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其兴衰与洛阳息息相关。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逸周书》中称:“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国语》中也称:“昔伊、洛竭而夏亡。”
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王朝?借助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也许我们能掀开其神秘面纱的一角。
1禹铸九鼎与王权象征
按考古学的说法,人类文明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我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2000年前后开始,到战国时期结束,包括夏、商、周三代。
既然是青铜时代,青铜铸造业自然高度发达。当然,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相比,夏朝青铜器显得较为原始,不过,这正对应了它们“最早”的地位。
比如,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网格纹青铜鼎,是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鼎。
青铜是铜与锡、铅等的合金。鼎本是寻常物件,用来烹煮食物,然而,当它从陶鼎变成青铜鼎,就有了礼器的功能,且有象征王权的意味,身价自是不可同日而语。
今天,人们形容说的话分量很重会用到一个成语,就是“一言九鼎”。九鼎是夏、商、周三代的镇国之宝,相传为大禹所铸。《汉书》中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也有说法认为,是禹的儿子启铸了九鼎。
不管怎样,在夏、商、周三代,九鼎都是代表王权的国之重器,不能随便惦记。商汤灭夏后,曾迁九鼎于商;周灭商后,又迁九鼎于周,史称定鼎洛邑。后来周王室衰微,楚庄王曾兵临洛城,“问鼎中原”,觊觎王权。然而,在听了王孙满“在德不在鼎”的告诫后,他就暂时收敛野心,率领大军回去了。
周亡之后,九鼎下落不明,成了历史上的一个谜。不过,人们不会忘记夏、商、周三代青铜文明的辉煌。
2夏人造酒与古代酒礼
鼎是食器,爵是酒器。每当看到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乳钉纹青铜爵,我总会对古人的创造力生出敬畏之心。
是的,从这造型优美的酒器可以看出,当时不仅有了酒,而且人们对饮酒及酒礼十分重视。
根据史料记载,酒的发明者一说为仪狄,一说为杜康,都生活在夏朝。相比之下,杜康的名气更大,不过,仪狄生活的年代更早。
在记录先秦世系的《世本》中,就有“仪狄始作酒醪,以变五味”的记载。秦时,吕不韦召集门客撰《吕氏春秋》,其中也称“仪狄造酒”。西汉时,刘向在《战国策》中讲得更详细:“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亡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
也就是说,仪狄曾造出美酒进献给禹,禹觉得特别好喝,但他担心后世子孙禁不住诱惑因为酒亡国,于是下令禁绝饮酒,并疏远了仪狄。
由此可见,仪狄虽然发明了酒,但并没有得到禹的认可。后来杜康酿酒,就比他顺利多了。
传说杜康就是少康,是夏的第六位君主。太康失国后,少康历尽艰辛,最终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
美酒太容易令人沉迷。相传夏桀就是因为沉湎于酒色,后来被商所灭。到了商朝末年,商纣王嬉戏于“酒池肉林”,又被周所灭。
周公定鼎洛邑,为免重蹈前代的覆辙,发布《酒诰》,制定了更严格的酒礼。如《诗经》中说:“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礼记》中则称:“孟夏之月,天子饮酎(zhòu)用礼乐。”所谓酎,就是醇酒。
可以看出,在青铜时代,酒和酒器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周朝分封诸侯,设了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等级。
3青铜礼器与青铜兵器
青铜时代的主旋律,离不开祭祀与战争。用《左传》中的说法,就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中,引人注目的不仅有鼎、爵等礼器,还有戈、钺、斧、镞(箭头)等兵器。其中,戈自镰刀演变而来,是青铜时代重要的近战兵器之一。钺则从石斧演变而来,当它横置时,与甲骨文、金文中“王”字的字形相似。
至于青铜镞,总让人联想起善射的后羿。
古本《竹书纪年》中记载:“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是东夷有穷氏的首领,有祖传的射箭本领。太康在位时不理朝政,常到洛水南岸游猎,有时数月不归。于是,后羿便趁机发难,占据夏都斟鄩,“因夏人而代夏政”。
太康失了国,下场很凄惨,代夏的后羿也没好结果。他仗着自己射艺高强,用武力统治夏人,后被自己宠信的寒浞杀死。
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夏王朝经历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战争。到少康的儿子予时,发明了用来防箭的“甲”,可见当时战争仍未止息。
值得一提的是,在夏、商、周三代中,夏是青铜时代的开端,商、周为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重达832公斤的司母戊鼎为商、周青铜器的代表作,其铸造时间在商朝晚期。
司母戊鼎是商朝的祭祀礼器,今天人们仍能看到它的样子,可是夏、商时期的王朝制度,到春秋时期已经说不清了。《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论,曾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夏人的后代在杞国,殷商的后代在宋国,连这两个地方都没有留下“夏礼”和“殷礼”的文献,孔子也就无可奈何了。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推广使用,华夏文明进入铁器时代。曾经辉煌的青铜时代,就这样渐行渐远了。
战国烽烟中,廉颇以“破齐败燕、守卫长平”的赫赫战功铸就铁血传奇,却在暮年遭遇“一饭三遗矢”的谗言构陷,最终悒悒而终。这个被司马迁载入《史记》的典故,历经两千余年...
