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居鄛人,秦朝末年著名谋士、政治家,是西楚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范增早年投奔项梁于薛地,跟随项羽参加巨鹿之战、攻破关中,屡献奇谋,被项羽尊为“亚父”,后被封为历阳侯。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旬老翁,楚民范增,初登秦末历史大舞台时,还是相当惊艳的。他怀着对故国(楚国)的深厚感情,去投奔起兵反秦的项梁时,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范增虽老,但满腔赤血硬气,这个老翁不一般。
给项梁打完气,紧跟着范增就献出了一个极具政治智慧的计谋——陈胜之败败在不懂利用楚国反秦力量,不立楚王之后而自立,如今楚地将领纷纷前来依附,看重的正是项氏世代为楚将,所以反秦大业要拥立楚国王室后裔为王,以“从民所望”。
项梁接受了范增的计谋,找到在民间替人放羊的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复立为楚怀王,而范增也因为此谋,在楚国上下赢得了很高的声望。

奇谋之士最终能否在历史上大放异彩,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他效力的得是明主,而不是暗主。如果项梁随后没有因骄兵轻敌,战死在定陶,范增一直辅助他,创下毫无争议大功名的概率要大得多。
但历史对范增而言却有些残酷。
项梁死后,范增以“亚父”的身份辅佐项羽。从这个称呼可以看出来,范增与项羽之间不是简单的主从关系,他们之间有父子,甚至祖孙的情感纽带,又或者可以这么说,范增辅佐项羽,从内心情感上讲,更像是祖父帮助孙子,父亲帮助儿子。
然而辅佐项羽,却是天下第一等的纠结难事。
首先,范增没法不看好项羽,因为项羽骁勇无敌,尤其是巨鹿之战后,项羽直接封神,天下无人不惧,一个七旬老翁能辅佐百年罕见,似有天威的战神,对范增而言,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幸事。
但随着楚汉争霸大幕的拉开,项羽背信弃义、妇人之仁、狂傲猜忌、任人唯亲、不愿封赏等一系列致命弱点就显露了出来,战神成了暗主,这又不能不让范增着急、愤懑。
将这两方面叠加在一起,加之又是亚父,范增在项羽麾下其实很难做,既不能轻言放弃,又难以扭转乾坤。
正因为如此,在至关重要的楚汉争霸中,范增散发出来的奇谋光芒很暗淡,仅有的几次,最后也都是无疾而终。

第一次也是最有名的一次,即是鸿门宴上力主杀刘邦,怎奈项羽太妇人之仁,很奢侈地浪费了一次终止楚汉争霸的绝佳机会。
让刘邦在鸿门宴上逃脱之后,范增并没有放弃,随后又拿出了另一套极力钳制刘邦的战略,那就是将刘邦逐出关中,塞到巴蜀之地去,遗憾的是,项羽叔叔项伯在这个时候收受贿赂,继鸿门宴后又帮刘邦拿到了汉中封地,范增的谋划又一次事实上落了空。
到了楚汉争霸进入荥阳对峙时,面对刘邦的假求和,范增做了最后一次努力,《史记·陈丞相世家》中有这么一句话:“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也就是说,范增要项羽千万不要上刘邦假求和的当,不仅要攻荥阳,而且要不惜一切代价急攻。
客观地说,如果项羽在这个时候听了范增的话,刘邦极可能凶多吉少。
从这仅有的三次谋划上看,虽然范增没有呈现出如张良、陈平那般的奇谋炫彩,但两次足以让刘邦败死,一次足以让刘邦生不如死。
什么是奇谋高人?
关键时刻,一招能扭转乾坤。
从这个角度讲,范增当为奇谋人杰,毋容置疑。
刘邦就说过,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然而,另一种观点却认为,范增并没有那么厉害,他被严重高估了,依据就是他在荥阳对峙时,竟然破不了陈平离间的雕虫小技,以至于最后与项羽决裂,倒毙在了回楚国彭城的小道上。
客观地讲,陈平使的离间计的确没有什么含金量,战国时早有人用过——项羽派使者到汉营,一为打探虚实,二为表明有允和之意。刘邦先以贵宾的规格恭候,等到见到项羽使者时,刚拱手作揖,就“啊”了一声,拂袖说道,寡人还当是亚父范增派来的使者呢。说完就撤掉了贵宾酒宴,换上了粗劣饭食。
就这么一出拙劣的表演,结果就让项羽对范增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原来亚父你早已跟刘邦有了勾结。
按理说,此时的范增应该能将项羽点醒,但他却没有这么做,而是跟项羽杠上了,最后撂下一句话:“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
不设身处地地从范增的角度看,的确容易产生这样的感觉,这点事都搞不定,范增的确徒有虚名;但如果将时间拉长来感受范增当时的心情,应该说,项羽这一路上犯的错,让他绝望了。
史书上没有记载范增对项羽有过怎样的规劝,但没记不代表没有,真实的情况可能恰恰相反,范增没少以“亚父”的口吻规劝项羽,但自认为是神的项羽根本听不进去。
这究竟是范增没有本事呢?还是天下就无人能点醒一个有神的幻觉的年轻人呢?

