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现在人口的增长上,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国人口突破一亿五千万,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清朝的人口数量从顺治年间的约七千万爆炸式的在一道光年间增长到了四个亿,仅仅只用了一百多年。四个亿,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因为即使按照最高数量估算,清朝之前中国历朝历代人口数量最多时期是明朝万历年间,但人口总数也不会超过两亿,明朝之前的历代人口数量更是都没有过亿的记录,而清朝的人口数量在顶峰时甚至占到了世界总人口的约三分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清朝人口爆炸增长的这一百多年,西方各国已进入工业化发展的近代社会,但是中国依然处于生产力落后的传统农业社会。清朝是如何在农耕文明占主导的古代实现了人口数量的爆炸式增长?
无论什么时代,粮食产量都是跟人口数量成正比的,中国自古以来的粮食作物主要就是“五谷”:稻、黍、稷、麦、菽,这些粮食虽然能够满足营养需求,但产量和抗灾害能力还不够强,光种植它们无法养活四亿以上的人口。
然而,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明朝解除“海禁”,土豆、甘薯、玉米等粮食作物在明朝中后期经东南亚传入我国,并且在清朝得到大面积种植。这些原产于美洲的外来作物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强的特点。
以甘薯为例,明朝后期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徐光启曾经在《甘薯疏》中写道:“岁戊申,江以南大水,无麦禾,欲以树艺佐其急,且备异日也,有言闽、越之利甘藷者,客莆田徐生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略无异彼土。”明确指出了灾年种植甘薯的优点。这些外来作物可以在水土贫瘠的山地生存,直接让土地的可利用率得到提高,粮食产量随之上升。
此外,清朝官方还对很多传统种植技术进行了改进,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例如,利用水稻喜热好水的特性在温度高、天气湿润的两广两江地区大力推广双季稻,使得“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的收获模式成型,水稻产量上升了好几个档次。
在中国古代,土地税和丁税,土地税按照土地面积的多少来收取,而丁税则是按照人口来征收,俗称“人头税”。这种税收制度延续了一千多年,直接导致了地主豪强地多人少,纳税少,贫苦农民地少人多却纳税多的不合理现象的出现。因此,历朝历代地主积极虚报瞒报,农民则纷纷隐匿谎报人口进而人口大减,税收减少。
到了清朝,统治者找到了改变这种现象的好方法:先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皇帝下诏:“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意思是说,从康熙五十一年之后出生的人不再额外征收丁税了,将丁税的总数固定在康熙五十一年。
雍正元年,雍正皇帝又进一步将康熙五十一年固定的丁税平均分摊到了土地税之中,不再以人口作为收税的标准,加上一些放宽户籍管理、解放劳动力的配套措施,彻底废除了“人头税”,史称“摊丁入亩”。
从此以后,人口与土地分离,地主不得不实事求是用地交税,农民生孩子也放得开了,“黑户”数量大大减少,最终导致人口迅速增加。
清朝疆域面积辽阔,虽然不是历朝历代面积最大的,却是历朝历代控制力最强的。最主要的是,清朝出现了多次向这些边疆地区大规模人口迁移的情况,例如“湖广填四川”、“走西口”、“走东口”、“闯关东”等等,到了使得中原王朝人口的活动范围空前加大,耕地面积增加,人口数量也随着水涨船高。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而中国古代的传统医疗技术又以经验总结为主。因此,清朝所具备的医疗经验应当是历朝历代最多的,故医疗水平有所提高。
例如,明朝隆庆年间,我国发明了可以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而清朝贵族在入主中原之后深受天花毒害。
例如,清朝豫亲王多铎、顺治皇帝均死于天花,康熙皇帝也因年幼感染天花而落下一脸的“麻子”。
因此清朝官方大力推广人痘接种法,使天花这种传染病的死亡率大幅下降;明朝后期李时珍编写的“东方药物巨典”《本草纲目》总结了中国历朝历代的药物,在清朝人的用药治病上起到了比较显著的效果,减少了因用药错误而意外死亡的人数。
不过,清朝的医疗水平仍然停留在古代社会,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局限性,只是相对于之前的历朝历代有所提高,但还是无法与同时期已经开启近代医疗技术的西方国家相比。不过,在减少人口死亡率上,提高人口数量上还是有些积极作用的。
清朝鸦片战争后的几十年间,虽然天灾战乱不止,大量人口死亡,但总体还是维持在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之上,可以说,是清朝奠定了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的基础。
然而,人口数量的暴涨却并没有解决清王朝的“闭关锁国”、“重农抑商”、“君主专制顶峰”、“文字狱”、“政治腐败”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一个坐拥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大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大潮流,被西方列强肆意欺辱了一百多年,实在是让今人扼腕痛惜!
