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韩信因为忍受胯下之辱被后人称之为忍辱负重,关于胯下之辱,史书记载: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熟视之,俯出裤下匐伏。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大概就是说,有一个屠夫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剑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而后韩信看着他,从胯下钻出去了,市集的人就笑话他,认为他怯懦。
我们来看看韩信当时为什么选择钻胯这种非常耻辱的事情。
《论语》里面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韩信当时也是壮年,这时候最忌讳互相争斗,韩信怎么做的,韩信“孰视之”,这个意思就是韩信盯着屠夫看,而且还是非常坦然地看,从这里看出其实韩信并没有怯懦的意思,反而倒是显得正气凛然。
面对他人的羞辱,按照普通人的反应,一般分成三种,第一种叫可战。很好理解,就是跟那人打一架,拼个你死我活。韩信拿剑,屠夫拿刀,这打一架,难免会受伤。周围围了一帮人就是看热闹的,能帮韩信打架的也没有。那么韩信和屠夫真的打起来胜算怎么样呢?
史书上记载,韩信的军事才能非常卓越,但是关于他的武力史书却没有什么记载。韩信那时候就是个混混模样,吃百家饭长大,所以即使屠夫说他高高大大的,其实从实际情况来说韩信的身材应该也比不上屠夫,毕竟屠夫的形象大家都知道,一般都是横肉。如果他们两个打起来,韩信真的未必能赢。
有人说,一个常年佩剑的人怎么可能一点武力没有,其实倒不是一点武力没有。要知道,当时的项羽是非常骁勇善战的,他的武功那是出了名的,以一己之力,把整个军队的武力平均值都提高了,韩信在他这边,那点功夫根本不足语。所以在历史上对于项羽武力记载很多,但是对于韩信,几乎没有。
另外还有一个疑虑的地方,在秦朝,武器刀剑管制很严苛,一般人没有权利带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芒,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秦朝皇帝为了防止人民造反,把天下武器收缴了,铸成了十二金人,以儆效尤。
韩信从出身来说也算不得高贵,他也没有什么权利带真正的刀剑,但是又有人说他喜欢佩剑,这里的佩剑到底是不是真材实料就不好说了。但是屠户不一样啊,你的刀不锋利的话怎么切肉啊,所以屠户的刀一定是真刀。所以从这里来看的话,韩信带的刀,不一定真的有什么作用,可能只是个“玩具刀”,两个人舞刀弄枪起来,韩信还是处在下风的。
第二种,可避。这个好理解,其实就是不理屠夫,然后躲开。躲开的话,从历史上来讲,韩信本人可能就没那么有名了,毕竟躲开了就没有戏剧冲突,在历史上也就永远是个胆小的模样。而且,躲开就坐实了他胆小的名声,从韩信骨子里的那种高傲来说的话,躲肯定是不会躲的。
第三种,可从。就是服从,韩信选的就是这种。其实韩信也不是说不能和屠夫打一架,但是秦朝当时的刑律非常严苛,当街斗殴很容易就被抓走。韩信要是跟他打架,打不打得赢另说,要是被官吏抓走了,恐怕就没那么自由了,他的一腔抱负怎么实现呢。
另外,韩信其实这个举动有一点哗众取宠的味道,比起直接逃跑来说,钻胯显然更具有话题度,还能一时间提高韩信的知名度,按现在的话来说,韩信走的是“黑红”的路线。
但是,归根结底,应该还是韩信将他看作一种磨练自己心智的方式,“天将降大任与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对于韩信来说,这些算是经历完全了,挨饿的挨饿,受辱的受辱,一个都没落下。要是再成不了大器,只能说他命不好。
这里要提到另一个故事,就是张良的圯下老人的故事,跟韩信这个有点相似。大概就是说,张良隐姓埋名在沂水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老人,这位老人就是黄石公,黄石公看见他就把鞋扔到了桥下去,对张良说:“你去把我鞋子捡上来。”张良当时也年轻啊,这对他来说也算是一种羞辱,但是张良想了想,算了,老人家年纪大了,于是捡起来跪着给他穿上。
黄石公一看,这小子有点意思,于是说,五天后你来这里见我。张良当时也没什么事情,于是五天后去了,结果没想到去那里的时候黄石公就很生气,你个年轻人怎么来的比我还晚?于是,又说五天后来见我,这次张良天不亮就去了,但是黄石公还是说,你怎么又来这么晚。张良没说什么,又过了五天,他半夜就出发了,这下子黄石公开心了,说:“孺子可教也。”然后送了他一本兵法书《太公兵法》,后来凭借着这兵法,张良在功业上面有所成就了。
这里的张良和韩信有异曲同工的地方,都是受辱,忍受,而后成就大业。其实也能看出二者的心胸格局很广大。苏轼在《留侯论》里写:“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苏轼认为,古之豪杰,一定有过人之处。匹夫受辱,拔剑而起,这不叫勇猛,真正有勇有谋的人,应该是临危不惧,忍辱负重的,不轻易动怒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韩信和张良都是豪杰之士。韩信后来发达了以后,又遇到了那个屠夫,屠户以为自己死到临头了,跪地求饶,结果韩信反而还提拔了他,说要不是当年他的侮辱,就没有现在的韩信,从这里看,韩信是非常有肚量的。
