,康熙再次举办千叟宴,依然盛大,依然热闹,每个人都兴高采烈。
此等与民同乐的和谐场面,一定为未来的乾隆皇帝弘历留下了深刻印象。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在全国都掀起了敬老爱老的热潮,据说顶峰时期,实际参与人数远超3000人。
既然目的是凸显皇恩,那皇帝便没有在饭菜里下毒的理由,何况赴宴者还是年过半百的老者?
赴宴之路很艰辛
千叟宴是清宫中的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为了彰显皇恩浩荡,与其他皇宫宴会相比,参与门槛并不高,只要年满65岁即可,不分官民。
但千叟宴的举办地点在天子脚下的京城,这为许多不常住在京城的老者们前往增添了不便,赴宴之路并不顺利......
对其他朝代而言,清朝的道路相对发达,但依然无法与现代交通设施相比较。
即使是金贵的读书人,凑的盘缠再多,大部分行程也依旧以步行为主——乡间小路实在崎岖,马车难以通行,只有在官道上才能勉强行车。
想从乡下赶往京城赴宴,须长途跋涉,风餐露宿。老人大半辈子都顶着太阳弯腰劳作,年近古稀,身体更是不如从前硬朗,很容易受环境影响,危险系数大大增加。
到离京城好几里地的时候,如果资金充足,可以考虑雇一辆牛车代步,但通往京城的官道质量绝对比不上后世,坑坑洼洼的土路无比颠簸。

与此同时还得被迫吸入车轮带起的沙尘,令人咳嗽不止,即便如此,也得尽量避免停下休息——不然可能就赶不上宴席了。
如此伤筋动骨,要是老人身体素质差点儿,连是否能安全抵达都无法保证,再者,宴会结束后还得原路返回,老人家的身体容不得如此舟车劳顿。
精心菜肴反伤身
乾隆办的千叟宴比康熙的更加精致,菜品丰富多样,无一不集好寓意和好创意于一身,且无一例外用材珍贵——哪怕是品级最低的菜式,对百姓来讲也算是山珍海味。
对皇室宗亲以及一干官兵来说,此等佳肴不过稀疏平常,顶多也只能算作新奇,对寻常百姓来说,一辈子也不见得能见上一回。
于是自然而然的,平民老人大快朵颐,据记载,当时醉倒、呕吐、昏迷的人不在少数,这一看便是放开了吃呀!
这与现代人吃龙虾自助餐时立志要吃到扶墙走的心态,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清朝的平民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物,是土豆一类的农作物。由于产量大易饱腹的特点,土豆在神州大地上迅速普及,成为康乾盛世形成的重要助力之一。
而反观千叟宴的菜品,那叫一个用材奢侈,做工细致,对比百姓寻常的饮食,简直云泥之别。兔肉大虾鹌鹑牛柳,鹿肉狍子鱼唇鲍鱼......
甚至还有野味火锅,正月的京城白雪飘飘,几百席炭火,供普通人家一年恐怕也绰绰有余。
乾隆皇帝如此大办特办,彰显出皇帝爱民之心,作出尊孝道的天下表率,在这方面确实效果拔群。
参加宴席的人们十分尽兴,即使礼节繁琐,但能猛吃上一顿,也是值了。

于是乎,主客都很高兴,没人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常年饮食结构单一的人,突然大量摄入从前从未出现的食物,会对胃部造成极大打击!
更何况是身体不硬朗的老人家呢?而且,由于老年人各方面身体功能的衰退,导致其完全经不起暴饮暴食对胃部以及其他器官的压力。
突然间暴饮暴食会严重地破坏老年人的饮食平衡,给肠胃加重负担,从而引起消化不良,容易突发心绞痛或诱发心肌梗死。
再加上路途辛劳,千叟宴上规矩繁琐,于是更加身心憔悴,突发疾病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古代卫生条件差,这种情况难以解释,想必这也是民间将千叟宴另称为催命宴的主要原因。
结语
古代皇帝大多好大喜功,乾隆年幼时目睹过康熙帝大办千叟宴,于是自己也大办特办,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效果堪称佳话。
在皇帝看来,这不仅能笼络民心,还能满足自己作为天下之主的虚荣心,让更多人看到皇家的财富和权力。
但就像农民幻想皇帝会用金锄头耕地一样,皇帝同样无法想象平民百姓的生活,这才没能意识到饮食的巨大差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算是好心办了坏事。

