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和刘秀可以说,是一对很神奇的对手,似乎刘秀天生就是能够克制王莽的一样,很多人怀疑王莽是不是穿越人士,但当王莽当上皇帝想要好好治理国家的时候,却因为过于超前的思想无法复合当时的社会,因此就有了刘秀这个“位面之子”来推翻王莽。而在昆阳之战,刘秀仅有不足一万人的军队,对抗四十万人的王莽,为何这样都能击败王莽呢?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可是篡位之后的新莽很快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一味复古和不切实际的变革,一意孤行地大动干戈,都使得人们更加怀念刚刚被取代的西汉。此外加上天灾不断,百姓食不果腹,最终使得全国到处民怨沸腾,以至于极度不满之下的普通百姓纷纷揭竿而起,王莽政权摇摇欲坠。
与绵延210年之久的西汉相比,依靠篡逆建立的新莽很不得民心,当时各处起义军数不胜数,其中尤以北方赤眉和南方绿林两支义军的声势最为浩大。起初,王莽认为赤眉军的威胁更为严重,毕竟此时的长江流域尚未得到完全开发,国家中心在北方。于是王莽便把战略重心放在围剿北方的赤眉军上面,派太师王匡统率十余万对赤眉军作战。而在对绿林军的处理上,王莽则启用严尤、陈茂等人拼凑的地方军和临时招募的士兵进行围剿。
可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赤眉军的声势还没有被完全压下去,绿林军又壮大起来。公元22年,绿林军击败严尤、陈茂率领的杂牌军于南阳城下,绿林将领们拥护西汉皇室后裔刘玄为帝,并公然提出消灭王莽、恢复汉朝的口号。大惊失色的王莽这才意识到南方的绿林起义军对新莽的威胁更甚,于是又匆匆转移战略重心,一方面将围剿赤眉军的新军主力调到南方作战,另一方面紧急调集各地军队,企图一举消灭绿林汉军。
公元23年,王莽任命大司马王邑为统帅,征调全国各州郡的士兵限期到洛阳附近集结,而最终汇集到洛阳的兵力竟多达四十多万之巨,新莽号称百万大军。除了数量优势之外,王莽还征调当时所谓精通63家兵法的人充当参军,同时在颍川又会合严尤、陈茂的败军,浩浩荡荡地向昆阳地区挺进。相比之下,驻守在昆阳的绿林军只有八九千人,一听说王莽的百万大军正在向昆阳杀来,绿林军顿时忧心忡忡,首领王凤甚至一度想放弃昆阳逃跑。
此时只是一员偏将的刘秀(即后来的汉光武帝)坚决反对,他主张一面死守昆阳,一面派人到各地求援。不可否认历史的关键时刻总是由英雄人物主导的,最终绿林将领们接受了刘秀的意见,决定由王凤、王常留守昆阳,刘秀出城到各地求援。刘秀亲率十几名骑兵,趁夜出城闯营,到达定陵和郾城后,将外围的全部绿林人马调往昆阳前线。由于王凤死守昆阳,新军围攻数日不下,而绿林的援军最终顺利抵达昆阳城外。
此战刘秀身先士卒,亲率一千多名士兵作前锋冲击新军大营,新军大惊失色、纷纷逃窜。冲入敌阵的刘秀直奔王寻、王邑的中军大帐,绿林军的大部人马随后赶到,与此同时,昆阳城内的王凤、王常率领的绿林守军见援兵来到,士气大振,纷纷出城夹击新军。也许是天意,正在这时天色忽然大变,电闪雷鸣之下,狂风呼啸、大雨倾盆,陷入一片混乱的新军彻底崩溃,结果新军大败,王邑仅率几千人逃回洛阳。
昆阳大战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这一战基本消灭了王莽的主力部队,削弱了王莽的反扑力量。此后不久,建立仅仅15年的王莽新朝彻底土崩瓦解,而刘秀通过昆阳之战得以名声大振,各地豪杰纷纷追随刘秀。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天下再次归于刘氏,昆阳大战也成为刘秀取代王莽的奠基之作。
刘秀兄弟和南阳宗室子弟在南阳郡舂陵乡起兵,史称刘秀兄弟的兵马为舂陵军,舂陵军的主力为南阳的刘氏宗室和本郡的豪杰,兵少将寡,装备很差,甚至在初期,刘秀是骑牛上阵的,这也成为了后世演义中的一段佳话,即所谓的“牛背上的开国皇帝”。后经过激战杀死了新野尉,刘秀才有了战马。为了壮大声势,加强反莽力量,舂陵兵与新市、平林、下江这三支绿林军中的最大的主力进行了联合,从而扩大了相互的力量,并先后于沘水、育阳等地与新莽的征讨大军激战,大破莽军,并击杀了新莽大将甄阜、梁丘疵等人。
更始元年(23年),西汉宗室刘玄被绿林军的主要将领拥立为帝,建元“更始”,是为更始帝。对此,刘縯及南阳刘姓宗室极为不满,只是迫于在联军之中,绿林军人多势大,又有强敌在前,只得暂且作罢。刘縯被封为大司徒,刘秀则受封为太常偏将军。[20]更始政权建立,复用汉朝旗号,此举大大震动了新朝,王莽即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发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万扑向昆阳和宛城一线,力图一举扑灭新生的更始政权。
