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为啥唐太宗的嫡三子李治能登上皇位?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看一看。
众多高赞回答,其实忽略了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大臣长孙无忌,另一个是吴王李恪。
李世民本来立了李治为太子,但不久便后悔,关键时刻,长孙无忌及时出面破局但也埋下祸根,主席曾为此评价李世民: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李治登上太子之位,经历了两轮角逐,两次都跟长孙无忌有关。当时前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后,角逐开始。李恪在第二轮,这里先不说。
第一轮:李泰VS李治。
这轮角逐中,有两股政治势力展开斗争,分别是以岑文本、刘洎为首支持李泰。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支持李治。
结果李泰实在是不争气,他过于狠辣,先去吓唬李治说他与李元昌关系好,李元昌建议前太子李承乾谋反的事,李治提前知道。
懦弱的李治被吓得坐卧不安,这一定程度构成诬陷,谋反这种事,一旦坐实是要杀头的。
结果传到李世民耳朵里,他就想,我还没死,你就敢这么干,将来做了皇帝岂不是要对兄弟赶尽杀绝?
泰微知之,因语晋王:“尔善元昌,得无及乎?”王忧甚,帝怪之,以故对,帝怃然悟。——《新唐书.李泰传》
正犹豫要不要让李泰当太子,关键时刻,前太子李承乾及时出现补了一刀,李泰彻底没戏。
李承乾对李世民说,他之所以谋反,就是因为李泰想搞垮他,夺取太子之位,所以为了自保,不得不反,(拿了帝位,李泰就搞不了他了)。现在如果立李泰为太子,正好就落入李泰的圈套。
承乾曰:“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旧唐书.李泰传》
李世民选太子的核心因素,就是避免日后兄弟相残!
这李泰如此狠辣,不择手段,将来做了皇帝,李承乾、李治必将不保!
太宗因谓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旧唐书.李泰传》
于是立了李治为太子,但同时对李治进行了考察。
结果考察发现李治性格懦弱,过于循规蹈矩,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于是想换人,第二轮角逐由此开始。
第二轮:李治VS李恪。
李世民思来想去,突然想起一个人,他叫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只不过他不是长孙皇后所生,他的母亲是隋炀帝之女杨妃。
但是这位李兄实在是一个厉害人物,以至于唐太宗十分喜欢他,他认为所有儿子中,李恪是最像他的一个。
史书上说李恪有文武才,名望很高,
说白了就是一个能文能武的人,而且在朝廷有很高名望。
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长孙无忌既辅立高宗,深所忌嫉。——《旧唐书.李恪传》
李世民对他更是器重,甚至外放到四川做益州大都督,统揽一方军政,作为藩屏,拱卫大唐。
当时的益州省会成都,是仅次于首都长安的大都市,益州又是西南屏障,把如此战略要地交给他,可见器重之极。
李世民这时候思考很久,他觉得李恪是个很合适的太子人选,于是把想法告诉了大臣。
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新唐书.李恪传》
结果,长孙无忌以非常强烈的态度反对这事儿,极力推荐李治为太子。
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故无忌常恶之。——《新唐书.李恪传》
犹豫不决的李世民在朝廷重臣的一番强烈耳边风吹动下,又改变了主意,立李治为太子,再也不动摇了!
由此,李治的太子之位稳固下来!但祸根由此种下,几十年后,懦弱的李治面对强势的武则天,一败涂地。
懦弱的性格,过于循规蹈矩,以至于强势的武则天崛起,弄出二圣临朝这种历史奇观。
大唐一度改姓武,并在武则天后期起,连续发生:神龙政变、唐隆政变、先天政变!