康熙乾隆两朝总共办了四次千叟宴,耗资千万,留下诗词对联佳句等数千,获得了民间的推崇和谬赞,可惜纵情欢乐后,死亡却悄悄降临到老者的头上。
但代入老人家的视角,虽然千叟宴确实加速了老人的死亡,可纵使已经老态龙钟,皇帝依然愿意为全天下的老者请宴,皇帝怜贫惜老,实实在在地举办宴会,来者不拒。
在清朝,皇权至上达到顶峰,在百姓看来,皇帝明确地表达出对社会弱势群体(老人)的关爱,足以让当时的老人热泪盈眶,感恩戴德。
千叟宴后,老人接连撒手人寰,是悲,但在某些方面,逝者也算是了无遗憾。
在乾隆皇帝那庞大且后宫佳丽如云的宫廷之中,妃嫔们想要脱颖而出、获得长久的宠爱绝非易事。然而,有这样一位女子,她入宫便直接成为一宫主位,一生未曾诞下子嗣,却始终深...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舒妃 2025-11-13 令妃:宠冠六宫却止步皇贵妃的隐秘逻辑在乾隆帝的后宫中,令妃魏佳氏以十年生六子、统摄六宫十载的战绩,成为清朝历史上生育能力最强、执政时间最长的皇贵妃。然而,这位以宫女身份逆袭的传奇女性,至死未获皇后...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11-13 圆明园阿哥弘曕:被宠爱毁掉的皇室骄子在清朝乾隆朝的皇室成员中,爱新觉罗·弘曕的一生堪称一场充满戏剧性的悲剧。这位雍正帝最小的儿子、乾隆帝最年幼的弟弟,从备受宠爱的“圆明园阿哥”沦为被降爵罢官的罪人...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11-12 权臣的藏金术:和珅如何在无银行时代构筑财富帝国?在清朝乾隆年间,权臣和珅以“富可敌国”闻名史册,其贪腐所得远超同期国家财政收入。当现代人困惑于“没有银行,巨额财富如何安全存放”时,和珅的藏金术却展现出惊人的系...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和珅 2025-11-12 孝圣宪皇后:紫禁城中最有福气的皇太后在紫禁城的漫长历史中,无数嫔妃在这座权力与欲望交织的宫殿里沉浮,而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无疑是其中最有福气的一位。她的一生,跨越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见证了“康...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康熙的儿子们 2025-11-11 清宫长寿密码:康熙乾隆60年统治背后的养生智慧作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两位帝王,康熙帝(1654-1722)与乾隆帝(1711-1799)分别以61年和60年的统治时长,创造了封建王朝的统治纪录。这对祖...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康熙的儿子们 2025-11-11 雍正两道密旨:为乾隆六十三年皇权筑起铜墙铁壁公元1735年秋,圆明园内烛火摇曳,五十八岁的雍正皇帝在病榻上留下两道密旨。这两份用满汉双语书写的圣旨,不仅解决了皇位传承的合法性危机,更通过精心设计的权力架构...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11-10 乾隆的用人之道:讷亲为何从“股肱之臣”沦为阶下囚?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叛乱,清军久攻不下。乾隆帝急调首席军机大臣讷亲为经略大臣,统帅三军平叛。然而,这位出身钮祜禄氏、曾被乾隆视为“股肱之臣...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莎罗奔 2025-11-10 权力重构与财政困局:嘉庆诛杀和珅的双重逻辑公元1799年,乾隆帝驾崩仅十余日,嘉庆帝便以雷霆手段将权倾朝野的和珅下狱赐死,抄没其家产估值达八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总和。这场震动朝野的政治风...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嘉庆怎么死的 2025-11-08 入宫八年默默无闻,惇妃的争宠逆袭之路在乾隆皇帝的后宫中,惇妃汪氏的起点堪称平凡。她出身满洲正白旗,父亲为都统四格,虽为八旗世家,却无显赫权势。17岁入宫时,乾隆已53岁,两人年龄相差36岁,这样的...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11-07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