南宋文学大家洪迈的观点是范增并非人杰,他的理由是,项羽先立怀王,后来又杀了,范增若是人杰,为何不阻拦?项羽伐赵,杀上将宋义,范增若是人杰,为何坐视不管?怀王与诸将有约,谁先入关中,谁先为王,范增若是人杰,为何不奉劝项羽守约?项羽坑秦降卒,杀秦降王,烧秦宫室,范增若是人杰,为何一言不发?
依在下看来,在这些失天下人心的恶事面前,范增不是没有作为,而是根本无法作为,他的所作所为最终都郁结成了跟项羽的矛盾,正因为如此,陈平的离间计后来才能够得逞,而此时的范增已经无法再跟项羽沟通下去。
历史回味起来有时候很有意思,有些人可能会说,既然如此,范增若是人杰,当早该了断,另寻明主才对,苏轼就曾持有这种观点,他认为范增早该杀了项羽,最起码也应该早些走掉。
依在下看,这是没读懂范增的内心,在他眼里,项羽曾是他引以为傲的孩子、战神!他是没办法轻易走掉的,唯有到彻底绝望时。
有一种说法,范增其实是装死,后来他归隐了。
真希望如此。
公元前203年,楚汉战争进入胶着阶段,韩信手握30万精锐之师,坐拥齐地七十余城,成为决定天下归属的关键变量。项羽派武涉游说,谋士蒯通献上“三分天下”之策,甚至刘...
项羽 韩信 2025-11-19 英雄落幕时:刘邦大哭项羽背后的政治博弈与人性考量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乌江畔的霸王自刎声犹在耳。当汉军将领王翳割下项羽头颅时,这位曾以"力拔山兮气盖世"震...
项羽 刘邦 2025-11-17 项羽败亡后刘邦对项氏亲属的处置:宽仁表象下的政治权谋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畔自刎,标志着楚汉争霸的终局。这位曾以"力拔山兮气盖世"震慑天下的枭雄陨落后,其亲属的命运...
项羽 刘邦 2025-11-14 乌江渡口的历史迷思:项羽东山再起的可能性探析公元前202年寒冬,垓下战场硝烟未散,西楚霸王项羽率800余骑突围南逃。当这位31岁的军事天才在乌江边面对亭长的小船时,他选择将乌骓马赠予船夫,转身步战至力竭自...
项羽 2025-11-13 章邯:大秦帝国的末路战神,以囚徒之军撼动乱世在秦末烽烟四起的乱世中,章邯以一介文官之身临危受命,率领骊山刑徒组成的军队横扫六国复国势力,连斩楚军统帅项梁、齐王田儋、魏王魏咎等名将,甚至在巨鹿之战前与项羽形...
章邯 项羽 2025-11-12 血缘纽带下的历史悖论:项伯如何从项氏支柱蜕变为西汉功臣在楚汉相争的宏大叙事中,项伯作为项羽的亲叔父,本应是楚军阵营的核心支柱,却最终成为西汉开国功臣并获赐刘姓。这种身份反转的戏剧性,既源于个人利益的权衡,更折射出秦...
项羽 2025-11-11 帝王权术下的恩仇悖论:刘邦诛恩赦仇的深层政治逻辑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后,楚汉争霸的终局以项羽自刎乌江收场。刘邦在登基称帝后,对项羽旧部展开清算时,却上演了令人费解的一幕:曾多次在战场上将其逼入绝境的季布被赦...
项羽 刘邦 2025-11-11 贵族傲骨与布衣权谋:楚汉双雄的命运分野公元前202年垓下战场,楚军战歌被四面楚歌截断,项羽率八百骑突围至乌江畔。这位曾以三万铁骑破四十万秦军的军事天才,最终选择自刎谢幕。与此同时,刘邦在定陶汜水之阳...
项羽 刘邦 2025-11-11 垓下惊魂:一条大腿如何改写中国千年家族史公元前202年冬,安徽和县乌江畔的寒风裹挟着血腥气。被十面埋伏逼至绝境的项羽,在自刎前对追击的汉军将领说出那句"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am...
项羽 2025-11-06 项羽与虞姬:乱世烽火中的生死绝恋在秦末乱世的风云变幻中,西楚霸王项羽与虞姬的爱情故事如同一曲悲壮的挽歌,穿越两千年的时光,依然令人动容。这位力能扛鼎的豪杰,为何会对虞姬情有独钟?他们的相识又有...
项羽 2025-11-05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