总结。
1.李治能登上帝位,一方面是由于其懦弱的性格和仁慈宽厚的内心,符合唐太宗认为可以避免儿子们手足相残的那种人选。
另一方面,李治的背后有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朝廷重臣支持,政治力量推动也是重要原因。
2.李世民非常清楚自己的儿子是什么样的人,他知道李泰心狠手辣,也知道李治过于懦弱,过于循规蹈矩,同时也清楚李恪文武全才。
可他偏偏犹豫不决,最后仅凭长孙无忌等人一番话就改变了主意,实在糊涂。
李恪乃文武全才,即使登上帝位,李泰、李承乾都无法对他构成威胁,李治就更不用说了,手足相残这种事不大可能发生。
但李世民依然选择了李治,尽管他是个好人,可好人是做不了好皇帝的。
因此,毛主席在读到《新唐书.李恪传》时,批注道: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3.不要被一些电视剧带偏了,某些电视剧把李恪塑造成争夺太子之位的权术之人,事实上,此人文武兼备,实为英才。
4.李恪被长孙无忌视作威胁,欲除之而后快,李治登基后,长孙无忌诬陷李恪谋反,杀之。
多年以后,长孙无忌与武则天在权谋斗争中不敌,也被人诬陷,后来自尽。
长孙无忌整死吴王李恪,褚遂良整死刘洎,有时候,我们受电视剧影响,印象中的好人,不一定是好人。
当然,政治家是不能用好人或坏人来衡量的,
但以诬陷这种卑劣手段整死人,实在不符合道义,有失一代名臣风范。
在唐朝贞观年间的历史长卷中,唐太宗李世民第五女李丽质与齐国公长孙无忌嫡长子长孙冲的联姻,堪称一段兼具政治智慧与家族荣耀的佳话。然而,这段被史书浓墨重彩记载的婚姻...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长孙无忌 2025-08-04 萧瑀:疾风劲草中的忠臣本色在唐朝贞观年间的政治舞台上,萧瑀是一个极具争议却又无法忽视的存在。唐太宗李世民曾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赞誉他,将其比作狂风中屹立不倒的劲草、乱世中坚守忠诚...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8-01 韦贵妃并未让长孙皇后失宠:从历史脉络中还原真相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后宫中,长孙皇后以“贤后”之名垂范千古,而韦贵妃作为四妃之首,常因墓志铭中“宠冠后宫”的记载引发后世猜测。然而,综合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所谓“韦...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长孙皇后与李世民 2025-07-29 李治为何钟情武则天:权力、情感与政治的交织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爱情故事,始终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这位以“永徽之治”奠定盛唐基础的皇帝,为何会对大自己四岁、曾是父亲唐太宗才人的武则天倾心不已?...
武则天有男宠吗 李治是怎样一个皇帝 2025-07-28 李世民为何称薛仁贵为“王兄”:一场君臣际遇中的虚实之辨唐太宗李世民与名将薛仁贵的关系,在史书与民间传说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史载薛仁贵于贞观末年投军,在安市城之战中以白衣冲锋的勇猛形象被李世民赏识,但正史中从未出...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7-25 李治为何痴迷武则天:权力、情感与性格的交织唐高宗李治对武则天的痴迷,是唐朝历史上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这段跨越伦理与权力的情感,既非单纯的男女之爱,也非简单的政治联姻,而是情感需求、权力博弈与性格互补共同...
武则天有男宠吗 李治是怎样一个皇帝 2025-07-24 李建成能力到底如何:拨开历史迷雾的客观审视在唐朝开国与权力更迭的历史叙事中,李建成长期被贴上“庸碌无能”的标签,成为衬托李世民光辉形象的“背景板”。然而,随着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深入与原始史料的重新挖掘,一...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李建成 2025-07-22 王皇后被废的真正原因:宫廷权谋与家族博弈的双重绞杀在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王皇后被废事件堪称皇权与门阀势力角力的标志性案例。无论是唐高宗李治废黜太原王氏之女,还是唐玄宗李隆基罢黜同州王氏之后,两起事件均以皇后无...
李治是怎样一个皇帝 李隆基之后的皇帝是谁 2025-07-21 唐太宗李世民女儿群像:长乐公主的璀璨与高阳公主的争议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其治国韬略与军事才能广受赞誉。然而,这位铁血君王在家庭生活中展现的柔情,同样为后世留下诸多传奇。在李世民的21位女儿...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7-18 高阳公主:从天之骄女到权谋牺牲品的真实结局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七女高阳公主的一生,堪称大唐宫廷最富戏剧性的悲剧。这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皇室明珠,最终因卷入谋反案被兄长唐高宗赐死,其命运轨迹折射出盛唐表象下暗...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7-1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