同年五月,王邑、王寻率军西出洛阳,南下颍川(今禹县),与严尤、陈茂两部会合,迫使刘秀的部队从阳关(今禹县西北)撤回昆阳。昆阳汉军仅九千人,众恐不敌,欲弃城退守荆州故地。刘秀以“合兵尚能取胜、分散势难保全”为由,说服诸将固守昆阳。此时王莽军已逼近城北,刘秀率13名骑兵乘夜出城,赴定陵县、郾县调集援兵,后有步兵、骑兵一万七千精兵赴援昆阳。
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强大,扬言:“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耶!”王邑军向昆阳城发起进攻,并挖掘地道,制造云车。昆阳守军别无退路,坚守危城。此时王莽军久战疲惫,锐气大减。刘秀于六月一日率领步骑万余人驰援昆阳。刘秀亲率千余精锐为前锋,反复猛冲,斩杀王莽军千余人,汉军士气大振。随后又以勇士三千人,迂回到敌军的侧后,偷渡昆水(今叶县辉河),向王邑大本营发起猛烈的攻击。王邑依旧轻敌,下令各营勒卒自持,不得擅自出兵,自行和王寻率及万人迎战,王邑兵马陷入困境,王寻战死,诸将未敢出援。昆阳守军见城外汉军取胜,乘势出击。王莽军大乱,纷纷夺路逃命,互相践踏,积尸遍野。此时突然大风飞瓦,暴雨如注,滍水暴涨,王莽军万余人涉水被淹死,滍水为之不流。
新朝号称百万大军的主力覆灭于昆阳城下,三辅震动,新莽政权土崩瓦解。更始元年九月,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混战之中,新朝覆灭。
在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中,田安与王莽的关联犹如一条隐秘的线索,串联起战国末年至西汉末年的风云变幻。田安不仅是王莽的直系先祖,更是其家族从齐国贵族到新朝皇族的命运转...
王莽 2025-09-17 刘秀与刘发:跨越时空的宗室血脉与正统重构在东汉王朝的恢弘叙事中,光武帝刘秀的崛起不仅重塑了汉室江山,更以一场精妙的宗法重构,将庶出支脉的身份升华为正统象征。而这场历史剧变的核心纽带,正是其与西汉长沙定...
刘秀 2025-09-12 傀儡天子与权臣岳父:刘衎与王莽的权力困局西汉末年,朝堂暗流涌动,外戚专权与皇权衰微的矛盾达到顶点。在这场权力博弈中,年仅九岁的中山王刘衎被推上皇位,成为权臣王莽手中的提线木偶。这对翁婿的复杂关系,既是...
刘衎 王莽 2025-09-11 郭圣通与阴丽华的年龄之谜:历史迷雾中的真相探寻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两位皇后——郭圣通与阴丽华,其人生轨迹交织着权力、爱情与家族命运的纠葛。关于两人的年龄差异,史书虽未明确记载具体生年,但通过现存史料中的时间线...
刘秀 阴丽华 2025-09-11 王莽篡汉后被谁灭的:绿林赤眉起义与东汉王朝的崛起公元8年,王莽以“禅让”之名篡夺汉室江山,建立新朝,试图通过“托古改制”重构社会秩序。然而,这场激进的改革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危机,反而成为压垮新朝的最后一根...
王莽 2025-09-10 刘苍未登帝位:德才兼备的皇室典范为何止步于王?东汉光武帝刘秀一生雄才大略,其子嗣中不乏贤能之士,其中东平宪王刘苍以“才思敏捷、治国有方”著称,却始终未被立为太子。这一历史选择,既源于东汉初期的权力格局,也与...
刘秀 2025-09-10 王莽篡汉:一场看似“众望所归”的权力和平更迭西汉末年,王莽以外戚身份逐步掌控朝政,最终通过“禅让”形式篡夺汉室江山,建立新朝。这场改朝换代在历史上显得尤为特殊——与后世董卓废立皇帝引发的诸侯讨伐不同,王莽...
董卓 王莽 2025-09-09 邓禹妻子考:南阳豪族的联姻密码与历史隐线东汉开国名将邓禹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其军事谋略与政治智慧为光武帝刘秀的统一大业立下汗马功劳。然而,这位功勋卓著的将领,其婚姻状况在史书中却仅以寥寥数语带过。通...
刘秀 2025-09-05 王莽改制:理想主义改革的历史镜鉴西汉末年,土地兼并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王莽以“托古改制”为旗号,试图通过全面社会改革重构国家秩序。这场持续十余年的改革,虽以失败告终,却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最具...
王莽 2025-09-04 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的奠基者与“光武中兴”的缔造者光武帝刘秀(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今湖北枣阳市,一说河南南阳市),是中国历史上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也是西汉皇室后裔中以卓...
刘秀 2025-08-27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