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位37年,其中独揽大权的时间只有28年。但就在这28年间,秦始皇不仅完成了一统六国的伟大事业,还开展了七大工程,有三项都被认为是世界奇迹。此后再也没有哪位皇帝能像秦始皇这样,留下这么多令人称奇的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我们最熟悉的肯定是长城,阿房宫没有全部建成,但依然是被称为世界奇迹。那下面就来和大家讲讲其他的工程是什么,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一提起长城大家立刻就会想起“孟姜女哭长城”这个传奇故事,不过传说终归是传说,当不得真。秦始皇时代与其说是修长城,不如说是补长城。
要说匈奴人实在讨厌,自己不会种地,到了秋冬没粮食吃就开始骑着马奔入内地抢劫,等你组织好兵力准备打他,他早就已经逃得无影无踪了。
为了对付他们,从西周开始就有聪明人提议修道墙把游牧民族挡在墙外边。到了战国时期,挨着北部边境这几个国家燕国、赵国、齐国都陆续修建了长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有了这些基础,秦始皇要做的就是跟串项链似的把这些长城连起来,所以工程量并不算太大。
据推测秦始皇修长城动用的劳工不超过30万人,这些人中肯定有不正常死亡的,诸如累死、暴病而死一类的,但也绝不可能随随便便就把人杀掉。要知道,秦朝法律可是相当严格的,出土的秦简有实际案例可以证明:有个大夫无故鞭打了一个鬼薪(劳改犯),导致该鬼薪逃亡。按照法律规定,这个大夫必须受罚,还要在官府服役,同时等待逃亡者被捕获。
所以传说中随便就把万喜良杀了,还把尸体填在长城缝里的行为是绝不可能出现的,这些都出自于后世的想象。
严格说起来,修长城这个活是秦始皇众多工程里比较小型的一项,他本人对此并不是很热衷。
驰就是快,驰道相当于如今的国道。秦始皇以咸阳为中心修出四通八达的道路,西边到甘肃,东边到大海,北到内蒙古,南到湖南。这些道路都有着标准的规格,比如路宽70米,道路两旁每隔7米种树,中央三丈之处是皇帝专用的御道。
有了这些驰道,秦始皇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坐着马车在全国旅游了。
除了驰道外,秦始皇还修建了军事专用干道——直道,这条路相当于如今的高速公路,全长700公里,宽30米,并且高出地面1米多。这条路的主要作用是支持驻守北方的蒙恬大军,一旦北部匈奴有啥风吹草动,大军在一周之内就可以从咸阳集合开到前线。
这些路修建标准相当高,地面用铁锥夯得严严实实,有些路面直到现在都不长杂草。修建这些道路也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虽然没有确切记载,但从修建到完工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来看,秦始皇至少发动了40万人修路。
阿房宫是秦王朝建筑群落的一部分,如果完工的话主体建筑内能容纳近一万人。
因为直到秦王朝灭亡阿房宫也没有盖成,所以关于阿房宫的规模大家只能推测。
要说秦始皇造阿房宫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享受,《史记》上记载他认为“咸阳人多”,这个多可能指的是自己亲戚多,也可能是普通老百姓多,所以才大修宫殿,打算移八万户人家过去住。
如果秦始皇真是为了解决首都老百姓的安居问题,那么阿房宫可以被称为“民心工程”了。
可惜阿房宫因为秦王朝灭亡的太早成为“烂尾楼”,又被项羽一把火烧掉。曾经有专家试图为项羽翻案,说他并没有火烧阿房宫,但阿房宫的确切地址始终存在争议,所以这个锅暂且由项羽来背吧。
要说前面这几项工程都带有公益性质,秦始皇陵这项大工程则纯粹是为了满足秦始皇的私欲。
不过秦始皇陵是在秦始皇晚年才开始修建的,司马迁告诉汉武帝秦始皇从即位之初就开始修建,其实属于一种委婉的劝谏。
算起来秦始皇陵前后修建了大约七八年的时间,时间短任务重。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位皇帝,随便一项工程都要搞得轰轰烈烈,更别说自己死后的房子了,那是越豪华越宏大才越开心。
直到三国时候秦始皇陵还高达一百二十多米,仅比埃及大牛胡夫法老的金字塔低二十多米。直到现在经过了无数的水土流失,仍然高达五六十米。
为了修建阿房宫和秦始皇陵,秦始皇动用了70多万人。他终究是伟大的君主,大概也明白事关自己享乐问题,最好不要惊动老百姓,所以这70万人都是监狱服刑人员。
有了秦始皇这只领头羊的模范带头作用,后边汉朝的皇帝们就跟搞竞赛似的,把陵墓越修越高越修越大,汉武帝修了50多年的陵墓,最后这些豪华陵墓的下场只能是便宜了盗墓贼。
除了上述四项实物的土木工程外,秦始皇还有两大军事项目,一个是派蒙恬带领30万大军在北方撵兔子似的狂揍匈奴,收复了河套以北的大片土地,这是伟大的历史功绩。毕竟秦朝灭亡后匈奴高举“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的大旗,重新占领河套平原,直到汉武帝时期费了老劲才重新把匈奴从河套平原赶跑。
