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唐朝 >  韩瑗:忠直宰相何以触怒武则天?——权力漩涡中的政治悲剧

韩瑗:忠直宰相何以触怒武则天?——权力漩涡中的政治悲剧

时间:2025-10-17 18:27:14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在唐朝贞观至永徽年间的政治舞台上,刑部尚书韩仲良之子韩瑗以“博学有吏才”的才干崭露头角,历任兵部侍郎、黄门侍郎,最终官至宰相(侍中)。然而,这位以刚直著称的关陇贵族成员,却因在废后之争中坚决反对武则天立后,最终被诬谋反,流放振州(今海南三亚)而死。其命运轨迹折射出初唐政治生态中皇权、后权与关陇集团的激烈博弈。

一、关陇集团的政治根基与韩瑗的崛起

韩瑗出身关陇贵族,其父韩仲良参与制定《武德律》,官至刑部尚书,奠定了家族在唐初政坛的地位。贞观年间,韩瑗承袭父爵颍川公,累官至兵部侍郎,永徽三年(652年)升任黄门侍郎,成为宰相团队核心成员。此时,关陇集团通过联姻(如韩瑗妻为长孙无忌族兄弟之女)与政治联盟,掌控着朝廷要职,形成与山东士族、江南士族分庭抗礼的势力。

二、废后之争:韩瑗与武则天的直接冲突

1. 反对立后的政治立场

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韩瑗作为关陇集团代表,联合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激烈反对。他痛陈立后之弊:“王者立后,配天地,象日月……今无罪辄废,非社稷计。”更以周幽王宠褒姒致亡国的典故警示高宗:“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这种将武则天比作“妖妃”的言论,直接触怒了高宗与武则天。

2. 阻挠“宸妃”封号的尝试

当高宗拟封武则天为“宸妃”(仅次于皇后)时,韩瑗与来济联名反对:“宸妃古无此号,事将不可。”此举不仅否定武则天的政治地位升级,更隐含对其出身(曾为唐太宗才人)的贬低,进一步激化矛盾。

3. 为褚遂良讼冤的持续抗争

褚遂良因激烈反对立后被贬潭州后,韩瑗多次上书高宗,称其“公忠体国”“一德无二”,请求召回褚遂良。甚至以“微子去之而殷国以亡”的典故,暗示废黜忠臣将导致国运衰微。这种持续为政敌申辩的行为,被武则天视为对其权威的公然挑战。

三、武则天的报复:从诬陷到肉体消灭

1. 许敬宗、李义府的诬告网络

显庆二年(657年),武则天指使亲信许敬宗、李义府诬陷韩瑗与褚遂良“图谋不轨”。其核心指控为:韩瑗将褚遂良调任桂州都督,实为“里应外合”谋反。高宗虽未完全采信,但仍将韩瑗贬为振州刺史,并明令“终身不许朝觐”,切断其政治影响力。

2. 显庆四年的终极清算

显庆四年(659年),武则天借长孙无忌案发起总攻。许敬宗诬告长孙无忌与韩瑗、柳奭、褚遂良“谋反”,导致长孙无忌被迫自杀,褚遂良被夺官爵,韩瑗虽已死于贬所,仍被下令“发棺验尸”,家产籍没,子孙流放岭南。这场政治清洗彻底摧毁了关陇集团在朝中的残余势力。

四、历史评价的双重性:忠直与迂腐的争议

1. 传统史家的褒扬

《旧唐书》称韩瑗“社稷忠臣”,《新唐书》赞其“以死谏争”,将其视为儒家忠君思想的典范。神龙元年(705年),中宗遵武则天遗命复其官爵,亦是对其政治操守的官方认可。

2. 现代史学的反思

部分学者指出,韩瑗的反对立后虽基于维护关陇集团利益,但其“以古喻今”的谏言方式缺乏现实政治智慧。例如,他引用周幽王典故虽具警示意义,却忽视了高宗与武则天的情感纽带,导致谏言效果适得其反。

五、权力逻辑的深层透视

韩瑗之死本质是初唐政治转型的牺牲品。随着关陇集团衰落,武则天代表的新兴势力需要清除旧贵族的政治阻碍。韩瑗的刚直不阿在皇权集中化趋势下显得不合时宜,其悲剧印证了“忠直”在权力博弈中的脆弱性。正如《资治通鉴》所言:“瑗以谏争得罪,死非其罪”,但历史的车轮终究碾碎了个人道德的坚守。

人物: 武则天 分享 上一篇: 为何武则天初次侍寝就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才人 下一篇: 诗魂长存:杜甫跌宕人生与诗作里的时代印记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