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即崇祯帝,他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朝相比宋朝,是一个非常“刚烈”的朝代。但是,不论明朝的皇帝多么努力,仍然没有阻止李自成和满清的崛起。最后明朝仍然失落于崇祯手中。
说起崇祯皇帝,他还有一个称呼,那就是庄烈皇帝。
李自成将都城内城攻破之后,崇祯帝闻听此信,毅然决然地登上了万岁山,将白绫挂在了万岁山的一棵老歪脖子树上。
悲伤的崇祯帝将衣襟撕下,写下了一幅遗书,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意思是,我这个末代皇帝没有脸面见列祖列宗,今日赴死,特意去掉冠冕,披发覆面。死后尸体任由闯贼分尸,只求百姓不受劫掠。随后,崇祯帝上吊自尽,结束了复杂又悲剧的一生。庄烈二字也就成了崇祯帝的谥号,被记载在了《明史》里。连清朝人都认为崇祯帝死得太庄严壮烈了。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崇祯帝为什么不选择逃出北京,去南京另立朝廷呢?这些朋友的想法,也不失为一个好主意。毕竟南京之前也做过明朝的首都嘛,崇祯帝跑到南京,然后重振旗鼓,有什么不行呢?
首先,崇祯帝曾经很想迁都南京
根据《明史》记载,因为李自成离北京越来越近了,所以崇祯帝和大臣们在平台讨论逃生事宜。崇祯帝是这样说的,“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意思是,以前的国君面对国破家亡时,大都会选择自尽,依各位看,朕应该去哪里呢?
其实,崇祯帝说这话就是不想死了。熟悉历史的都知道,自古以来,那些被抓走的亡国之君,心甘情愿自杀的能有几个?大部分还是被俘虏之后又被杀害了。还有的,没被杀的也是忍辱负重,大部分还是想要活着。
所以,崇祯帝在这里举的例子,本身就表示,他其实还是不想死的,还是想迁都的。
不过,大臣们好像不喜欢皇帝的求生意识,他们有的想自己苟活,有的想拉着崇祯帝一起自尽。于是,李邦华等大臣就提出了这样一条特别的建议,那就是:迁都可以,但是崇祯帝自己要留在北京,太子可以先去南京。言外之意,皇帝被剁了或者自杀都没关系,但是太子必须活下去。
崇祯帝一听就生气了,坚决表示不行,还是想迁都。结果,大臣们也是暴脾气,强烈表达反对。
崇祯帝这个人,疑心重,决断力也不行。一看到大臣们使这招,没办法,只好留在京城。然后,派杜之秩和王承恩担任守城官。可是,这么两个守城官,怎么可能抵抗得了李自成的入侵呢?
其次,外部环境的动乱,使得崇祯帝丧失了逃生的信心。
明明特别希望迁都的崇祯帝,并不是全都因为大臣改变了想法,还有一点是因为崇祯帝已经丧失了南迁的信心。
古代不像现代,有高铁或者飞机,一天功夫就到了南京。当时即使是皇帝,奔波起来也十分辛苦。从北京到南京,距离很远,路上遇到的风险也很多。毕竟迁都不是一个人搬家,而是一群人搬家。浩浩荡荡,动静太大。一路上万一财宝被抢走了怎么办?万一被起义军抓走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考虑在内的。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李自成带领的起义军,只要见到朱家的宗室,大部分就一个选择:剁了。根据《明史》记载,李自成起义期间,福王朱常洵,襄王朱翊铭以及贵阳王朱常法,相继遇害,都是死在了李自成的手上。这些藩王落到起义军手里,尚且不能自拔,可想而知,崇祯帝等皇亲国戚一旦在迁都途中被起义军抓住了,那下场只会更惨。
更糟糕的是,在李自成起义这段时间,已经有一些京城的官员也已经投降李自成了,也就是说,崇祯帝已经失去了迁都的最佳时机。李自成的人只要在沿途稍稍阻拦,大明朝的迁都必然失败。
最后,迁都很容易带来风险
其实,帝王迁都的前例在之前有很多。比如说,明朝的成祖朱棣,就曾经为了拱卫北方,迁都北平,当时的大臣们也反对迁都。同样还是在明朝,瓦剌人进攻北京的时候,景泰帝也曾经打算迁都。不过,这种想法被于谦等大臣们拒绝了。理由也很简单,因为战略主动权还在明朝手里。一旦迁都,瓦剌就真的会取得天下了。
李自成最初起义的时候,崇祯帝也没非常确定的要迁都。因为,当时,孙传庭等将领还在,崇祯帝也相信自己还有胜算。不过,后来,因为将领们战死地战死,投降的投降,李自成的队伍又越来越壮大,崇祯帝的胜算逐渐没有了,这才打算迁都。
然而,通过迁都使朝代更加兴盛的情况并不多,反而是迁都之后,失去王气的朝代更令人印象深刻。例如,西周末年,平王在慌乱之中迁都雒邑,建立了东周。可是,周王室也随之日渐衰落了。南宋也是因为北宋政权在慌乱之中迁都,才得以形成的。可是,南宋最后还是越来越衰落了。
