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国都雍城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和历史呢?雍城对秦国有什么特殊意义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在《大秦赋》这部电视剧中,虽然主要讲述的是秦灭六国的故事。不过,其大量的篇幅,还是集中在秦国这一个诸侯国身上。在此基础上,不仅秦国的人物获得了较多的刻画,秦国的城池,同样引起了观众的关注。比如在秦国都城咸阳之外,雍城就是《大秦赋》中反复提到的城池。在《大秦赋》中,赵姬太后曾长期留在雍城,这也是他和嫪毐生下两个孩子,却能够瞒住秦王嬴政的重要原因。
换而言之,如果是在秦国都城咸阳的时候,赵姬太后和嫪毐之间的事情,很可能早就东窗事发了。此外,在平定嫪毐之乱前,秦王嬴政曾离开咸阳,来到雍城举行加冠礼。因此,对于秦国宗室来说,雍城自然具有比较特殊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大秦赋》中反复提到的雍城,到底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和历史呢?
一、首先,雍城,是东周时代的秦国都城,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献公二年(前383年)定都此地,建都长达294年,有19位秦国国君在执掌朝政,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雍城是以河流为城的“城堑河濒”,是“水上秦都”,秦以水御敌200年后首筑城墙。其位置在今陕西宝鸡凤翔境内,现有秦雍城遗址。换而言之,雍城的定都时间,自然是要远远长于咸阳的。而这,促使雍城有着关内侯等秦国宗室的存在。而秦王嬴政来到雍城举行加冠礼,自然也有纪念历代秦国君主的意义。
具体来说,就雍城的历史来说,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居息繁衍。西周时为周原的一部分,属西周王畿属地之一。周厉王、周宣王、周幽王时(前781年以前),西戎势力发展,深入关中,威胁周室,屡起战争。从西周末期开始,雍城被西戎等势力占据。
在周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即位,这就是周平王。鉴于镐京残破,又处于犬戎威胁之下,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在郑国、秦国、晋国等诸侯的卫护下东迁,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了东周。
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赐给他岐山以西的土地。并说:“犬戎凶恶无道,掠夺我们岐、丰的土地,只要秦国能攻打并赶走西戎,就可以占有那些土地。”周平王与秦襄公盟誓,封给他爵位。秦襄公这时才开始建立诸侯国,享有与齐、晋、郑等国一样的地位,得与山东各诸侯国互通使节,彼此访问,这是巨大的飞跃。因此,对于雍城等西戎占据的疆域,名义也从周王室划到了秦国名下,只是,秦国需要击败西戎,才能真正占有这些城池。
二、秦襄公八年(前770年)起,秦与戎、狄战斗不息。初,秦败。秦襄公十二年(前766年)再起兵伐戎、狄,获得“岐地”。秦襄公殁后,秦人退回“西陲”故居。秦文公四年(前762年),秦获“千渭之会”,(今眉县东北15华里处),从此定居周人故地关中。秦占领“千渭之会”后,在此筑城。面对强大的戎、狄,秦国想要真正占有雍城等周朝故地,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秦文公十六年(前750年),率兵击戎,戎败走,秦国控制了岐西地域。秦德公元年(前677年),始徙都于雍(今凤翔)。此后,凤翔成为秦都。对此,在笔者看来,迁都到雍城一带,是秦国走向强大的一个标志。众所周知,秦国原先只是一个边陲小国。如果不是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秦国还没有被册封为诸侯国的机会。
进入到东周时期,秦国历经多位君主的努力,终于攻占了原先西周王朝控制的疆域,从而拥有了定都雍城的机会。在此基础上,秦国的国力虽然比不上晋国、齐国、楚国等大国,却至少成为了一个中等实力的诸侯国。
三、到了秦穆公在位时,定都雍城的秦国,更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元年(前659年),秦穆公正式继位,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为谋臣,励精图治,击败晋国,俘获晋惠公,灭亡梁国、芮国、滑国等。秦穆公二十三年(前637年),帮助晋怀公回国即位,秦穆公二十四年(前636年),帮助晋文公回国即位,实现秦晋之好。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秦穆公派兵攻打中原,经历“崤之战”和“彭衙之战”的惨败,东进之路行不通。
于是,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穆公向西发展,任用由余为谋士,逐渐灭掉西戎,受到周天子赏赐金鼓,继续攻打蜀国和关西(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里,被周襄王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从而称霸西戎。秦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安葬于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东南),谥号为穆(一作缪)。因为长期定都于雍城一带,所以,秦穆公等秦国君主,自然也安葬于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东南)。
