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竹林七贤之首嵇康究竟有多美?是怎样的一个人?被世人认为是魏晋时期风流人士的代表,嵇康作为竹林七贤之首,其名号也为众多人知晓。可若继续追问,嵇康究竟是谁,却很少有人能说出一二。那么,嵇康究竟是谁?我想说,嵇康是一个古人,更是一个传奇。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在惜字如金的古籍——《晋书》中这样描绘嵇康的相貌: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短短三十二个字的描述,虽不够详尽,但嵇康此人的大致形象已给人刻下了“美”这个字。要知道,就算在描述古代四大美男之一潘安时,编纂者只用了三个字——美姿仪。
然而,按三国时期一尺等于24厘米的单位来换算,七尺八寸相当于188厘米的高度,放在现在也是一个让无数女性倾慕,无数男人嫉妒的身高。再加上生于儒学世家,从小还有练武的功课。优质的教育经历使得他身姿挺拔、气宇轩昂,一看就不是普通人家的子弟。
如此“ 颓唐如玉山之将崩”的颜值,在洛阳城里匆匆一瞥,一定会被他非凡的气质吸引。
除了姣好的外形,嵇康还有着出类拔萃的文采。从他很小的时候,大概十岁左右的样子,在他的生长地谯郡甚至当时曹魏都城洛阳城内,都传阅着他的那首《琴赋》。
他写道:“众其之中,琴德最优。故缀叙所怀,以为之赋。”他在这篇赋中描述了琴木的生长环境,是在崇山峻岭之中吸取了精华灵气而成,可见他对琴的宝贝程度。
据说嵇康拥有“号钟”古琴,这把古琴制作于周代,被俞伯牙抚过,被齐桓公收藏过,最后辗转到了嵇康手中。嵇康对琴痴迷至深,坚持着“三日不抚,手生心钝”的原则,甚至于被处死之前,在刑场上还给世人留下了一曲广陵绝响,为后来无数人模仿。
嵇康幼时有两个朋友,一个叫吕巽、一个叫吕安,他们是兄弟。吕安从小便是一个干干净净、气度不凡的孩子,与嵇康很是投缘。吕巽就不一样了,他心肠毒蝎、推卸责任的小人。但不知为何嵇康并没有与这位吕巽断绝友情。
大概是在嵇康十岁时的一天,正当他在梦中遇见与仙人对话时,被吕安吵醒了。嵇康心中不满,吕安心中愧疚,便提出要从家里偷盗一粒五石散给嵇康。
据记载,五石散吃了之后能够飘飘欲仙。这对于当时刚刚错失与仙人谈话机会的嵇康来说,无疑是一种诱惑。两人便决定一起去吕家偷药。没想到路上嵇康被临时唤回了家。而回家偷药的吕安被家里人逮了个正着。
原因竟是吕巽与家中女眷偷情,看到吕安偷偷摸摸的,怕自己的丑事败露,便索性先发制人,引吕安上钩。了解了吕安的目的后,便直接告知母亲,惩罚了吕安。
嵇康后来得知了此事之后,便猜到了些因果缘由,怀疑是吕巽从中作梗,便让吕安以后多听自己的。
三十年后,又是吕家兄弟,吕巽看上了吕安的妻子,并染指了自己的弟媳。兄弟之间的矛盾已经达到了爆发点。作为兄弟俩共同好友的嵇康,却做和事佬从中调解,
结果吕巽又诬告吕安对母亲不孝,嵇康最终忍不下对于吕巽的怒火,写下了《与吕长悌绝交书》,义正言辞地讲述了自己与吕家兄弟结识以及吕巽如何诬陷吕安。
这封信放在现在几乎可以是当做证词为吕安洗白,但在当时那种极力维护礼制的时代,吕安已经被按上了“不孝”的罪名,嵇康站在了吕巽的对立面,就是站在了“孝”的对立面。于是,嵇康被司马家族抓住了把柄,即使在三千太学生“免死情愿”的呼声中,也没有保住性命。
嵇康不是个没有脑子的人,他是知道自己写下这封绝交书的后果的。但是,他不愿苟且着躲在历史的背后,看着自己的朋友受这样的欺侮。他,嵇康,宁愿放弃生命,也要守住自己的傲骨,站着对抗时代的不公。那是一个真正的文人表达自己的方式。
二哥嵇喜曾经跟他说“君子体变通,否泰非常理。”他回信说“含道独往,弃智遗身。”
嵇康不仅仅是有着这样生存理念的人,他还将这种想法完完全全地应用到了实际生活中。他虽然在二哥的帮助下娶了曹操的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但以嵇康散漫不羁的性格,很少有女孩子能够喜欢的来。再加上长乐亭主自幼娇生惯养,性格高傲娇气,可想二者的婚后生活如何。
所以,即使嵇康攀上了这门亲事,对他的仕途并没有很大的帮助。但这个皇族身份也应该会给嵇康挡下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起码不会有其他官宦子弟因为看不惯嵇康的所作所为来找麻烦。
据说有天嵇康合向秀正在打铁,此时已是司隶校尉的钟会前来拜访,但却被晾在一边。钟会觉得脸上挂不住,便决定离开。之后便有了一段经典的对话,嵇康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司马昭曾经多次邀请嵇康出山来辅助司马氏,他靠装醉、装邋遢来躲避这种“盛邀”。与此同时,他的一个好友——山涛,却是致力于做好一名官员,自然是在乱世之中的清官。山涛自是知道好友嵇康的脾性的,所以后来山涛写信邀请嵇康入朝为官的行为,应该是无奈之下做出的决定。
