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是西汉的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凭借着出色的智谋,协助刘邦取得楚汉之争,建立大汉王朝。 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张良,字子房,战国时期韩国两代宰相之后裔,当了一段时间流浪汉后,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辅佐刘邦建立了西汉朝,成为古代中国的一个著名人物。唐代诗人李白在他写的诗中这样点赞张良:我来圮桥上,怀古钦英风……
由于众多史料语蔫不详,后世人普遍认为西汉朝建立后,张良功成身退了。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本文专门讲讲西汉朝建立后张良的卓越功绩。
(一)力劝刘邦定都关中
公元前202年西汉王朝建立,但没确定都城。有人建议定都洛阳,现在那里的山东朋友多。有人建议定都关中。刘邦拿不定主意,找张良咨询。
在此有必要先对关中作一个介绍。关中在古代一般指的是东面潼关、西面大散关、南面武关以及北面萧关之间的地域,就是现在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以及杨凌这片地方。古代的关中地区水资源丰沛,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冷兵器时代的秦岭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进可攻退可守,关中既是到东南地区的必经之路,又是到大西北的交通要道。古代有谁控制了关中,谁就控制了一半天下的说法。
关中的地理位置和优越自然条件张良早已了然在胸,但是他比任何人看得还远。他想到,刘邦在采用秦代郡县制的同时,也搞了周代的分封制,从长远来看,那些诸侯王是对中央集权统治的潜在威胁,建都要考虑有利于控制那些诸侯王。此外,当年刘邦率军入咸阳,秋毫不犯,受到关中老百姓的拥护。在楚汉相争时,关中是汉军的可靠后方,确保了进行长期战争所需的兵力补充和粮草供应。一句话,关中既有优越的经济军事自然条件,也有可靠的政治基础。
经张良这么客观全面的分析,刘邦豁然开朗了,最后决定定都关中。历史发展证明,汉代定都关中是正确的。
(二)助刘邦巧解分封难题
刘邦功成名就后奖赏功臣。张良虽然没有上阵杀敌,但运筹帷幄之功巨大,刘邦准备在经济发展早且比较富饶的齐地择选三万户作张良的封邑。张良给刘邦说,当年我是在留城和你相遇的,把留城封给我,我就心满意足了,不敢要三万户。刘邦接受了张良的请求,封他为留侯。
刘邦分封的20多名大臣只占有功之人的少数,像张良这种还要讲谦让的更是凤毛麟角,不少人拼老命争功。 一天刘邦外出,见到一些将领在三三两两围成一堆在议论,就问张良:他们在议论什么?张良故作惊讶地说,皇上还不知道吗?他们在密谋生事耶。自从你登上帝位后,分封的都是象萧何、曹参等这样和你亲近的人,惩罚的都是你平时仇恨的人。这些人见轮不上分封,又怕你以后计较他们以前的过失,自然而然地聚在一起议论,只要有人承头起事,恐怕会出大问题。
真格是“僧多粥少”哦,刘邦感到十分为难。张良给他出主意:你分封一个大家认为你最痛恨的人,并给大家讲明,把当务之急的事做完后再进行分封。有个叫雍齿的人,虽然和刘邦是旧交,但不尊重刘邦,还曾背叛过,刘邦念其以前有功劳没杀他,但心中是十分痛恨的,且大家都清楚。
刘邦觉得张良的主意不错,就大摆宴席,当场封雍齿为什方侯,并宣布以后有功之臣都要论功行赏的政策。这下子,没有得到分封的人都放心了。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评论,张良出的是好主意,使刘邦的分封避了私利之嫌,也使大家消除了猜疑,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写诗称赞张良,建议刘邦分寺雍齿的办法有利于稳定刚刚建国的西汉朝。
(三)施计巧保太子地位
刘邦早已确定吕后的儿子刘盈为太子。
公元前197年,皇室内部发生了戚夫人争宠夺嫡事件。情况是这样的,在没建国前,吕后常留长安,戚夫人常在领军外出打仗的刘邦身边。戚夫人仗着自己深受宠爱,建国后多次要求刘邦废掉刘盈,改立自己生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另一方面,刘邦不喜欢刘盈,说他太软弱,认为如意的性格像自己。因此刘邦有了改立如意为太子的想法。立嫡长子是自古以来的习俗,由于不少大臣竭力劝谏刘邦,刘帮不便立即办理,但改立如意为太子的想法一直没放弃。
吕后一筹莫展,就让她的哥哥建成侯吕释之去找张良想办法。
张良说,以前打天下时,皇上常常处在危难之中,所以才肯用我的计谋。现在天下安定,皇上从恩爱出发打算另立太子,这是骨肉之间的事情,找一百个张良来出主意也没用。吕释之赖着不走,一定要张良出主意。
张良实在推脱不过,只好献上一计:在商山住有四位才高八斗的老人,皇上很欣赏他们,但由于皇上对他们礼数不周,四位老人不愿到朝廷来当官,如果刘盈用谦恭的言辞,不惜金玉财宝,用舒适的车子将他们迎来,设法带领他们出入朝廷,让皇上知道这四个人在辅佐太子,那就好办。吕后依照张良的吩咐,把四位老人迎来了。
公元前195年,刘邦平定鲸布的叛乱后,病得更厉害了,也越发想更换太子。但在一次酒宴上,却改变了主意。
在那次宴会上,太子给刘邦敬礼酒时,有四个老人跟在太子的左。刘邦一打听,就知道了是他本人很欣赏的那四位老人。刘邦问:我请你们来你们不愿意,为啥你们现在愿意跟我儿子来往呢?四位老人齐声说:皇上看不起儒生,我们不愿受人侮辱,所以远远的躲着你,太子尊重贤者,善待儒生,天下人都要愿为太子效力,所以我们自愿前来。
四位老人说完就离去了。旁边坐着的戚夫人泪流满面。刘邦长叹一番,随口唱道:……大鹏的翅膀已经长成,能在四海飞来飞去,虽然有优良的弓箭,又能够射向哪里?
