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大学士是几品官?“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什么意思呢,要知道在古代阶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想要出人头地那是何等的不容易,首先需要的读书,人也分三六九等,门第,出身在封建社会看的比较重。做官也不例外。
清代做官最讲究的是出身,这个“出身”对于满汉不同民族又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般情况下而言,主要是指科举出身,即举人、进士,以及各类贡生入仕,这些人被称为“正途”出身。
不过,即便是正途出身也要分高低等次,进士出身者授官的面更广,以后的晋升的机会也更多;而非进士出身者不仅在授官上受到种种限制,而且有些官职是没有资格担任的。下面就来讲一讲非进士出身者具体有哪些官职不能担任?
明清时期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这在清代并不绝对,但“非进士不入翰林”是始终被严格贯彻执行的。
翰林院是一个清要的部门,所设的职官有修撰、编修、检讨、侍读、侍讲、起居注官等。按清制,殿试结束后要进行朝考,新科进士通过朝考者方能进入翰林院庶常馆。三年散馆后,经过大考,才能分发中央各部或各省任职。
詹事府是东宫的机构,原本清代自康熙以后不明立太子,詹事府也就是个名义大于实质的机构,其职责大多与翰林院类似,多是文学侍从一类的官员。不过它也很翰林院一样,非进士出身者不可担任詹事、庶子、左右春坊等官。
“科”是指六科给事中,“道”是指督察院各道监察御史。科道同属监察系统的官员,职责重大,虽然级别不高却很容易得到升迁,但对任职要求十分严格,规定非进士出身者不能任。
清代由于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旗人享有政治特权,在任职要求方面旗人比汉人更为宽松。这主要是旗人人数有限,且总体文化素质不如汉人,能考中进士的旗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旗人非进士出身者担任翰、詹、科、道的例子也十分常见。
比如和珅,他不过是官学生出身,连个举人也没考上。但他在当红时期还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只不过,和珅担任这个职务在当时颇受非议,就连他自己也觉得底气不足。
礼部是一个重要的部门,事务不多地位却很高,在六部中仅次于吏部,高于户部。礼部负责的是国家礼仪的制定,涉及祭祀、朝议等等有关的事项。封建专制时代,最重礼仪,讲究等级差异,因此对礼部尚书、侍郎的任命要求很高。
按清制,礼部尚书、侍郎的任命资格有明文规定的,非进士出身者不能简拔。何况,礼部又主持科举考试,试想,让一个举人出身的礼部尚书来主持会试、殿试,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
上面说到清代有“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但这一点贯彻得并不严谨。实际上更多的是针对汉人,旗人非进士、翰林官至大学士者比比皆是。但汉人中确实少见,笔者所知道的仅有左宗棠一人,他收复新疆后,拜东阁大学士。
大学士之下的协办大学士、内阁学士、学士等职,其任职资格也是非进士出身不可的。尤其是内阁学士,这个职务往往都兼礼部侍郎衔,晋升之后则是礼部侍郎、尚书,甚至是协办大学士、大学士。
清代在职官之外还有一种“差遣”,比如钦差大臣、乡会试考官、各省学政等等。这些都不是正式的官职,而是一种差遣,办差结束后即卸任,没有固定的品级。差遣在清代十分常见,也很重要,都是皇帝临时选拔钦定的。这里着重要讲的有三种差。
第一种是上书房师傅。上书房是皇子读书之所,上书房师傅就是皇子的老师,也可以说是未来的帝师。皇帝给皇子挑选师傅,都是当朝的饱学之士,像陈廷敬、张廷玉、徐元梦、翁同龢等,这些人不仅是进士出身,而且都是文学、史学上具有深厚的造诣。
第二种是乡会试主考官,乡试是选拔举人的考试,朝廷对乡试考官的选拔尤其重视,前提必须是进士出身。到了雍正以后,标准更高,必须得是翰林出身,而且还得是八股文的高手。不难想象,让一个举人出身的人去担任乡试主考官,岂不是要让天下读书人耻笑。
会试主考官的要求就更高了,不仅是进士出身、八股文高手,而且都是部院大臣,很多都是当朝大学士、六部尚书,没有这个级别和威望是绝难胜任的。
第三种是各省学政。按惯例,学政一般是由翰林院官出任,负责一省的教育与科举考试,在各府州县举行院试,选拔生员。
学政本身也是有级别的,但大多不高。可在一省中的地位却仅次于督抚,高于布政使、按察使,为一方大员,有单独上奏的权力。清代很多著名的汉臣都担任过学政,如陈刘墉、纪晓岚等,都曾任过学政。
在中国武侠文化的长河中,方世玉与五枚师太的恩怨情仇始终是民间热议的焦点。这位铜筋铁骨的少年英杰,为何会命丧于一位年逾花甲的女尼之手?这场看似突兀的死亡背后,实则...
方世玉 2025-09-15 大小和卓:叛乱烽烟中的末路悲歌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秋,阿富汗巴达克山境内的柴扎卜山谷,两具血肉模糊的尸体被草草掩埋于土墙之下。大和卓波罗尼都与小和卓霍集占——这对曾煽动南疆十万部众叛乱...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大和卓 2025-09-15 尼堪外兰之女与李如柏的复杂纠葛:历史与戏剧的交织在明清交替的动荡岁月中,尼堪外兰、李如柏与努尔哈赤三方的恩怨纠葛,不仅深刻影响了辽东的政治格局,更衍生出一段充满争议的情感传奇——尼堪外兰的女儿是否曾成为李如柏...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尼堪外兰 2025-09-15 阮元:一代文宗,三朝阁老阮元(1764年2月21日—1849年11月27日),字伯元,号芸台、雷塘庵主、揅经老人、怡性老人,江苏扬州仪征人,是清朝中期一位集官员、学者、教育家于一身的杰...
阮元 2025-09-15 吴三桂放清兵入关: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历史抉择1644年,中国历史因吴三桂的决策发生根本性转折。这位手握山海关重兵的明朝将领,在李自成大顺军与清军多尔衮的夹击下,最终选择打开山海关,放清兵入关。这一决策并非...
多尔衮怎么死的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2025-09-15 傅善祥最终下场:历史迷雾中的多重镜像1856年9月2日深夜,天京东王府内火光冲天,北王韦昌辉的刀斧手在血泊中翻找着东王杨秀清的首级。这位曾以“天父下凡”掌控太平天国军政大权的领袖,最终落得身首异处...
杨秀清 傅善祥 2025-09-12 岳钟琪为何不反清:家族、现实与政治的交织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岳钟琪作为岳飞的后裔,本应是反清复明的天然旗帜,却始终对清廷忠心耿耿,甚至在面对策反时主动告密,最终在乾隆朝仍获重用。这一看似矛盾的选择,实...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岳飞 2025-09-12 明末熊廷弼:军事天才与政治悲剧的双重镜像在明末风雨飘摇的辽东战场上,熊廷弼以“铁血书生”的姿态横空出世,用三年时间重建辽东防线,令皇太极感叹“熊经略在,安敢南顾”。然而,这位被后世称为“唯一能扼杀后金...
皇太极的皇后 2025-09-12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疆域整合与伊犁将军的设立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随着大小和卓兄弟的败亡,一场持续三年的叛乱在葱岭以东的南疆大地落下帷幕。这场由白山派首领波罗尼都、霍集占兄弟发动的叛乱,不仅考验着清...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小和卓 2025-09-12 乾隆帝皇位传承:十五子永琰的继位之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帝)在位六十年,实际执掌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他共有十七位皇子,但最终继承皇位的并非嫡长子或备...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09-1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