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的冷兵器时代当中,还真就没有哪个国家能给征服日本的,这也就是为何近代历史中日本的民族自信心是那么强烈的原因了。早在元朝时期,忽必烈就愣是不信邪,非要去打一下日本。在大蒙古帝国的南征北伐中,还真就没任何一个能与之匹敌的对手,所以当时忽必烈也是非常不屑日本的,征服日本只不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可是忽必烈连续多次派遣过使者和日本沟通,都没有得到任何回信,这可把天朝大国的皇帝给惹毛了,不就是个弹丸小国嘛!你骄傲个啥?干就完了!于是乎,元朝浩浩荡荡的征讨日本之旅就这么开始了。
忽必烈攻打日本,不仅仅是为了找回自己的面子,而且还要照顾一下自己的小弟高丽的面子。高丽总是被日本欺负,每次被打哭了就来中原王朝求救。
现在中原王朝是元朝了,高丽又被日本打哭了,你说忽必烈能袖手旁观吗?所以说他不顾地理位置的限制条件,非要跟日本干一架。
刚出手当然不能消耗自己的军队,忽必烈让高丽自己组织了一支海陆军在内的军队,大概有1.5万人左右。
人家高丽都来哭诉了,为啥还要让高丽自己组建这么一支军队呢?战场上有一种角色叫炮灰,其实这支军队就是忽必烈拿来试一试日本军队的实力的。不晓得这1.5万上战场的人如果知道了这目的,是怎样的心态。
当然了,带队的必须是元朝将领,负责经略高丽的忻都就是这支军队的总指挥。大军从高丽合浦出发,登陆了对马岛。
日本这边也立刻做出了反应,不过人家出动的只是地方武装,幕府的大军还没动,就已经击败了元军。等于说日本用杂牌军,击败了元朝的杂牌军。
最重要的是,在战争过程中,忽然来了一场台风。直接造成了元朝这支军队死伤1.35万人,几乎全军覆没。
这还怎么玩?这让我想起了刘秀和王莽对决的时候,一场流星雨把王莽的军队给砸光了。刘秀白捡了个大胜仗。
所以说忽必烈第一次讨伐日本,以元军全军覆没而告终。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那场莫名其妙的台风。
南宋投降以后,忽必烈组建了一支由蒙古人、高丽人、北地汉人、南方汉人组成的军队,想要一雪前耻收拾日本。
这回算是动真格的了,由忻都、洪茶丘这两位第一次攻打日本的主帅,带领4万大军再次从高丽合浦出发。由范文虎带领10万南方汉人的军队,从庆元、定海出发。兵分两路,合计14万兵力,看样子忽必烈没有开玩笑。
可是这些军队到了日本领土以后,压根就没遇到多少日本军队,所以他们在当地晃悠了好一阵子。吃饭睡觉就上船,白天就出来寻找日军。
结果等啊等,等了1个多月,都没能等来正儿八经的大战,却一不小心又等来了台风。这回元军的战舰再次被吹翻若干,几个带头的将领驾轻就熟,全都跑路了。
结果十几万大军群龙无首,都被丢在了日本本土。这帮人几乎都成了日本人的刀下亡魂,没有领导指挥,再强大的军队也会乱成一团。为数不多剩下的人,则在日本成了奴隶。
所以说,忽必烈第二次征讨日本的战争,依旧以元军全军覆没而告终。伤害他们的,还是台风!
仔细回头看看,忽必烈可能做赔本的买卖吗?显然不可能。第一次忽必烈派去日本的1.5万大军,几乎全部都是高丽的军队。
第二次忽必烈派去的14万大军,南方汉人军队就占据了10万之多。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忽必烈这两次征讨日本,都没有花费自己多少本钱。
忽必烈心里清楚,蒙古骑兵擅长陆地作战,可是真正远渡大海作战,根本就没有胜算。作为一个成熟的军事家,忽必烈不可能没有想到这一点。
因此忽必烈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发动了这两场战争。打赢了那最好,大元朝又多了一块海上地盘,打输了也没关系,反正不是自己的嫡系,忽必烈也不心疼。
仔细再来分析一下第二次征讨日本的战争,这次范文虎带领的10万大军都是南方汉人,而忻都带领的4万大军里,居然只有1万蒙古人。而逃回来的士兵中,绝大多数都是蒙古士兵。
这么一来我们就要问一问了,忽必烈大哥,你这是去攻克日本呢?还是去给日本送战绩的?明知道夏天台风多,第二次出征日本,偏偏还要挑夏天,这不是找事儿吗?难道这次是去找台风报仇的?