由此可见,在气盛之时迁都,百姓和臣子都底气满满,新的都城自然更加兴盛。相反,在衰落之时迁都,百姓和臣子,如同逃兵丢盔弃甲,朝廷自然也会丧失主动权,越来越衰落。崇祯帝面对的显然是一个颓势,当时投靠李自成的农民,官员等人越来越多,明朝已经无力回天,去南京也还是面对一群敌人,迁都也不是明智的选择。
不论是大臣发对,还是李自成的拦截危险,还是未来的未知困难,这些阻力让崇祯迟迟没有下定决心,这条路一开始就堵死了,迁都之事哪能不失败?直到最后一刻,面对大势已去的败局,崇祯只好选择自尽于煤山,留下一个“死守社稷”的英明,也算是对得起明朝之前诸位皇帝的深深寄托了。
在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关于“最后一位明朝皇帝”的界定常引发争议。若以传统认知中“明朝”的存续为标准,崇祯帝朱由检的殉国(1644年)标志着北京朝廷的覆灭;但若...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朱由榔 2025-08-06 刘体纯:大顺余晖中的抗清孤忠在中国明清交替的动荡岁月里,刘体纯(?-1663年)以“陕南王”之名,在秦巴山区与清军展开长达二十年的殊死抗争。这位出身陕北的农民军将领,从李自成麾下的“光山伯...
刘体纯 李自成 2025-08-01 李自成击败孙传庭:明末农民战争的转折点1642年至1643年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与明朝名将孙传庭在中原大地展开两次关键战役,最终以起义军全胜告终。这场战略对决不仅摧毁了明朝最后的主力军团,更直...
李自成 孙传庭 2025-07-23 李自成是太平天国的吗?——历史真相的澄清与时代背景的辨析在中国近代历史的长河中,农民起义作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始终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然而,在众多农民起义中,李自成与太平天国运动因其规模和影响,常被后人混淆。...
李自成 2025-07-21 朱由榔的皇室血脉:七子命运与南明悲歌在明清易代的动荡岁月中,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作为明朝宗室最后的象征,其家族命运与王朝兴衰紧密交织。作为万历皇帝朱翊钧的亲孙、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堂弟,朱由榔的七子命运折...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朱翊钧是个好皇帝吗 2025-07-18 李自成失败的三个重大原因:战略短视、治理失当与阶级局限1644年3月,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明朝灭亡。然而,这场看似辉煌的胜利却成为大顺政权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短短42天后,李自成仓皇撤离北京...
李自成 2025-07-18 李过“一只虎”绰号考据:历史、文学与民间记忆的交织在明末农民战争的烽火中,李过作为李自成侄子与大顺军核心将领,其“一只虎”的绰号如同一把钥匙,既打开了历史记忆的锁孔,也折射出民间对英雄人物的想象方式。这一绰号的...
李自成 2025-07-17 大顺为什么干不过大清:政权根基、战略格局与统战艺术的全面溃败1644年的山海关,李自成的大顺军与吴三桂的关宁军激战正酣,突然杀出的八旗铁骑以“包抄侧翼、骑兵突击”的战术击溃大顺军,这场战役不仅改写了明清鼎革的历史进程,更...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李自成 2025-07-15 史学家视角下的崇祯皇帝:勤政之君与亡国之运的悖论在中国封建王朝的末代君主中,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复杂形象。这位以“勤政”著称的皇帝,在位十七年间宵衣旰食、殚精竭虑,最终却未能挽救明朝覆灭的...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2025-07-08 陈圆圆与李自成、刘宗敏:乱世红颜的命运纠葛在明末清初的乱世风云中,陈圆圆的名字与“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典故紧密相连。这位秦淮名妓的命运,如同飘摇的柳絮,被卷入李自成、吴三桂、刘宗敏等历史漩涡的核心。要厘清...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李自成 2025-07-0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