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为您讲解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元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大顺”,随即,顺军在李自成的亲自率领下,挥师东进,剑指北京。
此时,坐在北京紫禁城中,皇帝宝座上的崇祯皇帝,应该已经意识到,北方保不住了。

但直到二个多月后,李自成攻进北京城时,崇祯也没有趁着顺军未至前,主动放弃北京,去留都南京从头开始。
有东晋和南宋的先例在前,政府南迁是相当值得考虑的战略,可崇祯为何不这么做?
其实,崇祯不是没想过南迁,根据《明史·崇祯本纪》中的记载,他是和群臣商量过这个事情的:
二月,丁亥,诏天下勤王。命廷臣上战守事宜。左都御史李邦华、右庶子李明睿请南迁及太子抚军江南,皆不许。戊子,陈演致仕。
三月,辛卯,李建泰疏请南迁。壬辰,召廷臣于平台,示建泰疏,曰:“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李邦华等复请太子抚军南京,不听。蒋德璟致仕。
另在《明史·蒋德璟列传》中,也有崇祯询问内阁辅臣陈演、蒋德璟关于南迁之事的看法:
二月,帝以贼势渐逼,令群臣会议,以二十二日奏闻。都御史李邦华密疏云辅臣知而不敢言。翼日,帝手其疏问何事。陈演以少詹事项煜东宫南迁议对,帝取视默然。德璟从旁力赞,帝不答。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到,李自成兵临城下前,有相当多的臣子曾建议南迁,计有陈演、蒋德璟、李邦华、李明睿、李建泰、项煜等人。
但他们的建议全被崇祯否决?那么,有心南迁的崇祯,为何拒绝了他们的建议?
当时,崇祯如果要南迁,主要面临两个问题。
其一,南迁相当于放弃整个北方的疆土,这是个严重的政治问题,责任谁来担当?
其二,崇祯带着北京的朝廷南迁,南京留守朝廷能否真心接纳。
第一个问题很正常,毕竟是要放弃大片领土,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转换成南狩,政治上的影响当然需要考虑清楚。
第二个问题就值得深究了,崇祯是名正言顺的大明皇帝,他想去哪,难道还要看谁的脸色?
从史书上几位臣子的实际建议内容,以及崇祯皇帝的反应来看,上述两个问题显然都没有获得崇祯希望得到的答案。
从责任问题上来说,崇祯是希望由臣子来提出南迁,以免世人或史书骂他是个逃跑皇帝,崇祯还是很要面子的,这是历史公论。
并且,崇祯最希望开口建议让他南迁的是两位辅臣,陈演和蒋德璟,让辅臣提出来,皇帝再接受,规格和手续都足够堵住悠悠众口了。
可这两位都是以此前由项煜提出的“东宫南迁”来敷衍崇祯,很明显,不想担当丢弃疆土的责任,宁愿被罢官,也不愿意出头。
同样,其余臣子虽然也提出了南迁,可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提出的是皇太子南迁,而不是崇祯南迁。
也就是说,既没有足够分量的辅臣站出来为崇祯的南迁承担责任,也没有人建议让崇祯南迁,崇祯很无奈。
不愿意承担责任好理解,崇祯想甩掉负面的政治包袱,各位辅臣同样不想背上这个政治包袱。
且以崇祯的性格来说,帮助崇祯背上这个包袱,还未必就有好下场,未来,提出让崇祯南迁的人很有可能被甩出去当群情汹涌下的替罪羊。
但大家为何都在明知崇祯想南迁的情况下,默契的反对崇祯南迁,而是只提出让皇太子南迁?
崇祯的拒绝也是因为,群臣只提出了让皇太子南迁。

所有问题的根子其实不在崇祯、皇太子身上,而在南方的东林党身上。
当时的南京留守朝廷,基本上操纵在东林党手上,北方朝廷南迁过去后,只能看他们的脸色,东林党是否配合,才是重中之重。
从崇祯继位起,到崇祯朝灭亡,明朝的财政也一直是东林党主导的江南地区在支撑,他们的底气充足的很,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可崇祯自从继位初期,跟东林党打得火热外,执政的中、后期,跟东林党的关系相当恶劣。
这是因为,崇祯不但在袁崇焕事件(袁崇焕被杀前的内阁是东林党内阁,首辅、次辅全是东林党,也是袁的后台)后,开始从政治上防备东林党,不允许东林党人入阁。
还因为,整个崇祯朝财政的问题,崇祯对江南地区只有索取,没有回报,引发了东林党对他的怨恨。
简单来说,就是东林党不喜欢崇祯这个皇帝,如果,崇祯去了南方,双方也无法有效合作。
至崇祯十七年时,东林党已经有了一定共识,就是放弃北方,放弃崇祯。
先不管他们的共识和想法是否正确,就具体的情况而言,他们是有底气的。
首先,他们掌控着江南地区,不缺钱。其次,南京本就有完整的一套执政班子,只需要随便来个名义上皇帝,就能变成完整的政府。
如此,东林党何必让崇祯这个性格比较刚烈,且和他们关系不好的皇帝过来?
而一直被养在深宫中,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皇太子朱慈烺才是东林党的目标,年轻且无经验的朱慈烺到南京,才有利于东林党掌控新的朝廷。
这一点,从提出让皇太子南迁的两个主要建议人的成分上就能看出来。
比如,陈演和蒋德璟两位辅臣赞同的“少詹事项煜东宫南迁议”中的项煜,他就是唯东林党马首是瞻,根据《明季北略》中的记载:
煜素巨宦,初在魏党,旋媚东林求脱,遂复故物,家起华门,骤致奇富。
另一位左都御史李邦华,他的授业恩师是跟赵南星、顾宪成并列“东林三君”之一的邹元标(天启朝去世),是个更标准的东林党人。
李邦华虽然后来在李自成进北京后不屈殉国,但在政治上,是和东林党同气连枝的。
因此,项煜和李邦华,他们提出的皇太子南迁的建议,都是站在东林党的政治需要上去建议的。
这其实是很明白的告诉崇祯,江南不欢迎他,要想延续大明朝,让皇太子朱慈烺来,至于崇祯,就“君王死社稷”吧。