而之后嵇康写出《与山巨源绝交书》也是有着他自己的苦衷的。因为嵇康曾经对儿子嵇绍说过,只要有山涛在,嵇绍就不会变成孤儿。所以嵇康知道只有自己与山涛绝交,自己才能继续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山涛不再因为两人相识而被逼迫。
嵇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也是他后来司马家族杀害的重要原因。毕竟,“既不能为我所用,便要为我所杀。”
所以嵇康是魏晋的名士,是时代的文人。他不满当时朝廷的所作所为,但奈何自己无力对外界做出任何改变,只能转而寻求内心世界的平衡。宁可与向秀在山中打铁,宁可与好友在林中饮酒,宁可与知己谈老论道,宁可把自己弄得邋遢不堪,也要躲避自己厌烦的政治。
他洒脱不羁,代表着魏晋时期的精神文化。在建安七子之后,成为了竹林七贤之首;在建安风骨之后,展现着魏晋风度。但在那样一个政权更替、富贵贫贱的时代,嵇康的计谋策略、性格品质显然不足以让他在庙堂之上左右逢源,只有在市井山间独善其身才是生存之道。
他是坠入人间的翩翩佳公子,是路见不平的玄衣侠客,是两肋插刀的仗义好友,是被三千太学生情愿的魏晋名士,是留下广陵名曲的一方传奇。
千年以来,在中华大地之上,总有人追随着嵇康随性不羁的脚步,吟诵着那首体现嵇康精神的长诗: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在北朝风云激荡的历史长河中,“蠕蠕公主生下兰陵王”的传说如同一缕飘渺的烟霭,在民间口耳相传。然而,拨开史籍的重重迷雾,这段看似传奇的母子情缘,实则是历史叙事与文...
兰陵王妃子 2025-07-02 高欢与兰陵王:权力传承中的祖孙情与北齐政治悲剧在中国南北朝的乱世中,北齐王朝的兴衰史如同一部血腥与辉煌交织的史诗。在这部史诗中,高欢与兰陵王高长恭的祖孙关系,既是权力传承的纽带,也是政治悲剧的缩影。从渤海高...
兰陵王妃子 高长恭 2025-06-30 谢玄:淝水烽烟中的北府统帅与战略革新者“谢家子弟,芝兰玉树”——这句东晋民谣中的“谢家”,既指陈郡谢氏的门第荣耀,更暗含对谢玄等家族精英的期许。在淝水之战的硝烟中,这位统帅八万北府兵击溃八十七万前秦...
谢玄 2025-06-25 参合陂之战读音考辨:历史地名与语言演变的双重密码在十六国时期的北疆战史上,参合陂之战是一场改写历史进程的关键战役。这场后燕与北魏之间的决战,不仅以慕容垂、拓跋珪两代枭雄的巅峰对决载入史册,更因“参合陂”这一地...
慕容垂 2025-06-17 周邦彦十首名诗:大晟词人的古典美学巅峰在北宋词坛的璀璨星河中,周邦彦以其“富艳精工”的词风独树一帜。这位大晟府提举官不仅精于音律,更以“词中老杜”之誉,将慢词艺术推向新的高度。一、《兰陵王·柳》:长...
兰陵王妃子 2025-06-11 刘牢之:北府军魂的荣耀与悲歌在东晋十六国的乱世烽烟中,刘牢之如同一道划破长空的闪电,以北府军第一名将的威名震撼天下。这位出身寒门的军事奇才,从谢玄麾下的参军起步,在淝水之战中崭露头角,最终...
谢玄 刘牢之 2025-06-03 刘义符被废:一场权力博弈下的帝王悲剧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在开国皇帝刘裕去世后,政权内部暗流涌动。年仅十九岁的宋少帝刘义符,在位不到两年便被顾命大臣废黜,这一事件背后交织着复杂的政治因素、个人品行问...
刘裕 刘义符 2025-05-22 刘裕政权与曹魏关系的再审视:为何未否定其正统性在探讨刘裕建立的刘宋政权与曹魏关系时,需从历史脉络、政治逻辑与现实考量三个维度切入。尽管刘裕通过禅代程序取代东晋建立新朝,但其政权始终未公开否定曹魏的正统性,这...
刘裕 2025-05-12 刘寄奴:从帝王小名到中药传奇的千年回响在中医药典与历史典籍的交织中,“刘寄奴”三字承载着双重传奇——它既是南朝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亦是一味以帝王之名命名的中药。这段跨越身份与领域的叙事,折射出中华文...
刘裕 2025-04-27 刘穆之被重用的客观原因在东晋末年的政治舞台上,刘穆之凭借自身卓越的才能与独特的优势,成为刘裕倚重的心腹大臣,其被重用背后有着诸多客观原因。家族背景与声望的潜在助力刘穆之出身于汉高祖刘...
刘裕 2025-04-2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