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想必大家都是非常了解的了,不过很多人认知当中的纣王,还是在《封神演义》小说里面的纣王,或者说是民间传说中无恶不作,荒淫残暴的一个君主,就连“纣”这个字,千百年来也只有他一个人是这个称呼,这个字也成了他的特定称号。然而很奇怪的是,纣王在自己的兄弟当中,其实并不是老大,他只是排行老三,在他前面还有两个哥哥,如果按照我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来看,纣王也是没有太大的可能继承王位的,更何况他是人们口中的暴君,那为什么他的父亲还要把王位传给他?难道也和杨广一样,父亲在世的时候表现的很乖,等到自己继承王位,就本性暴露了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帝辛(约前1105年-前1046年?),子姓,名受(一作受德),商朝末代君主,世称“纣”、“商纣王”。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推定为三十年(前1075年-前1046年)。
帝辛是帝乙少子,继位后,在内营建朝歌、加重赋敛、严格周祭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其种种举措既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矛盾,也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牧野之战,商军被周武王所率诸侯联军击败,帝辛身死,商朝灭亡。
在传统史学叙述中,帝辛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是与夏桀并称“桀纣”的典型暴君,终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相关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鸡司晨等。后世就此存在争议。
商朝是中国历史继夏朝之后的第二个朝代, 也是中国历史有确切考证的第一个朝代。商朝的国祚长达500余年,共30代君主,最后两代君主是帝乙和帝辛两父子,帝辛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纣王。
帝乙和帝辛不是姓名,而是祭祀时候所用的名字,历代商王都有个祭祀名字。商朝王室姓氏是“子”,而帝乙名字是“羡”,叫“子羡”,帝辛名字是“受”,叫“子受”。至于纣王,是灭掉商朝的周朝给他上的谥号,即“商纣王”。
纣王在后世都是昏庸残暴的代名词,但是都说历史是胜利者写的,也许真实的纣王不是这样,是周朝故意抹黑纣王,至少纣王能文能武,才能出众,并非一无是处这点是肯定的。
根据现有史料记载,帝乙有一个王后和一个妃嫔,一共四个儿子,其中长子子启、次子子衍、四子纣王是王后所出,三子子期是妃嫔所出。
尽管帝乙是商朝倒数第二个君主,但帝乙还是有点作为,虽然此时商朝衰落,但是成功抵御周边部落的入侵,且国内政局稳定,商朝百姓安居乐业,而他的几个儿子都继承其父的优良作风,能文能武,才能出众,尤其是长子子启,丝毫不逊色于纣王。
无论如何,帝乙貌似都应该把王位传给长子子启,而不是幼子纣王,但是商朝晚期的一个奇葩规定,导致帝乙一定要传位给纣王。
商朝王位继承法规定,如果后宫女子在做王后前生了儿子,这些儿子都算是庶生,即使幸运做了王后,做王后前生的儿子仍然是庶生,但是做王后期间生了儿子,这些儿子就是嫡生,嫡生比起庶生有绝对王位继承权。
子启、子衍、纣王三兄弟的生母,她没做王后之前生了子启和子衍,而被帝乙封为王后之后才生了纣王,正因如此,纣王就有比两位哥哥更绝对的王位继承权。据说,纣王刚刚出生的时候,帝乙非常高兴,因为他得到了嫡子,立刻就封纣王为王太子。
公元前1076年,帝乙因病去世,纣王以王太子身份继承王位,成为商朝第30代君主,也是末代君主。
纣王在位前期是相当勤政的,在军事上的成就最高,也许是后期有点居功自傲、大兴土木,这才导致自己被周朝灭国,不得不说相当可惜。但是,纣王绝不是后世所说的那样荒淫残暴,后世是时候要为纣王平反了。
《尚书·牧誓》记载了周武王对帝辛的指控,包括听信妇人的话而对祖宗的祭祀不问、轻视并遗弃同祖的兄弟不用而只重用四方重罪逃亡的人、对百姓暴虐无道等。而随着时间推移,文献中记载的纣王的罪行越来越丰富、具体。这些罪行,引起后世部分学者的质疑与反驳。
想象附会说
有观点认为,帝辛的罪行中有很多想象、附会的因素,并且是逐渐累积而成的。
先秦时,子贡已怀疑帝辛的罪行中有一部分是由于他作为失败者而被强加的。孟子尽管批判纣王为“一夫”,但认为帝辛在位时尚有贤人辅佐和善治遗风,因此仍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的统治。朱熹注《孟子》,也称帝辛时仍有善政。(见“人物评价”)
