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秦惠文王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死在自己举起的鼎下,这其实很符合秦武王为人的个性,也算是“有始有终”了。
贾谊的《过秦论》里,就曾经说过大秦最终得到天下,建立帝国,是因为“六代人”的铺垫: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而这六代人里,也包括了“秦武王”嬴荡。
事实上,秦武王在这六代人里,他所表现出来的潜力是最大的。
他十八岁即位成为秦王,他没有昏庸,没有虚度光阴,虽然年少,但他深谙为君之道,重视人才的能力,也成功地完成了“联合魏国”、“打击韩国”的策略,当他到洛阳举鼎的时候,实际上已经等于在宣告秦国争霸中原的消息了。
假以时日,秦武王得以统一天下,提早完成大秦帝国的霸业也不是不可,可人嘛,总是无完人,是个人都有个缺点。
嬴荡的缺点就是,他有一种不是很安全的爱好:
大力士。
秦武王是秦惠文王之子,也是太子。
因为秦惠文王是秦国第一位称王的君主,所以秦国当年,是受过很多诸侯国的针对与打击的,而秦惠文王则是重用纵横家张仪在其中周旋,保全秦国的同时,也壮大秦国。
可年轻的太子嬴荡却不屑这种方法,他很厌恶纵横家,他认为纵横家就是靠卖脸、欺骗、洗脑来达到政治目的,看似联合起来了,可这种关系是脆弱的,所以嬴荡坚信武力,他认为强大的、绝对的武力,能够征服一切。
看,秦国竟然出了这么一个以“武”为尊的人,这种思想一般是茹毛饮血的草原才常有的,可大秦国就来了这么一个,还是个太子,也不知道是福是祸。
当太子期间,嬴荡网罗天下“力士”,凡是力气大的,骁勇的人,来到嬴荡身边,肯定会被重用。
要知道,自古以来的“人才”选择,都是以“文”为主,以“武力”为标准的选择,一直都被世人鄙夷,即便是后世,武科举出来的人才,都是远远比不上文科举出来的人才,因此嬴荡的选择标准是破天荒的,让很多民间的“力士”纷纷来拜。
嬴荡收获了很多力士,这些人成为了嬴荡的班底,其中三位,被嬴荡无比重视,很快就封官了,他们分别就是“任鄙”、“乌获”、“孟说”:
“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
靠“四肢发达”当大官,可别提多开心了。
因为嬴荡打开了这么一个先河,在秦国内部,有一些人坚定地站在嬴荡身后,这也是嬴荡的智慧:
当莽夫莽到一往无前,将不再是莽夫!
不过一群力士,总要找点事情做,在没有战争的时候,总不会待在朝廷上混吃等死吧,文官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写不完的奏折,那么武官就应该无所事事被鄙视吗?
当然不可以,伟大的太子嬴荡殿下,决定给力士们搞搞“军训”,连连力气,至于用什么方法呢?
嬴荡一打响指:
“有了,就举鼎吧”。
举鼎是先秦时期一种彰显力量的常态方式,后来的项羽征服江东子弟,靠的就是举起那让人看着就浑身发软的青铜大鼎,而秦武王心中有沟壑,且只相信力量,那肯定就要锻炼力量了。
就这样,秦武王和他的小伙伴们,在空闲之余,常常举鼎为乐。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嬴荡顺利即位。
即位之后的嬴荡,立马就拿张仪开刀,他很厌恶张仪充满政治谎言的外交方式,而嬴荡的心腹大臣们则天天诋毁张仪:
武王自为太子时不说张仪,及即位,群臣多谗张仪曰:“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秦必复用之,恐为天下笑。”
而他们也说出了厌恶张仪的原因,那就是在秦武王等人看来,这些玩心机的人,能靠一张嘴祸害别人,迟早也能把自己的国家卖了,他们指责张仪“无信”,这导致张仪惶恐不已,主动提出要离开秦国。
嬴荡没有杀了他,同意他的离开。
当上了王的生活,是充实的,可聪明的嬴荡也开始意识到了很现实的问题,好像光崇尚武力,依旧无法解决秦国的问题,武力的确不是唯一的。
所以嬴荡,也试着向现实低头了。
他开始要和朝廷的文武官员商讨大计,不再任性了。
认识到了世界无法被他击垮,而他却会被世界按在地上摩擦的秦武王,开始有了转变。
秦武王在位时期,做到的一个壮举就是打开了秦国东进的路线,这让秦国后来问鼎中原,做了充足的铺垫。
秦惠文王时,秦国抢来魏国的崤函之地,设立并命名为函谷关,这是秦国进可攻退可守的重要支点,而秦武王想要完成从函谷关出兵东进的宏愿,就必须掌握当时属于韩国的重镇:宜阳。
没地就抢,没人就借,这是秦“六世”之烈的共同特征,为了拿下宜阳,控制韩国的三川之地,秦武王询问自己的叔叔樗里疾已经秦国的支柱将军甘茂,这两位也是当时秦国的“左右丞相”。
而说到秦国的“丞相”,又必须要多提一下秦武王的另一个“壮举”:改相国为丞相。
