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宋朝 >  吴玠未跪岳飞墓前:历史评判中的身份与道德双重考量

吴玠未跪岳飞墓前:历史评判中的身份与道德双重考量

时间:2025-08-04 16:17:35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在杭州西湖畔的岳飞墓前,四尊铜铸跪像历经六百年风雨,始终以忏悔姿态承受着世人的唾骂。这四尊跪像分别是秦桧夫妇、万俟卨与张俊,而历史上曾短暂出现的第五尊跪像——罗汝楫,已在清代被移除。有趣的是,与岳飞同为南宋抗金名将的吴玠,虽在民间传说中与岳飞有过“送美女”的轶事,却从未被列入跪像名单。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历史评判中身份定位与道德责任的复杂博弈。

一、身份定位:抗金同僚与政治附庸的本质差异

吴玠(1093—1139)与岳飞(1103—1142)同为南宋抗金中坚力量,但二人的军事轨迹与政治立场存在显著分野。吴玠长期镇守陕西,以和尚原、仙人关等战役的胜利,构筑起阻挡金军入川的坚固防线。其弟吴璘继承兄长遗志,继续经营川陕防线,使南宋西部边境保持稳定。这种“保境安民”的功绩,使吴氏兄弟成为南宋西北地区的屏障式人物。

反观岳飞,其军事活动始终以“直捣黄龙,迎回二圣”为目标,四次北伐的锋芒直指中原。绍兴十年(1140年)的郾城大捷中,岳家军以“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威名,迫使金军统帅完颜宗弼(金兀术)发出“江南易,岳飞难”的哀叹。这种主动出击的战略姿态,与吴玠的防御性战略形成鲜明对比。

更关键的是,吴玠在政治上始终保持中立姿态。尽管他曾在绍兴五年(1135年)试图通过赠送美女姚琴与岳飞结交,但这一举动更多出于对岳飞人格的敬仰,而非政治同盟的建立。当岳飞因“莫须有”罪名被害时,吴玠已去世两年,其家族在川陕地区的势力也未因岳飞案受到牵连。这种“事不关己”的立场,使其避免了被卷入政治漩涡的风险。

二、道德责任:主犯从犯与历史污名的界定标准

岳飞墓前跪像的增减史,本质是一部“罪责量化”的历史。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浙江布政使周木首铸秦桧夫妇铁像,开启跪像惩罚的先河。正德八年(1513年),浙江都指挥使李隆增加万俟卨铜像,因其作为秦桧核心党羽,直接参与伪造岳飞谋反证据的罪行。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浙江按察司副使范涞加入张俊跪像,理由是张俊作为南宋“中兴四将”之一,却为求自保附和秦桧,成为陷害岳飞的关键推手。

罗汝楫的跪像出现较晚,其被列入的依据仅是“秦桧党羽”的身份。但清代雍正年间,浙江总督李卫在重铸跪像时果断将其移除,理由是:“罗汝楫不过秦桧门下走狗,何足与诸奸并列?”这一决策揭示出历史评判的潜规则:跪像资格需满足“核心主犯”或“直接执行者”的双重标准。

吴玠显然不符合这一标准。尽管民间传说中他曾试图以美女腐蚀岳飞,但《宋史·吴玠传》明确记载:“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不受。”这段史料不仅否定了“送美成功”的传说,更凸显吴玠对岳飞人格的敬重。即便在吴玠晚年因服食丹药导致健康恶化期间,其军事指挥权仍由弟弟吴璘继承,未出现任何背叛南宋朝廷的举动。这种“无害化”的历史形象,使其天然不具备跪像资格。

三、历史隐喻:忠奸对立叙事中的叙事策略

岳飞墓前跪像的演变史,本质是官方与民间共同构建的“忠奸对立”叙事。从周木首铸铁像的个体惩罚,到李隆、范涞、李卫等官员的持续增补,每次跪像调整都暗含政治教化的意图。明代通过增加万俟卨、张俊跪像,强化“党争祸国”的警示;清代移除罗汝楫,则体现对“罪责相当”原则的坚持。

吴玠的缺席,恰是这种叙事策略的产物。作为抗金名将,他的历史地位与岳飞存在微妙平衡:若将其列为跪像,不仅会破坏“忠奸二分”的简单叙事,更可能引发对南宋朝廷处置岳飞案合理性的质疑。毕竟,吴玠家族在川陕地区的势力,曾是南宋维持西部稳定的重要支柱。将这样一位功臣打入“奸臣”行列,显然不符合统治者的利益需求。

人物: 秦桧 岳飞 分享 上一篇: 秦桧为什么要害死岳飞,如果没有秦桧,岳飞会死吗 下一篇: 催命判官李立:揭阳岭上的暗夜判官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