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一定要将南明永历帝赶尽杀绝的原因是?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资料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吴三桂是明末清初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他在山海关时的选择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而后人之所以不齿吴三桂,不仅仅是因为他引清军入关,导致华夏沦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深受明朝国恩,却忘恩负义、将已经逃亡缅甸的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擒获,并杀害在昆明街头。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天地君亲师是伦理之重,而吴三桂年纪轻轻便被赋予辽东总兵之重任,深受国恩,崇祯皇帝没有负他,他却负了明朝和天下。
永历帝朱由榔原是明朝藩王——桂王,万历皇帝的孙子、崇祯皇帝的堂弟,崇祯皇帝失国之后,残明势力相继拥护明朝藩王建立了弘光、隆武政权,但是这两个政权仅仅坚持一年便被清朝击溃。1646年十一月,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登基称帝,年号永历。永历皇帝登基之后,南明在清朝的攻势之下依然节节败退,所幸有清广东提督李成栋的反正和大西军余部孙可望、李定国的联明抗清,永历帝才得以(名义上)率领南明坚持抗清十余年,直到1659年被清军赶到缅甸。
永历帝到了缅甸之后,清军一度放松了对永历帝的追索,毕竟清朝的目标是占领原来明朝的领土,而且逃出国境的永历帝只剩下几百个文武大臣和少量的护卫部队,而且这些部队在进入缅甸之后被缅王收缴了武器,已经不可能对清朝的统治形成任何的威胁。但是这个时候,吴三桂却表达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一定要将永历帝“赶尽杀绝”,吴三桂的理由是什么呢?
顺治十七年(1660年),吴三桂给清廷上疏一封,在这封奏疏里面吴三桂一一阐述了他要“剿灭”永历帝的理由,下面就让我们打开吴三桂的这封《渠魁不翦三患二难疏》,看看他究竟用什么理由说服顺治皇帝让自己去消灭远在缅甸且毫无威胁的永历帝?
门户之患
夫永历在缅,而伪王李定国、白文选、伪公侯贺九仪、祁三升等分住三宣、六慰、孟良一带,藉永历以惑众心,傥不乘此天威震赫之时,大举入缅,以尽根株,万一此辈立定脚根,整败亡之众,窥我边防,奋思一逞,比及大兵到时彼已退藏,兵撤复至,迭扰无休,此其患在门户也。
在吴三桂看来,永历帝虽然在缅甸,但是追随永历帝的晋王李定国、巩昌王白文选等人率领部分军队仍在国内的三宣六慰(明朝在中国西南地区和中南半岛设置的管辖机构)地区,他们打着永历帝的旗帜号召边境地区的百姓反清复明,对清朝在此地区的统治形成了很大的威胁。一旦让李定国等人站稳脚跟,他们将对清军形成较大的威胁,如清廷调配大军“进剿”,他们便就地隐藏,而大军撤退之后,他们又会出来骚扰地方,所以只有进入缅甸、抓获永历帝,才能斩草除根,失去旗帜的李定国等人便再也成不了清廷的门户之患。
肘腋之患
土司反复无定,惟利是趋,有如我兵不动,逆党假永历以号召内外诸蛮,饵以高爵重禄,万一如前日元江之事,一被煽惑,遍地蜂起,此其患在肘腋也。
除了边境线上的李定国残部之外,云南境内还有众多土司,吴三桂认为这些土司“惟利是趋”,一旦永历帝用“高爵厚禄”来引诱他们,他们必定会被煽动起来对抗清廷,虽然单个土司力量不足以与清廷对抗,但是众多土司联合起来,“遍地蜂起”,清廷必将难以应对。
吴三桂的担心并非无中生有,也并非毫无道理,前一年元江土知府(第一等土官,少数民族地区由部族首领世袭之土司文职长官,从四品)那嵩便和李定国里应外合,发动反抗清廷统治的起义,吴三桂历时数月才平定,所以吴三桂认为境内的土司是清廷的肘腋之患,而发作的根源却在境外——缅甸的永历帝。
腠理之患
投诚官兵虽已次第安插,然革面恐未革心,永历在缅,于中岂无系念?万一边关有警,若辈生心,此其患在腠理也。
在吴三桂和清军征服云南的过程中,有很多明朝官军投降清军,这些人虽然已经被安插在各支部队之中,但是吴三桂认为他们仍然没有洗心革面,如今永历帝还在缅甸,他们心中肯定仍以永历帝为尊,一旦永历帝号召反清,那么这些人难保不生异心,这是腠理之疾。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源还是在永历帝,如果永历帝不在人世,那么这些投降官兵肯定会心无旁骛,最终只能选择效忠清廷。
除此之外,吴三桂认为云南还面临着两个困境,只有解决了缅甸的永历帝,才能解决云南面临的难题。