“二年,初置丞相,醿(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战国时期,各国的“相”都只是还叫“相国”,而不是丞相,但是秦武王很讨厌各国之间那种“外交”的作风,不愿意和他们为伍,因此把相国改为了丞相之位,这也是古代中国“丞相”的来源。
关于“伐韩”,夺宜阳,定三川,这是张仪在出走魏国前给秦武王出的主意,秦武王当时看似漠不关心,后来细细想之,觉得还是非常有道理的,要完成王图霸业,必须要做这件事情。
但樗里疾却反对了秦武王的想法,他说韩国太远了,秦国的后勤和军队到了那里时,都已经是残兵败将了,不需要打,等于是自寻死路,可这很明显不是樗里疾想要的答案,他因此把重心放在了甘茂身上。
果然,甘茂是支持他的,而且非常支持,甘茂认为,打下韩国宜阳,需要三个要求:
一、需要秦武王同意他出使魏国,说服魏国不会趁秦国出兵之际偷袭,甚至最好能借魏国之力,一同伐韩。
二、需要和甘茂立下“誓约”,不管朝中有多少人针对甘茂,要求停止战争,秦武王必须信任且支持甘茂。
三、在伐韩的过程中,随时都要加兵加钱,秦武王一定要将补给做到位,不能半途而废。
秦武王同意了甘茂的请求,于是甘茂前往了魏国,说服了魏国组成“秦魏联军”,而后又与甘茂立下“息壤之约”,坚决支持甘茂,就这样,甘茂帮助秦武王开始进攻宜阳,拿下宜阳,控制三川。
这个战略带来的效果是巨大的,直接奠定了秦国此后的基础:
“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
甘茂伐韩期间,果不其然,樗里疾和其他朝廷官员弹劾甘茂伐韩消耗太大,而且目前的情况是越来越糟糕,众人要求秦武王立即停止东进事业,可秦武王不仅没有停止,还加派了五万士兵增援,让他的大力士“乌获”带队。
得到了秦武王无限支持的甘茂也背水一战,把钱财大量地散给士兵,放手一搏,提高士气,最终秦国拿下了宜阳。
在这场战略中,秦武王也用了战国时期各国一贯的“合纵连横”,没有再坚持以往自己小看谋术的态度,但也发挥了自己一直坚持的“武力”理念,这场战略中,他的大力士乌获、孟说、任鄙就起到了大作用,被秦武王大肆封赏。
拿下了宜阳,控制了三川之地后,秦武王设置了“三川郡”,就决定一路前往东周的都城洛阳,在洛阳进行一定的“示威”行为,用来震慑周天子,也等于在震慑天下群雄,而这个做法,就是秦武王一开始的“借口”:
“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
秦武王还是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他当时说的是,只要能到洛阳震慑周天子,那么他自己连死都愿意,说得是让人振聋发聩,为之动容,可没人想到,秦武王真的会因此而死。
没人想到,秦武王不是死在了战争的利器下,不是死在了很群雄的争霸下,却是死在了自己的“鼎”下。
到了洛阳后,秦武王很兴奋,他想来想去,用什么方法来“恐吓”周天子呢?
他想了三种办法:
第一:拿刀直接威胁周天子
可秦武王细细想了想,如果真的拿刀架人家脖子上,那就会被其他诸侯找借口打上门来,秦武王已经过了冲动的年纪了,肯定不会这样做。
第二:直接要求周天子对他实行特权
若是在秦国没有僭越称王之前,这个办法还是可行的,但秦国已经僭越称王了,在名义上,秦武王和周天子平起平坐,他如果要求周天子对他赐予特权,不就是在默认他和周天子的从属关系吗,这又是落了下乘。
第三:最简单的办法,进行武力“展示”。
要说世界上哪一个人是最早以“比赛”为借口来趁机展现武力的,那必然就是秦武王。
思来想去,秦武王决定还是用自己平时和大力士们最喜欢的活动“举鼎”来震慑周天子,那画面可以想象,那么重的大鼎,被他们举起来,周天子不得吓得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天子呢。
秦武王越想越兴奋,就决定了那样干,刚好洛阳有一个九鼎之一的“龙文赤鼎”,就拿这个鼎作为比赛项目。
到达洛阳的某一天,洛阳的周王太庙前面,大家都在围观从秦国来的国君和他手下的几个大力士进行举鼎比赛,这盛况,堪称先秦时期第一“运动会”。
举鼎比赛中,孟说成功地举起了鼎,秦武王作为这群“大力士之首”,自然不能落下下风,于是拼尽全力举起龙文赤鼎,可谁知道,秦武王根本没有力气足够支撑这个鼎,举着举着,秦武王就力竭了,忽然垮下的重量让秦武王立马身受重伤:
“八月,王与孟说举鼎,绝脉而薨。脉者,系络脏腑,其血理分行于支体之间,人举重而力不能胜,故脉绝而死”。
用司马光的说法就是,秦武王举鼎,导致全身经脉断绝,血液无法再输送,他的死因,是来自于举鼎的反噬,比起《史记》所说的“绝膑而亡”(意思是秦武王因为举鼎导致膝盖骨无法承受重量而死)更加具体合理。
秦武王大致是用力到七窍流血,这就是经脉断绝的体现,而周王太庙附近的人看到这个场面都是傻了眼了,秦国军队浩浩荡荡跑来洛阳示威,还借鼎来举,用来“恐吓”周天子,可谁能想到,他们连自己的国君都搭上了。
可这一幕在洛阳百姓的眼中,却又不是这样了。
因为秦武王此举本来就是有“羞辱”周王室之意,而且还在人家的太庙面前耍威风,这是不是有可能就是人家“先王”集体发力把秦武王给除掉了呢?