另一个军事项目是派尉屠雎带领50万大军进攻岭南地区,开始时进展相当顺利,大军把现在越南北部地区都给占领了。然而好景不长,当地的土著越人打起了游击战。
修长城、造陵墓、击匈奴,这些都有利于巩固新王朝的良好形象。比如说秦始皇修陵墓,可能也是给大家带来一种震撼,增强六国人民对政府的信心。除了必要的考虑外,这种精力充沛的君王通常都是想干事的,他闲不住。这可能也和遗传有关系,秦国人骨子里就流着不安分的血液。
秦始皇的老祖宗当年养马的出身,在陕西一小块巴掌大的贫瘠土地上和天斗、和人斗,前几代国君全部战死疆场,付出了无数的变法和艰辛,最后一跃成为带头大哥。从历史上看,秦国国君就没有消停的,要么喜爱打仗要么喜欢扛鼎,到秦始皇这里自然也延续了祖先的优良传统,不折腾个天翻地覆不罢休。
秦始皇搞了这么多大工程,也跟他自信心过度膨胀有关系。统一六国称霸天下,秦始皇对自己的评价应该相当高,他又是比较独裁的统治,说一不二,臣子们也不敢提什么反对意见,就由着他的性子来。
其实他的这六项大工程出发点都是好的,可秦始皇步子迈得太大,想做的事情太多,自己身体一天天变弱,他也预感时日无多,因此更加着急,最后这些工程消耗太大,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就像打匈奴这样的事,完全可以延后几十年,等国内稳定了再说。
在中国古代史学体系中,"本纪"是纪传体史书的核心体例,而项羽作为未称帝的军事领袖被列入《史记·项羽本纪》,这一特殊安排既体现...
项羽 2025-09-25 吕不韦之死:一封信背后的权力困局与时代悲剧公元前235年,秦国前丞相吕不韦在洛阳封地饮鸩自尽,结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这场死亡的核心导火索,是一封仅30字的书信:“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
吕不韦 2025-09-25 司马卬之子:历史长河中的隐秘身影在秦末汉初的乱世风云中,司马卬作为项羽所封十八诸侯王之一的殷王,曾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关于他的儿子,史书记载却极为简略,宛如历史长河中若隐若...
项羽 2025-09-24 虞子期与虞姬:历史与虚构交织的兄妹传说在楚汉争霸的波澜壮阔中,虞姬与项羽的“霸王别姬”成为千古绝唱,而虞子期作为虞姬的“兄长”形象,也因文学创作与民间传说深入人心。然而,当拨开历史迷雾,会发现这对兄...
项羽 虞子期 2025-09-24 范增算顶级谋士吗?——历史迷雾中的谋略之辨在秦末汉初的风云变幻中,范增作为项羽身边的重要谋士,其谋略水平与历史地位一直备受争议。有人将其与张良并论,视其为绝代谋士;也有人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因历史机遇而稍有...
项羽 张良 2025-09-23 宋真宗赵恒: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封禅泰山的帝王在中国古代帝王的历史长卷中,封禅泰山是一项象征“功盖三皇五帝”的至高礼仪。自秦始皇首开先河,至宋真宗戛然而止,两千余年间仅有六位帝王完成这一壮举。而宋真宗赵恒,...
秦始皇陵 宋真宗 2025-09-23 君士坦丁大帝凭什么排第一:重塑罗马与基督教的双重遗产在历史学界关于“世界八大君王”的评选中,君士坦丁大帝始终稳居榜首,甚至超越秦始皇、亚历山大大帝等传奇人物。这一评价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罗马帝国政治结构的根本性...
秦始皇陵 2025-09-22 有巢氏:文明曙光中的四大发明与人类生存革命在远古洪荒的混沌中,当人类与禽兽争夺生存空间时,一位被后世尊为“巢皇”的智者横空出世。有巢氏,这位被《庄子》《韩非子》等典籍记载的中华文明始祖,以“构木为巢”为...
韩非子 有巢氏 2025-09-22 刘承佑与刘邦:跨越四百余年的皇室血脉与时代变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刘邦与刘承佑虽同为刘姓帝王,却分属西汉与五代十国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刘邦作为西汉开国皇帝,以布衣之身推翻秦朝、击败项羽,开创四百年汉家基业;...
项羽 刘邦 2025-09-22 扁鹊三次劝医蔡桓公:一场跨越千年的健康警示春秋时期,名医扁鹊以精湛医术闻名诸侯,却因三次劝医蔡桓公未果,最终酿成“病入膏肓”的悲剧。这场医患博弈不仅被《韩非子·喻老》记载为经典寓言,更成为中医“治未病”...
韩非子 2025-09-1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