另外,历史还要看叙述者的主观感情。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对很多人物的评述都是夹杂了自己的感情色彩的。对于韩信的这一事件,“孰视之”三个字其实非常重要,要是去掉了之后,那就是一个人侮辱另一个人,另一个人害怕了于是就屈服了的故事,跟现在的街头霸凌差不多。但是加上这三个字,司马迁的感情倾向就体现出来了,他是赞赏韩信的,所以在后世对于韩信的这一举动也是多有夸赞。
古人总是特别推崇忍辱负重,佛家也总是说忍得一时,会有福报。现在也有句话叫“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教导人们不要太过于计较,要宽宏大量,这样世界才能美好。话是没错,但人善被人欺的事情也不少。另外也有句话叫做:“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韩信也好,张良也好,或者是越王勾践也好,那都是成功了才被人记住说是忍辱负重的。
换个角度来看,韩信没有成功,而是落魄了,那么史书就会记载:“信者,怯,逢屠户辱,屈之。”还有什么“忍辱负重”这样的美名可言。张良呢,最多博得一个尊老的好头衔,不出名谁能知道还有张良这样的人。
有的忍耐也并不是都有正面的作用。比如说阶级压迫,你要是下等人民,忍了,可能命就没了。要是一些朝代造反的人被压迫还忍了,那真的就永远忍着吧,永无翻身之日。要是殖民忍了,民族都没了。所以,“忍辱负重”到底是个好词还是坏词,还要看你是不是能做出成就。成了,就跟韩信一样,历史上留下美名,败了,那就是永远的耻辱。
在现代社会,其实一些小事忍忍过去也没什么,但是要是真的面临韩信这种事,估计现在也没几个人忍得了。
在中国古代史学体系中,"本纪"是纪传体史书的核心体例,而项羽作为未称帝的军事领袖被列入《史记·项羽本纪》,这一特殊安排既体现...
项羽 2025-09-25 吕不韦之死:一封信背后的权力困局与时代悲剧公元前235年,秦国前丞相吕不韦在洛阳封地饮鸩自尽,结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这场死亡的核心导火索,是一封仅30字的书信:“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
吕不韦 2025-09-25 司马卬之子:历史长河中的隐秘身影在秦末汉初的乱世风云中,司马卬作为项羽所封十八诸侯王之一的殷王,曾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关于他的儿子,史书记载却极为简略,宛如历史长河中若隐若...
项羽 2025-09-24 虞子期与虞姬:历史与虚构交织的兄妹传说在楚汉争霸的波澜壮阔中,虞姬与项羽的“霸王别姬”成为千古绝唱,而虞子期作为虞姬的“兄长”形象,也因文学创作与民间传说深入人心。然而,当拨开历史迷雾,会发现这对兄...
项羽 虞子期 2025-09-24 范增算顶级谋士吗?——历史迷雾中的谋略之辨在秦末汉初的风云变幻中,范增作为项羽身边的重要谋士,其谋略水平与历史地位一直备受争议。有人将其与张良并论,视其为绝代谋士;也有人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因历史机遇而稍有...
项羽 张良 2025-09-23 宋真宗赵恒: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封禅泰山的帝王在中国古代帝王的历史长卷中,封禅泰山是一项象征“功盖三皇五帝”的至高礼仪。自秦始皇首开先河,至宋真宗戛然而止,两千余年间仅有六位帝王完成这一壮举。而宋真宗赵恒,...
秦始皇陵 宋真宗 2025-09-23 君士坦丁大帝凭什么排第一:重塑罗马与基督教的双重遗产在历史学界关于“世界八大君王”的评选中,君士坦丁大帝始终稳居榜首,甚至超越秦始皇、亚历山大大帝等传奇人物。这一评价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罗马帝国政治结构的根本性...
秦始皇陵 2025-09-22 有巢氏:文明曙光中的四大发明与人类生存革命在远古洪荒的混沌中,当人类与禽兽争夺生存空间时,一位被后世尊为“巢皇”的智者横空出世。有巢氏,这位被《庄子》《韩非子》等典籍记载的中华文明始祖,以“构木为巢”为...
韩非子 有巢氏 2025-09-22 刘承佑与刘邦:跨越四百余年的皇室血脉与时代变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刘邦与刘承佑虽同为刘姓帝王,却分属西汉与五代十国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刘邦作为西汉开国皇帝,以布衣之身推翻秦朝、击败项羽,开创四百年汉家基业;...
项羽 刘邦 2025-09-22 扁鹊三次劝医蔡桓公:一场跨越千年的健康警示春秋时期,名医扁鹊以精湛医术闻名诸侯,却因三次劝医蔡桓公未果,最终酿成“病入膏肓”的悲剧。这场医患博弈不仅被《韩非子·喻老》记载为经典寓言,更成为中医“治未病”...
韩非子 2025-09-1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