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求国,或称“流求”,系中国唐代史家魏征和令狐德等在《隋书·流求国》和《隋书·陈棱传》中所提到的一个在东方海上的岛国。
根据该史料的记载,在公元7世纪初(大业年间),隋炀帝派遣二名武将,数次到达流求国,征讨流求住民并把数千名不驯服的男女捕回中国。
有学者相信这个流求国应该就是今天的台湾,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应该是今天的琉球群岛,此外也有学者认为当时隋代的琉球应该是泛指琉球群岛、台湾等中国大陆东方海中的一连岛屿。

《隋书》记载
隋炀帝征讨流求一事,详见于《隋书》卷81〈东夷列传〉46〈流求国传〉、以及同书卷64〈列传〉29〈陈棱传〉。其大致经过如下:
大业元年,海师何蛮等,每春秋二时,天清风静,东望依希,似有烟雾之气,亦不知几千里。三年二月,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何蛮言之,遂与蛮俱往,因到流求国。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明年,帝复令宽慰抚之,流求不从,宽取其布甲而还。时倭国使来朝,见之曰:“此夷邪久国人所用也。”帝遣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兵自义安浮海击之。至高华屿,又东行二日至鼊屿,又一日便至流求。
初,棱将南方诸国人军,有昆仑人颇解其语,遣人慰谕之,流求不从,拒逆官军。棱击走之,进至其都,频战皆败,焚其宫室,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自尔遂绝。
大业三年,陈棱[sic]4拜武贲郎将;后三岁5,与朝清大夫张镇州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泛海,击流求国,月余而至。流求人初见船舰,以为商旅,往往诣军中贸易。
简单来讲,炀帝总共征讨过流求三次。第一次是607年,因为语言不通,所以只“掠一人而返”。次年,再令朱宽第二次进击,但也仅“宽取其布甲而还”。第三次则是在610年,由陈棱和张镇州领军,是一次相当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虏其男女数千人”而返。
《隋书》所记载的流求,其所指究竟为今天的台湾,或者是琉球,或者甚至是其他的地方,一直是台湾史学界长久以来争论的问题。持不同意见的人,“聚讼纷纭,各持己见,至今仍时有争论”(曹永和1979,5)。史明(1980,26)总结台湾、中国、日本、和西欧众多学者对于流求的各种不同解释,认为结果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不同的说法:
(1)流求是指今日的台湾;
(2)流求是指今日的琉球群岛;
(3)当时所谓流求泛指琉球群岛、台湾等中国大陆东方海中的一连串岛屿。
如果以第一说和第二说做比较的话,《隋书》上所记载之流求人的习俗,似乎是与台湾原住民的文化比较接近。“《隋书·流求国》关于台湾番族的人物、姓氏、政治组织、居处建筑、战阵攻斗、武器用具、男女服饰、性情相貌、风俗习惯、文化礼仪、赋税刑罚、起居饮食、宴会歌舞、婚丧嫁娶、树木鸟兽、垦殖农作、宗教信仰…能有长约千字的描写叙述,均与实际的情况相附”(中国台湾网2001)。
一直到宋代还被继续使用,然后再到元代也仍然存在这个名称,只是改写为“琉求”或“琉求”(史明1980,26-7)。然而,在中国史书的记载上,却有相当多的著作不同意这种将“流求”视为是台湾的见解。其中有的认为隋代的这个“流求”是现在的琉球,并不是台湾,支持第一种说法的著作,以刊行于1737年的清朝官方史书《福建通志》(郝玉麟监修;谢道承等编纂)为代表(转引自彭明敏、黄昭堂1995,29-30)。
此外,也有更多的著作,虽然并未宣称隋代的这个“流求”是现在的琉球,但是却对“将隋代流求视为台湾”的这种见解,抱持著相当不以为然的态度。清代朱景英所著的《海东札记》(见朱景英1958,1)、以及清代林豪所著的《澎湖厅志》(见林豪1963第一册,53),都对这种见解提出相当程度的质疑。在陈衍(1856年-1938年)所著的《台湾通纪》中,他这样描述:“隋大业中,虎贲将陈棱一至澎湖,东向望洋而返”(见陈衍1961,51)。就这段文字来看,陈棱虽然抵达了澎湖,但是并未再继续前进而立刻折返。也就是说,他根本未曾远征过台湾。此外,清代的陆应阳于1686年所著的《广兴记》〈琉求传〉中,也有以下这段文字。
在唐初政坛的星空中,王珪(570-639)以刚直敢谏的品格与卓越的政事才能,成为与魏征齐名的“贞观名相”。他的一生历经流放与重用,其言行不仅载入史册,更通过后世...
魏征 2025-10-20 隋书主编考辨:魏征与集体修史的典范在中国古代史学的璀璨星河中,《隋书》作为“二十四史”之一,以其详实的记载和严谨的体例成为研究隋朝历史的权威文献。关于其主编身份,学界虽存在“魏征独撰”与“集体合...
魏征 2025-07-23 魏征为何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从历史定位与功绩谈误解澄清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作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不仅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更以直言敢谏著称于世。然而,部分观点对其位列功臣存在误解。...
魏征 2025-05-26 崔珏与魏征:深厚的友谊与传奇的交集在中国古代历史与民间传说中,崔珏与魏征是两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们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深厚的友谊,而且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他们的关系更是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一...
魏征 2025-03-28 李世民与魏征:从君臣佳话到墓碑风波在中国唐朝的历史长河中,唐太宗李世民与名相魏征之间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他们之间的君臣关系,曾是古代政治和谐的典范,但李世民后来却下令拆掉了魏征的墓碑,这一...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魏征 2024-12-07 唐太宗与魏征:从“明镜”到墓毁的君臣之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君臣关系,一直被传为佳话。唐太宗曾将魏征比作自己的一面“明镜”,意指魏征的直言敢谏能够帮助他明辨是非、治理国家。然而,令人...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魏征 2024-11-29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为何亲手砸掉魏征墓碑?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君臣关系一直被视为典范。魏征作为唐太宗的重要辅臣,以其直言敢谏、忠诚尽责而著称,对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魏征 2024-11-29 魏征:李世民麾下的千古之名臣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为后世所敬仰。其中,唐朝初年的魏征,以其直言敢谏、忠心耿耿的形象,被誉为...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魏征 2024-11-21 魏征死后唐太宗为何下令捣毁其坟墓,推倒其墓碑在中国唐朝的历史长河中,魏征与唐太宗李世民之间的君臣关系曾被视为千古佳话。魏征作为唐太宗的重要辅臣,多次直言进谏,对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行动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魏征 2024-11-13 唐太宗与魏征:一段君臣佳话的兴衰史在唐朝的历史长河中,唐太宗李世民与忠诚直谏的大臣魏征之间的君臣关系,一直被后人传颂为佳话。然而,这段佳话的背后,却隐藏着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魏征死后,他的墓碑...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魏征 2024-10-21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