张良运用智慧,稳定了太子刘盈的地位,避免了一场社会动乱,是有积极意义的。
公元前189年,张良逝世,埋葬在谷城山下的黄石岗。公元731年,唐玄宗李隆基为吕尚兴建武成王庙,张良以“十哲”之首配享。
公元前205年四月,楚汉战争的转折点——彭城之战爆发。史书记载刘邦率“56万大军”攻占彭城,却在半日内被项羽3万骑兵击溃,这一战果成为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
项羽 刘邦 2025-09-17 从项羽大腿到千年望族:杨喜后裔的传奇崛起之路公元前202年,乌江畔的寒风裹挟着血腥气,项羽自刎的瞬间,历史的天平彻底倾斜。五名汉军将领争抢尸首以换取爵位,其中郎中骑都尉杨喜夺得左腿,被刘邦封为赤泉侯,食邑...
项羽 刘邦 2025-09-16 刘邦返乡寻曹氏:历史迷雾中的情感与权力博弈关于刘邦与曹氏的关系,正史记载极为简略。《史记·齐悼惠王世家》仅以“齐悼惠王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其母外妇也,曰曹氏”一笔带过;《汉书·高五王传》进一步补充“曹...
刘邦 2025-09-12 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从军事天才到政治败局的深层剖析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权力更迭事件之一。西楚霸王项羽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武横扫秦军,却在四年内被市井出身的刘邦反...
项羽 刘邦 2025-09-10 刘邦48岁之前:从市井游侠到起义领袖的沉淀之路在中国历史上,刘邦以48岁“高龄”起兵反秦、最终建立汉朝的传奇经历,常被后世视为“大器晚成”的典范。然而,若细究其前半生,会发现这位看似“游手好闲”的沛县亭长,...
刘邦 2025-09-04 鲁元公主:权力漩涡中的悲剧公主与她的凄凉结局鲁元公主作为汉高祖刘邦与吕后之女,虽贵为西汉第一位长公主,却一生深陷权力斗争的漩涡,最终在三十余岁的盛年溘然长逝。她的命运轨迹,既是个人悲剧的缩影,更是西汉初期...
刘邦 2025-09-02 燕王臧荼:名字里的历史密码与时代回响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燕王臧荼的名字或许并不如秦皇汉武般如雷贯耳,但其人生轨迹却深刻折射出秦汉之际的政治风云。这位曾先后效忠项羽、归顺刘邦的诸侯王,其姓名读音...
项羽 刘邦 2025-08-27 刘长为何不惧吕后:血缘羁绊与权力博弈下的复杂关系西汉初年,吕后以铁腕手段掌控朝政,诛杀韩信、彭越等功臣,对刘邦的戚夫人实施“人彘”酷刑,甚至逼死多位刘姓诸侯王。然而,作为刘邦第七子的淮南王刘长,却能在吕后当政...
刘邦 韩信 2025-08-25 刘邦为何后悔杀韩信:权力博弈中的复杂人性与帝王悲歌在汉初的历史长河中,韩信之死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这位“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奇才,最终被吕后与萧何设计斩杀于长乐宫钟室,留下“成也萧何,败也萧...
刘邦 韩信 2025-08-22 西汉灭亡:多重危机交织下的帝国崩塌西汉王朝自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至公元9年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而灭亡,共历时210年。这个曾以“文景之治”的繁荣、“汉武盛世”的辉煌载入史册的王朝,最终在多...
刘邦 王莽 2025-08-22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