公元1669年,康熙帝以“布库戏”为名诱捕鳌拜,这场突如其来的政变终结了鳌拜的权臣生涯。作为清朝三代元勋、满洲第一勇士,鳌拜在皇太极、顺治两朝立下赫赫战功,更在...
皇太极的皇后 顺治为什么出家 2025-10-10 乾隆继位后的执政轨迹:从“法祖”到变革的深层逻辑1735年,雍正帝猝然离世,25岁的弘历以“乾隆”年号开启长达63年的统治。这位自诩“十全老人”的君主,在继承雍正遗产的同时,却以一系列政策调整与父亲形成鲜明对...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10-09 顺治帝身世之谜:入关首帝的皇室血脉溯源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作为清朝定都北京后的首位皇帝,其身世始终是清史研究的焦点。通过梳理《清实录》《清史稿》等正史记载...
顺治为什么出家 福临 2025-10-09 帝王权术的双面镜:雍正与乾隆震慑臣子的不同结局在清朝268年的统治中,雍正与乾隆父子以截然不同的政治手腕书写着帝王权术的篇章。当雍正用“年羹尧案”“隆科多案”树立皇权威严时,乾隆则通过“讷亲之死”“鄂昌自尽...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10-09 一朝天子一朝臣:李卫死后为何无人敢动?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五十八岁的雍正帝突然驾崩,直隶总督李卫闻讯后三日暴毙,终年五十一岁。这位以“缉私盐、整漕运、治江南”闻名的能臣,死后虽遭乾隆斥为“...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10-01 乾隆退位:盛世余晖下的权力博弈与衰败伏笔公元1796年,八十六岁的乾隆皇帝在太和殿举行禅位大典,将皇位传于皇十五子永琰(嘉庆帝),自封“太上皇”。这场看似平和的权力交接,实则暗藏玄机——乾隆以“归政全...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嘉庆怎么死的 2025-09-30 和珅临终前:乾隆“保命诏书”背后的权力困局与历史警示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帝驾崩的讣告传遍紫禁城。当夜,嘉庆帝以办理丧仪为由,将权倾朝野的和珅调离权力核心。三日后,和珅被囚禁于宗人府,二十条大罪的诏书如雪片般飞...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嘉庆怎么死的 2025-09-30 废后静妃:被历史迷雾遮蔽的蒙古公主在中国古代帝王婚姻史中,顺治帝废后静妃的命运堪称最具戏剧性的政治悲剧之一。这位来自科尔沁草原的蒙古公主,从母仪天下的皇后沦为史书失载的失踪者,其人生轨迹折射出清...
顺治为什么出家 2025-09-30 乌拉那拉氏的命运转折:从皇后之位到帝王厌恶的深层剖析作为乾隆帝的第二任皇后,乌拉那拉氏的结局堪称清代宫廷史上最富悲剧色彩的案例之一。她因南巡途中的断发行为被乾隆帝彻底冷落,死后未获谥号、未入裕陵、葬礼规格低于皇贵...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09-28 乾隆三位皇后中的真爱之谜:从历史细节中探寻帝王真情在乾隆帝长达六十三年的执政生涯中,三位皇后先后成为紫禁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人物。她们的命运轨迹与乾隆的情感选择紧密交织,但若以“真爱”为标尺丈量,这位风流帝王对三...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09-2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