廉颇典故 司马迁 2025-09-05 楚怀王是昏君吗?——从历史迷雾中探寻真相在战国纷争的宏大叙事中,楚怀王熊槐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刻画为“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的昏庸之君,但出土文献与后世研究却揭示出这位楚...
司马迁 楚怀王 2025-09-03 史记:跨越三千年的历史长卷——从上古传说到汉武雄图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以恢弘的叙事框架与深刻的历史洞察,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原乡。这部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历时十四年完成的巨著,不仅开创了“纪传体”史...
司马迁 2025-09-01 秦三世子婴身世之谜:历史迷雾中的宗室血脉探寻秦朝末年,秦三世子婴以46天的统治成为帝国崩塌前的最后见证者。然而,这位在历史转折点上登场的秦王,其身世却如蒙尘古卷般模糊不清。司马迁在《史记》中留下三种矛盾记...
司马迁 2025-08-08 张耳与陈余:刎颈之交为何反目?责任归属的深层剖析秦末乱世中,张耳与陈余的友情曾如烈火般炽热。二人同为魏国名士,逃亡途中以“刎颈之交”立誓,共历陈胜吴广起义、拥立赵王武臣、巨鹿被围等生死考验。然而,这段被司马迁...
司马迁 2025-07-08 五大刺客谁成功了?历史深处的刺杀真相与精神博弈在中国刺客文化谱系中,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的专诸、要离、聂政、豫让、荆轲五人,犹如五把淬毒的匕首,刺破历史帷幕,留下永恒的道德拷问。若以“刺杀目标是否死...
司马迁 2025-07-02 子婴为什么不是秦三世:秦朝末年的帝位谜题公元前207年,赵高弑杀秦二世胡亥后,秦王子婴在位仅46天便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这位末代秦君的身份与称谓,在《史记》中却留下耐人寻味的记载:司马迁在《秦始皇本...
秦始皇陵 司马迁 2025-06-18 结袜之礼:张释之与王生共谱的君臣雅量西汉廷尉张释之跪地为老者结袜的典故,被司马迁载入《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成为中华文化中尊贤重道的精神符号。这场发生在未央宫朝堂的礼仪互动,不仅展现了张释之的君...
司马迁 2025-05-09 司马欣和司马迁的关系:家族纽带下的历史回响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历史星空中,司马家族人才辈出,司马欣与司马迁便是其中两颗闪耀却又风格迥异的星辰。尽管他们并非亲兄弟,但同属司马家族这一显赫门第,二人的生平事迹与...
司马迁 2025-04-23 夏无且与司马迁:历史长河中的奇妙交织在历史浩瀚的星空中,夏无且与司马迁宛如两颗独特的星辰,虽处于不同时代,却因“荆轲刺秦”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产生了奇妙的关联,他们的故事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引发后人...
司马迁 2025-04-1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