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秦始皇自称,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战国末期,天下被分裂为七个国家,齐楚秦赵燕魏韩瓜分历史版图。战乱四起,烽火硝烟,七雄争霸角逐中,百姓们民不聊生。不过很快,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位传奇人物——嬴政。秦王嬴政有雄心壮志,也有手段谋略,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下,七国归于秦,大一统时代到来。
嬴政登基后,自称为秦始皇,并对国家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大洗牌,从制度到文字、从货币到度量衡,他兼顾各个方面,做出了令人惊叹的功绩。在这些改革中,秦始皇还规定了“朕”这个字成为皇帝专用,代表皇帝身份,百姓不可再用。那么,秦始皇为何选用“朕”这个字来自称呢?
一、朕字的历史
其实在秦朝以前,“朕”字并不是皇帝的专用,而是寻常百姓都可用的,它表示“我”、“吾”,是一种自称的方法。在先秦时期的百家著作中,都可以看到“朕”这个字的身影,古时人们日常问候交谈,也会用“朕”来形容自己。
由此可见,“朕”这个字并非秦始皇创造,而是被他征用了,他让这个字变成了自己的专用字。这个字和其他表示自称的字有什么区别呢?为何秦始皇偏偏选用了这个字呢?
我们现在看到的“朕”字,其实是后代简化后方便书写的版本,但在秦朝以前,人们使用的还是象形文字,“朕”字的象形版本是由一个“舟”字和一个“灷”字组成的,象征着一叶扁舟中熊熊燃烧的火种。
大家都知道秦朝首都在陕西咸阳,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从陕西穿过,养育着秦朝的百姓们。人民临河建城,依水生存,船自然成为了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们借助船只可以出行、狩猎、捕鱼、贸易,船成为了财富的象征。而“朕”左边的“舟”字,就是船的意思。
而“灷”则是火种的寓意,在古代,人们认为天神赐予我们火种,人类才得以延续生存,所以火种代表着至尊的地位与身份,象征着权力和荣誉。“舟”与“灷”组合起来,是财富与权利的叠加。
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认为天下的一切都被自己收归囊中,认为自己的功德无量,可以堪比三皇五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整个天下的财富与权力,在秦始皇眼中都理应是自己的。因此他将“朕”字定为自己的专用字,不再允许百姓们使用了。
二、用朕自称的原因
其实在秦始皇以前,君王们都用“寡人”、“孤”等称呼来自称,极少有人使用“朕”。但从秦始皇开始,一直到中国的封建制度终结,中间历朝历代的帝王,不论是哪个民族,不论是何年龄,都会用“朕”来称呼自己,看来这个字确实是有特殊意义的。
想要深刻了解秦始皇选用“朕”字的原因,还要从他做出的功绩说起。秦国歼灭六国后,建立了大一统的秦王朝,秦始皇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利和荣耀,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王国,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改革清理,其功绩确实让后世啧啧称奇。
他首先巩固了中央集权,首创了封建君主专制,结束了中国的奴隶制社会。他在中央改革百官制度,建立了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足鼎立的制衡体制。地方上他采取郡县制,极大的促进了税收,同时还保障了社会治安。
军事方面他南征北战,不断扩宽祖国的版图,击败匈奴、百越等民族,开发了北疆、西南地区的广阔土地,基本奠定了现在的中国领域。同时他还修筑了长城,保护了边境百姓们的生命财产,极大地减轻了人民的沉重负担。
经济方面,他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度量衡的标准,统一了车辆的宽度和形制,确定了国家的铸币权,修理了大量的交通路线,确保了前线军队的物资保障。
文化方面他对全国的文字进行规范整理,创造出小篆体,废除异体字,并形成了官方统一标准,促进了文化交流,提高了办公效率。并且他还简化了许多旧时文字,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
他还建立起了一整套的道德规范,端正了社会风俗,奠定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礼制,遏制了社会中盛行的不正之风,保护了百姓们不受奸佞之人的威胁。
可见,秦始皇确实创造了不可估量的丰功伟绩,如果没有他,中国的历史可能会彻底改变。因此,秦始皇用“朕”字也好,首创“皇帝”制度也好,巩固了“家天下”的世袭体系也好,都是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一统帝王应有的权力。
三、朕字双重含意
不过,如果只是认为秦始皇想借用“朕”字来炫耀自己的权势,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朕”这个字可不仅仅有财富、权力、尊贵这一层意思,而且还代表着礼仪谦卑、虚心受教、宠辱不惊。