所以秦武王算尽了一切,却没有想到最后的这个行为,让自己反而成为了一个笑话。
在秦武王死后,他的大力士孟说被秦国治罪,最后处死,而王位的空缺,让秦国内部又混乱了起来,最终还是被芈八子(秦宣太后)和她兄弟魏冉拿下了王位,最后是赢稷即位,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秦昭襄王”。
不管秦武王的死对大家而言是笑话还是悲哀,秦武王在位短短三年内做到的事情,还是让大家很敬佩,对秦国的影响很深重的。
对于他崇尚武力的做法,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朴素的精神,有的人说秦武王“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明显就是对秦武王不够了解,他并不是头脑简单,头脑简单的人,也完成不了东进的计划,他这样做的原因,只是想用这种方式,提倡秦国人人皆兵,从而强大本国的武力。
这其实和商鞅的变法核心,是一脉相承的。
商鞅变法,就是设立了二十等爵制,目的就是用爵位来激励秦国士兵奋勇杀敌,用这种方式来直接提高秦国战斗力,商鞅变法和秦武王举鼎的区别只在于,前者是制度性的,后者是精神性的。
所以说,秦武王的死,是秦国的遗憾,他也是六世之中最有潜力的那个人,举鼎而死时,年仅二十二岁。
说他为了自己的鲁莽而买单,这也算,可站在一个“武力崇尚者”的角度来讲,秦武王从小到大极爱力士,这怎么又不算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一种精神呢?
或许让秦武王再来一次,他都还是会选择用尽生命的力量举起这个鼎,这一次,不为了天下,不为了野心,只是为了自己,只为证明自己是最强的那个力士。
秦武王嬴荡在位仅四年,便因“举鼎绝膑”的意外事件殒命,其短暂统治如流星划过秦国崛起的历史长空。然而,这位以“勇力”著称的君主之死,却意外成为秦国政治格局剧变的导...
秦昭襄王 秦武王 2025-06-13 秦武王逝世后秦国的政治局势分析秦武王,即嬴荡,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之一。他在位期间,以勇武著称,积极推动秦国的军事扩张和内政改革。然而,秦武王在位仅三年便因举鼎而逝,他的突然去世给秦国带来了...
秦武王 2024-08-27 秦朝举鼎死的是哪位君主?秦武王天生神力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其历史虽然短暂,但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秦朝的历史中,有一位君主因其特殊的死亡方式而备受关注,他就是秦武王。 ...
秦武王 2024-05-07 秦朝举鼎死的是谁?秦武王天生神力与刚愎自用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秦朝是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朝代。它的统一六国、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后世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秦朝的历史中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其...
秦武王 2024-05-06 秦武王与嬴稷的王位传承:一段承载希望的历史决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王位的传承往往伴随着激烈的宫廷斗争和权力的角逐。秦武王作为秦国的一位重要君主,在他短暂的统治期间,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策——传位给嬴稷。这一...
秦武王 2024-04-29 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父子关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秦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其统一六国的过程充满了血雨腥风。在这一过程中,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父子关系尤为引人注目。他们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和睦或对立...
秦昭襄王 秦武王 2024-04-24 秦武王举鼎:力量的象征与政治的考量秦武王,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英勇君主,以其力大无穷而闻名于世。他为什么要举鼎?这背后的原因,既有个人的力量展示,也有政治的考量。 首先,秦武王举鼎,是他个人...
秦武王 2024-03-21 史记的意义与秦武王追九鼎的真相《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创作。它记载了从上古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么,《史...
司马迁 秦武王 2024-03-20 宣太后的卓越功绩:秦武王之死与她的成就宣太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女性政治人物,她在秦国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她的功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宣太后在秦武王意外身亡后...
秦武王 宣太后 2024-03-01 秦武王举鼎身亡:一统六国的历史假设秦武王,秦国历史上一位短暂而辉煌的君主,他的突然离世给秦国的未来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如果秦武王没有因举鼎而死,能否提前完成一统六国的壮举?这是一个历史假设性的...
秦武王 2024-02-07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