在此基础上,在《大秦赋》这部古装电视剧中,秦王嬴政来到雍城举行加冠礼,也是在勉励自己,继承秦国历代君主东出中原的夙愿,并祭拜秦襄公、秦穆公等祖先。
最后,公元前383年(秦献公二年),秦献公在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修筑城池,也即将秦国都城从雍城迁到栎阳。值得注意的是,秦献公迁都栎阳,主要是因为战国初期,魏国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这促使他励精图治,选择迁都栎阳,以此方便和魏国作战。在秦献公去世后,秦孝公即位。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大增,秦国的战略重心转为东进,于是在前公元350年再将都城迁到咸阳(今陕西咸阳),直到秦朝建立,咸阳仍为国都。当然,因为秦朝在公元前207年就走向了灭亡。所以,秦国在咸阳的定都时间,只有100多年,远远比不上雍城的定都时间。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秦国迁都栎阳和咸阳之后,宗庙依然在雍城,一些重要的礼仪活动也在这里举行。在《大秦赋》这部电视剧中,掌管秦国宗庙和宗室的关内侯,就是从雍城来到咸阳的。秦国都城咸阳爆发嫪毐之乱的时候,雍城确实可以充当秦国的临时都城。在秦朝之后,汉代在此设雍县,雍城秦时宫殿仍继续沿用。据《汉书》载,从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到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西汉诸帝来雍祭祀五畤者共18次,其中汉武帝就达8次之多。汉朝以后,雍城逐渐衰落,至唐朝改名凤翔县,沿用至今。对此,你怎么看呢?
在中国古代史学体系中,"本纪"是纪传体史书的核心体例,而项羽作为未称帝的军事领袖被列入《史记·项羽本纪》,这一特殊安排既体现...
项羽 2025-09-25 吕不韦之死:一封信背后的权力困局与时代悲剧公元前235年,秦国前丞相吕不韦在洛阳封地饮鸩自尽,结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这场死亡的核心导火索,是一封仅30字的书信:“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
吕不韦 2025-09-25 司马卬之子:历史长河中的隐秘身影在秦末汉初的乱世风云中,司马卬作为项羽所封十八诸侯王之一的殷王,曾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关于他的儿子,史书记载却极为简略,宛如历史长河中若隐若...
项羽 2025-09-24 虞子期与虞姬:历史与虚构交织的兄妹传说在楚汉争霸的波澜壮阔中,虞姬与项羽的“霸王别姬”成为千古绝唱,而虞子期作为虞姬的“兄长”形象,也因文学创作与民间传说深入人心。然而,当拨开历史迷雾,会发现这对兄...
项羽 虞子期 2025-09-24 范增算顶级谋士吗?——历史迷雾中的谋略之辨在秦末汉初的风云变幻中,范增作为项羽身边的重要谋士,其谋略水平与历史地位一直备受争议。有人将其与张良并论,视其为绝代谋士;也有人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因历史机遇而稍有...
项羽 张良 2025-09-23 宋真宗赵恒: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封禅泰山的帝王在中国古代帝王的历史长卷中,封禅泰山是一项象征“功盖三皇五帝”的至高礼仪。自秦始皇首开先河,至宋真宗戛然而止,两千余年间仅有六位帝王完成这一壮举。而宋真宗赵恒,...
秦始皇陵 宋真宗 2025-09-23 君士坦丁大帝凭什么排第一:重塑罗马与基督教的双重遗产在历史学界关于“世界八大君王”的评选中,君士坦丁大帝始终稳居榜首,甚至超越秦始皇、亚历山大大帝等传奇人物。这一评价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罗马帝国政治结构的根本性...
秦始皇陵 2025-09-22 有巢氏:文明曙光中的四大发明与人类生存革命在远古洪荒的混沌中,当人类与禽兽争夺生存空间时,一位被后世尊为“巢皇”的智者横空出世。有巢氏,这位被《庄子》《韩非子》等典籍记载的中华文明始祖,以“构木为巢”为...
韩非子 有巢氏 2025-09-22 刘承佑与刘邦:跨越四百余年的皇室血脉与时代变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刘邦与刘承佑虽同为刘姓帝王,却分属西汉与五代十国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刘邦作为西汉开国皇帝,以布衣之身推翻秦朝、击败项羽,开创四百年汉家基业;...
项羽 刘邦 2025-09-22 扁鹊三次劝医蔡桓公:一场跨越千年的健康警示春秋时期,名医扁鹊以精湛医术闻名诸侯,却因三次劝医蔡桓公未果,最终酿成“病入膏肓”的悲剧。这场医患博弈不仅被《韩非子·喻老》记载为经典寓言,更成为中医“治未病”...
韩非子 2025-09-1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