经过后世史学家们的大量分析研究发现,“朕”这个字是十分谦卑的,在成为帝王专用名词以前,人们都用“朕”来称呼自己,表达一种放低姿态、自甘低人一等的态度。
泱泱中华,礼仪之邦,“朕”字同许多字一样,属于谦词的一种。如古代称呼自己的妻子为“拙荆”、“贱内”,称呼自己的孩子“犬子”、“小儿”等。
古代的僧人也会自称“贫僧”,同样道士们会称呼自己为“贫道”。对自己的父母称“家父”、“家母”,对自己的兄弟姐妹成为“舍弟”、“舍妹”。
对于自己也有“不才”、“在下”、“窃”、“鄙人”等多种称呼。这些称呼都是为了抬高对方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敬意,是中国的优良传统。
就连秦始皇前,君王们称呼自己的“寡人”,也是指自己是寡德之人,表达自己的谦虚态度。“朕”与这些词一样,也是为了表达自己是一个谦虚的人,这也是这个词得以流传甚久的原因。
四、总结
分析历史的前提是了解历史,研究历史的基础是还原历史。后世想要弄清楚先人们的举措,想要明白历史事件发生的缘由,是要充分拆解整理,举一反三,站在前辈们的角度去看待当时的境况的。
弄懂了秦始皇建造封建王朝的心路历程,就不难了解他为何会选用“朕”字来自称了。其实,研究任何历史事件都可以用这种历史还原法,联系本事件前后的其他事件,类比推理得出结论。学习历史并不难,找准了方法后,剩下的就是刻苦钻研,努力学习了。
西周初年,周天子将镐京周边千里土地分封给宗室子弟,建立晋、卫、鲁等诸侯国;三百年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由中央直接任免官员。这两场跨...
秦始皇陵 2025-07-31 秦朝甘罗之死:少年天才的陨落与历史迷雾在中国历史上,甘罗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少年政治家。他十二岁便以惊人的智慧完成重大外交使命,被秦始皇封为上卿,其事迹被载入《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然而,这位天才...
秦始皇陵 2025-07-30 嬴政摔孩子:历史迷雾中的真实与传说在中国古代帝王史中,秦始皇嬴政的形象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而复杂的面纱。其中,“嬴政摔死母亲赵姬与嫪毐所生两个孩子”的传闻,更是成为后世探讨其性格、权力观与家庭伦理...
秦始皇陵 嫪毐 2025-07-29 秦驰道:大一统王朝的交通动脉与文明纽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完成对六国的征服,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王朝。面对幅员辽阔的疆域,如何实现“车同轨、书同文”的治理理想?秦朝以驰道网络为答案...
秦始皇陵 2025-07-28 和氏璧:价值几何?一场跨越千年的价值追问“和氏璧”三个字,自春秋战国时期便镌刻进中华文明的基因。从卞和献玉的悲壮传说,到“完璧归赵”的惊心动魄,再到秦始皇以之铸传国玉玺的帝王执念,这件玉器早已超越物质...
秦始皇陵 卞和 2025-07-28 书同文:从秦始皇到吕应利——跨越两千年的文字统一追求“书同文”作为中华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文字的统一促进文化认同与国家治理。这一理念贯穿中国历史两千余年,从秦始皇的强制性文字改革到当代学...
秦始皇陵 2025-07-25 秦始皇是否洞悉赵高:权力棋局中的信任与盲点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逝于沙丘平台。中车府令赵高扣押遗诏,与丞相李斯合谋篡改传位文书,将胡亥扶上帝位。这场震惊历史的沙丘之变,暴露出秦始皇晚年对...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07-25 血色邯郸:秦始皇灭赵屠城背后的历史真相与人性拷问公元前228年,秦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一场惨绝人寰的屠城在燕赵大地上演。这场屠杀不仅标志着赵国的彻底覆灭,更成为秦始皇统一战争中最为血腥的注脚。当历史的车轮碾过...
秦始皇陵 2025-07-24 法家的最高境界:在规则中构建秩序的终极形态法家思想作为中国先秦时期最具实践性的政治哲学,其核心主张“以法治国”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两千余年的制度设计。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法家思想始终以“规则至上”...
秦始皇陵 商鞅 2025-07-23 秦朝灭亡时王翦在干嘛:一位战神的历史谢幕公元前207年,秦朝在陈胜吴广起义的烽火中走向覆灭。当章邯率领的秦军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击溃时,当刘邦的起义军攻入咸阳时,那位曾以六十万大军灭楚、为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始皇陵 章邯 2025-07-22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