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这位被誉为“诗圣”的唐代伟大诗人,以其沉郁顿挫的诗风、心系苍生的情怀,为后世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诗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疾苦,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家国情怀。以下精选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一同领略其诗歌的独特魅力。
一、《望岳》:青年壮志,豪情万丈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诗作于杜甫青年时期漫游途中,他登临泰山,被泰山的雄伟磅礴所震撼。诗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生动地描绘出泰山的神奇秀丽与高大巍峨。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则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展现出青年杜甫的壮志豪情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二、《春望》:国破家亡,忧国忧民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公元757年,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悲惨景象,百感交集之下写下了这首诗。诗中既有对国家残破的悲痛,又有对亲人的思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拟人手法,将诗人的感情赋予外物,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更能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愁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真切地表达出诗人对家人的强烈思念,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三、《春夜喜雨》:喜雨润物,心系苍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公元761年春天,杜甫来到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生动地写出了春雨默默奉献、滋润万物的品质,也体现了杜甫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屋破心忧,胸怀天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公元761年秋八月,秋风卷走了杜甫草堂上的茅草,大雨又接踵而至,搞得屋漏床湿,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中,杜甫不仅描写了自己居住在茅屋内的生活遭遇,更通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一种推己及人、宁苦自身以利他人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现出他心系天下苍生的博大胸怀。
五、《蜀相》:怀古思贤,壮志未酬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公元760年,杜甫初到成都时,去武侯祠游览,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此诗通过描绘丞相祠堂的庄严肃穆和春日景色的冷寂凄清,以及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业和未竟之志,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和叹惋,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喜闻捷报,归心似箭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公元763年春天,杜甫52岁,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纷纷投降。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后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中,诗人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自己听到收复失地消息后的激动心情和急切还乡的愿望,被誉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七、《旅夜书怀》:漂泊无依,感伤身世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公元765年,迟暮之年的杜甫离开成都草堂乘舟出三峡,来到湖北荆门,心境愈发孤寂,在旅途中创作了这首诗。此诗以阔大无垠的夜景为背景,衬托出诗人内心深沉而滞重的孤独感。诗人通过壮阔的景象,展现出生命的激情,如同他笔下奔涌的江流,澎湃难平,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杜甫内心的漂泊无依与感伤。
八、《登高》:悲秋登台,感慨万千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公元767年秋天,56岁的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律之冠”的《登高》。全诗通过写述登高见闻和所感,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气象高浑博大,情感沉郁悲凉。
九、《登岳阳楼》:凭轩远眺,心忧家国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公元768年,57岁的杜甫离开夔州沿江一路漂泊,来到岳阳,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此诗。此诗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写出洞庭湖水势浩瀚的磅礴气势和气象万千的宏伟壮丽景象;后两联则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十、《江南逢李龟年》:落花时节,感慨人生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则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杜甫的这十首诗,或豪情万丈,或忧国忧民,或心系苍生,或感慨人生,每一首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与哲理,是诗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与珍藏。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与杜甫如同两颗交相辉映的巨星,共同照亮了盛唐诗歌的天空。他们以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与人生轨迹,构建了中华文化中“诗仙”与“诗圣”的永恒图腾。一...
李白 杜甫 2025-09-19 杜甫:诗史长河中的永恒灯塔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星空中,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如同一颗永不熄灭的恒星,以1400余首传世诗篇照亮了盛唐转衰的历史天空。这位被后世尊为“诗圣”的文学...
杜甫 2025-09-17 打油诗人张打油:诗坛的幽默先驱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璀璨星河中,李白、杜甫、王维等巨匠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意境,铸就了唐诗的辉煌。然而,在这片星光熠熠的天空下,还有一位独特的诗人——张打油,他以...
李白 杜甫 2025-09-01 杜甫:唐代诗坛的璀璨星辰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以其深邃的思想、...
杜甫 2025-08-29 杜如晦与杜甫:同宗同源下的历史回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杜如晦与杜甫作为不同时代的杰出人物,分别以政治智慧与文学成就闻名后世。尽管二人未有直接交集,但通过家族谱系与历史脉络的梳理,可清晰勾勒出他们同...
杜甫 2025-08-25 诗酒江湖终陌路:李白与高适绝交的诗句背后的历史褶皱盛唐的月光曾照亮过三位诗人的足迹——李白、杜甫与高适。他们曾在梁宋大地上纵马狂歌,在吹台琴台间泼墨挥毫,用诗酒浇灌出一段文坛佳话。然而,安史之乱的烽烟撕裂了这份...
李白 杜甫 2025-08-20 杜甫之名:fu音背后的千年文化密码“杜甫”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名字之一,其读音问题始终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汉典》等权威工具书及语言学研究结论,“杜甫”的正确拼音为dù f...
杜甫 2025-08-15 杜甫为何无缘“唐宋八大家”:从文体、时代与文学运动的三重解构在中国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与“诗圣杜甫”如同两颗并峙的星辰,前者以散文革新引领时代,后者以诗歌成就辉映千古。然而,当我们将杜甫的文学地位与“唐宋八大家”并列...
杜甫 2025-07-24 孙伏伽:中国科举史上首位状元的传奇人生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孙伏伽这个名字或许并不如李白、杜甫般耳熟能详,但他作为中国科举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其生平事迹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唐朝初期的...
李白 杜甫 2025-07-16 陈师道与黄庭坚:江西诗派的双子星辉在中国文学史上,北宋中后期诗坛因“江西诗派”的崛起而焕发独特光彩。这一以杜甫为精神宗师、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的诗歌流派,以“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杜甫 2025-07-1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