东林党在阻挠崇祯南迁,这个道理,当时的两位辅臣陈演和蒋德璟懂,所以他们在不愿意帮助崇祯背负丢弃疆土的责任时,就拿东林党的主张敷衍崇祯。
即使他们顺着崇祯的心意,提出让崇祯本人南迁,也会被朝中的东林党人以骨气、卖国等理由攻击,进而逼着崇祯否决他们的提议。
崇祯也懂,正是因为懂,他才很无奈,人家不欢迎他,去了能做什么?当傀儡?还不如殉国。
至于毫无政治经验的皇太子,就更不愿意送过去了,崇祯自己不愿意当傀儡,也不愿意儿子当傀儡,也不愿意把名正言顺的大义送到东林党手上去。
于是,崇祯也就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天子守国门”,继而“君王死社稷”了,这是他的宿命和责任。
临死前,崇祯也只是嘱咐几个儿子隐藏在民间,提都不提让他们跑去江南。
崇祯的谢幕,也可以说是东林党逼迫的,他也因为用上吊殉国的方式承担了责任,才会被后世几乎所有人同情。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李自成的大顺军逼近北京,崇祯皇帝在紫禁城的寒风中面临一个改变历史的抉择——南迁南京。这场未竟的迁都计划,不仅关乎明王朝的存续,更折射...
李自成 2025-10-15 南迁幻梦:崇祯南迁能否复刻南宋百年国祚?1644年春,李自成大军逼近北京,崇祯皇帝面临生死抉择。若效仿东晋、南宋南渡,明朝能否在江南延续百年国祚?这一假设在历史长河中激荡出无数涟漪,但结合南明十八年的...
李自成 2025-10-15 皇嫂张嫣:崇祯帝权力博弈中的道德标杆与末世悲歌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明熹宗朱由校驾崩,其弟朱由检(崇祯帝)在皇嫂张嫣的鼎力支持下登上皇位。面对这位年仅21岁、出身平民却以美貌与智慧著称的寡嫂,崇祯帝的...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朱由校是个怎样的皇帝 2025-10-15 崇祯南迁:一场被清流误国的合法性续命1644年春,李自成农民军逼近北京时,崇祯皇帝曾三次萌生南迁之念。天津巡抚冯元飏备足200艘船只与5000护军,左中允李明睿献策假借祭孔南遁,左都御史李邦华更提...
李自成 2025-10-15 崇祯十七年勤政路:明朝覆亡的制度性困局公元1627年,17岁的朱由检在紫禁城文华殿接过象征皇权的玉玺,面对的是祖父万历年间埋下的财政黑洞、父亲天启年间的阉党乱政,以及关外后金铁骑的步步紧逼。这位以&...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启 2025-10-09 末路抉择:崇祯为何不效李自成抄家筹饷?1644年春,李自成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前,曾以“天子之尊”向百官哀求捐款,最终仅筹得二十万两白银。而李自成攻破京城后,从官员府邸搜出七千万两白...
李自成 2025-09-26 闯王溯源与子午谷争议:明末乱世中的战略困局在明末动荡的历史长河中,“闯王”的称号与“子午谷奇谋”的争议,共同构成了农民起义与军事博弈的双重缩影。李自成并非第一代闯王,其军事策略的成败亦折射出乱世中战略选...
李自成 2025-09-26 42天帝王梦:李自成进京后的政治困局与历史教训1644年农历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这场改朝换代的巨变中,这位曾以"均田免赋"口号动员...
李自成 2025-09-26 从几千残兵到百万雄师:李自成如何以智破局颠覆明朝1627年,陕西澄城县的饥民挥动锄头砸碎官府税牌,这场星火点燃的农民起义,最终在18年后将大明王朝推向覆灭。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从最初几千残兵,发展为横扫中原的百...
李自成 2025-09-26 李自成之死:一代枭雄的悲情落幕与历史警示1645年5月17日,湖北通山县九宫山,曾经叱咤风云的大顺皇帝李自成,在逃亡途中被当地村民程九伯用铁锹击杀。这一戏剧性的结局,不仅终结了李自成短暂而波澜壮阔的一...
李自成 2025-09-23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