10万南方汉军部队中,逃回来的人,屈指可数,这未免也太过分了吧?范文虎作为带队的人,丢了10万大军,居然没有被忽必烈给处死。
过了几年范文虎居然还能重新被忽必烈重用,这里面猫腻就多了去了!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忽必烈这次派遣10万南方军队去征讨日本,其实就是为了甩掉这10万汉军。
元朝很特别,他们的军队里一般都没有南方汉人,他们也不需要你来服兵役,因为他们压根就不信任你们。所以说当忽必烈灭了南宋以后,一下子多了几十万南方汉军,这可怎么处置呢?
时间长了绝对是祸害,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这帮人在战争中自然消亡,而范文虎作为南方汉人的军事领袖,充当了忽必烈的打手,葬送了10万南方汉军。
经历了这两次失败,忽必烈肯定意识到了日本并不好惹。可是忽必烈刚刚在南方又招降了10多万南方汉军,所以他又想到了发动第三次征讨日本的战争。
这回大家都知道忽必烈是什么想法了,因此刚刚归顺忽必烈的10多万南方汉军,主动发起了叛乱。与其送到海上吹台风,倒不如拼死一搏算了!
最终由于阻力太大,使得忽必烈放弃了第三次征讨日本。想让他拿自己的蒙古精锐去征讨日本?想啥呢?
蒙古帝国的权力更迭始终与黄金家族的内部博弈紧密相连。作为成吉思汗之孙、窝阔台汗长子,孛儿只斤·贵由(1206—1248年)的继位过程充满戏剧性,其短暂统治更折射...
元定宗贵由评价 窝阔台怎么死的 2025-08-08 陈友谅与张士诚:乱世枭雄的实力较量与命运分野元末乱世,群雄并起,陈友谅与张士诚作为南方两大割据势力,均以抗元起家,最终却因战略选择与性格差异走向不同结局。一、军事能力:陈友谅的“巨舰铁骑”与张士诚的“守成...
张士诚 陈友谅 2025-08-05 成吉思汗:草原帝国的缔造者与欧亚文明的桥梁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尊号“成吉思汗”,意为“拥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长”,是蒙古帝国可汗、世界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政治家。他...
成吉思汗打的天下地图 2025-08-05 旭烈兀与伊利汗国:蒙古西征浪潮中的西亚霸业在13世纪中叶的欧亚大陆,蒙古铁骑的征服浪潮席卷东西。当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率军踏平波斯高原、摧毁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一场改变西亚历史进程的变革悄然酝酿。这...
成吉思汗打的天下地图 2025-08-04 野狐岭之战:金朝溃败的深层剖析1211年8月,蒙古与金朝在野狐岭展开了一场决定双方命运的决战。此役中,成吉思汗以10万蒙古铁骑大破金朝45万大军,金朝精锐尽失,从此一蹶不振。这场战役的失败,...
成吉思汗打的天下地图 2025-08-04 忽必烈的父亲:拖雷——蒙古帝国的关键传承者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元世祖忽必烈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帝王之一。而要深入了解忽必烈,就不得不提及他的...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2025-08-04 铁木真为何被称为“成吉思汗”:草原史诗中的权力密码1206年春,斡难河畔的九斿白纛在风中猎猎作响,铁木真端坐于金色马鞍之上,接受蒙古各部首领的顶礼膜拜。当“成吉思汗”的尊号响彻草原时,这个承载着多重寓意的称号,...
成吉思汗打的天下地图 2025-07-31 阿里不哥之死:权力争斗落幕后的悲剧结局在蒙古帝国的波澜壮阔历史中,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是一段跌宕起伏且影响深远的重要篇章。这场争斗不仅改变了蒙古帝国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影响了其后的发展走向,而阿...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2025-07-30 张定边打死老虎:历史传奇中的真实与传说在元末明初的动荡岁月里,张定边作为陈友谅麾下的第一猛将,以其勇猛无畏的战斗风格和忠诚不二的品格,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张定边打死老虎”的故事...
陈友谅 2025-07-29 林丹汗:黄金家族最后的荣光与陨落在蒙古高原的苍茫历史中,"黄金家族"始终是权力与正统的象征。这个源自成吉思汗的孛儿只斤氏族,曾以铁骑横扫欧亚大陆,建立人类历...
成吉思汗打的天下地图 2025-07-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