宋人罗泌在《路史》中比较了史书中桀纣二君的事迹,认为其中的重合部分存在附会的因素;又梳理各类文献,认为存在增衍、夸大的情况。他最后说:“故凡言桀纣之事者,吾不敢尽信也。”
在近现代,古史辨派创始人顾颉刚撰有《纣恶七十事发生的次第》,文中列举纣的罪行,其中出于《尚书》六项,战国增加二十项,西汉增二十一项,东晋增十三项。流传下来的纣恶事实上是层累积叠地发展的,时代愈近,纣罪愈多,也愈不可信。有学者根据帝辛时的甲骨文资料,认为“纣时的制作、田猎、征伐、祭祀,莫不整齐严肃”,或许是英明之主,而最终的败亡则可能与争战过度及本人衰老有关。郭沫若也说:“武王克殷实侥幸,万恶朝宗集纣躯。”并呼吁道:“殷辛之名当恢复,殷辛之冤当解除。”
文化差异论
有论者认为,对帝辛的某些罪行可以做不同于传统的理解,例如:所谓帝辛爱酗酒,无非殷人本好酒,而帝辛酒量或许特别大些;所谓听信妇言,亦是人们少见多怪,商朝女性本就活跃,不乏武丁时代妇好那样的巾帼英杰。商、周的文化存在差异。后世不仅沿用周政权的说法看待帝辛,而且还沿用周文化的视角来看待商文化下帝辛的举动,这也成为对帝辛负面评价虚增的原因。
总体可信论
不过,也有学者主张传统史学叙事的基本面并没有错。例如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在分析《诗经·大雅》中的《荡》这首诗时评论道:“这种出于敌国诗人之口的诗歌,虽然不免有其夸大夫真之处,但结合商来历史来看,似非全系诽谤之词。”还有观点认为,帝辛虽非一无是处,但确实称得上“暴君”。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商朝末年的恶来与飞廉父子,犹如两颗被迷雾笼罩的星辰,其形象在忠臣与奸臣的争议中摇摆不定。他们究竟是纣王的忠实拥趸,还是助纣为虐的佞臣?要解开...
恶来 2025-09-11 太甲杀伊尹:历史迷雾中的权力博弈与真相之辩商朝初年,伊尹作为开国元勋与五朝元老,其与商王太甲之间的权力纠葛,因《史记》与《竹书纪年》的截然相反记载,成为中国古代史最著名的悬案之一。这场“贤相辅国”与“奸...
伊尹 太甲 2025-09-03 三代贤母,共筑周室八百年基业——太姜、太任、太姒的家族传承与母仪天下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周朝以礼乐制度奠定中华文化根基,而其八百年基业的稳固,离不开三位伟大女性的智慧与奉献——太姜、太任、太姒。她们以“三太”之名流传千古,不仅是...
太任 2025-09-01 祖辛铜卣:商代青铜文明的巅峰见证1965年,河南省辉县褚丘乡的农田中,一件沉睡三千余年的青铜礼器重见天日。这件通高25.5厘米、重3千克的椭圆形铜卣,以盖内与器底同铸的“祖辛”铭文,揭开商代晚...
祖辛 2025-09-01 三太耀周:解码“太太”称谓背后的母仪密码在商周更迭的青铜时代,三位女性以“太”字为名,在历史长河中刻下永恒印记。太姜、太任、太姒——这三位周朝开国君主的配偶,不仅以母仪天下的德行塑造了三代圣王,更以姓...
太任 2025-08-28 烛龙与句芒:上古神话中的时空双璧在中国古代神话的浩瀚星空中,烛龙与句芒如同两颗交相辉映的星辰,分别掌控着时间与空间的秩序。二者虽无血缘关联,却以截然不同的神性特质,共同构建起上古先民对自然规律...
句芒 2025-08-21 武吉为何未入封神榜:凡人逆天改命的代价与神道秩序的必然在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构建的宏大神话体系中,封神榜的敕封规则堪称严苛:三百六十五路正神之位,仅授予战死者魂魄,活人无资格受封。这一设定下,姜子牙的弟子武吉成...
姜子牙 2025-08-07 葛天氏之民:上古理想社会的文化镜像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葛天氏之民”是一个承载着深厚历史意蕴的符号,它既指向传说中的上古圣王葛天氏所治理的淳朴社会,又成为后世文人寄托精神理想的象征。这一概念的...
葛天氏 2025-08-05 商朝太丁为何未入商王之列:一场跨越三千年的历史争议商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其王位传承制度与宗法体系始终笼罩在迷雾之中。在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后,其嫡长子太丁本应顺理成章继承王位,但《史记·殷本...
商汤 太丁 2025-08-05 武吉是谁的儿子:从神话改编到历史原型的身份解码在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的庞大叙事体系中,武吉作为姜子牙的弟子、西周伐纣的先锋将领,其身份始终笼罩在神话与现实的双重迷雾中。随着近年来影视改编的推陈出新,武吉...
姜子牙 2025-08-0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