今滇中兵马云集,粮草问之民间,无论各省银两起解愆期,难以接济,有银到滇召买不一而足,民室苦于悬磐,市中米价日增,公私交困,措饷之难如此也。
因为与南明的战事,当时云南聚集了不少兵马,而这些军队所消耗的粮草都需要从民间征集,导致米价上涨,公私双方都为此所困,筹措军饷艰难,而百姓生活也十分艰难。
凡召买粮草,民间须搬运交纳,如此年年召买,岁岁输将,民力尽用官粮,耕作半荒于南亩,人无生趣,势必逃亡,培养之难又如此也。
另一方面,军队购买的粮草,需要百姓运输,而每年运输所消耗的民力十分之多,导致耕作的人力不足,土地荒芜,最终也无以养民,如此下来百姓生存困苦,只能选择逃亡他乡,如此对云南经济恢复不利。
这一点也属实,当孙可望、李定国等大西军余部在云南休养生息之时,注重恢复经济生产,使得云南成为明末乱世之中的“世外桃源”,据《明末滇南纪略》记载,大西军进入云南当年(1647年)秋成“倍于曩昔”,次年又“大熟,百姓丰足”,再下一年仍是“大有年,兵民安乐如初”。
但是随着清廷的进攻,云南处于战乱之中,几年恢复的经济已经被消耗殆尽。据洪承畴在顺治十七年的奏本所载:
三月初五日,又准云贵总督臣赵廷臣手札,内开:云南近状大不如上年。每市斗米一石实卖至二十五六两,沿途穷民有死于道途沟涧,死于寺庙破屋,死于山路田野,死于旁溪曲径,甚有母食其女,子弃其父,惨不忍言。
而吴三桂也在奏疏之中提出了他的解决办法——“臣彻底打算,惟有及时进兵,早收全局,诚使外孽一净,则边境无伺隙之患,土司无簧惑之端,降人无观望之志。地方稍得苏息,民力稍可宽纾。一举而数利存焉。”吴三桂认为,只有彻底解决了缅甸的永历帝,及早结束云南的战事,才能彻底解决“三患两难”。
1661年,吴三桂率军进逼中缅边境,逼迫缅王交出永历帝,缅王在清军的威胁之下只能将永历帝交给吴三桂,吴三桂将永历帝押回昆明,最终被吴三桂处死在昆明。吴三桂在《渠魁不翦三患二难疏》中叙述的原因是一些客观存在的情况,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吴三桂绞杀永历帝的真正目的还是为了向清朝邀功,以显示自己与明朝皇室划清界限,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清廷的信任,才能为自己谋求更多的政治利益,至于为民着想,不过是一块遮羞布而已。
在清朝初年的政治漩涡中,吴应熊作为平西王吴三桂的长子,其命运与清廷、吴氏家族的兴衰紧密交织。而他的子女与生母,则在这场历史大戏中扮演着沉默却关键的角色。通过梳理...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吴应熊 2025-07-16 大顺为什么干不过大清:政权根基、战略格局与统战艺术的全面溃败1644年的山海关,李自成的大顺军与吴三桂的关宁军激战正酣,突然杀出的八旗铁骑以“包抄侧翼、骑兵突击”的战术击溃大顺军,这场战役不仅改写了明清鼎革的历史进程,更...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李自成 2025-07-15 孔有德为何未入“三藩”之列:历史选择与命运转折的交织在清朝初年的政治版图中,“三藩”是三个割据一方的汉族藩王——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的合称。他们凭借在清朝入主中原过程中立下的赫赫战功,被清廷分...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耿精忠怎么死的 2025-07-09 吴三桂真实死因揭秘:一代枭雄如何谢幕?吴三桂(1612—1678),明末清初极具争议的政治军事人物,其生平跌宕起伏:从明朝辽东总兵到清初平西王,再到反清称帝的“吴周政权”创立者。然而,这位乱世枭雄的...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2025-07-07 陈圆圆与李自成、刘宗敏:乱世红颜的命运纠葛在明末清初的乱世风云中,陈圆圆的名字与“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典故紧密相连。这位秦淮名妓的命运,如同飘摇的柳絮,被卷入李自成、吴三桂、刘宗敏等历史漩涡的核心。要厘清...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李自成 2025-07-03 吴应熊官职品级考:从历史原型到鹿鼎记的虚实辨析在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中,吴应熊作为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建宁公主的驸马,其形象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博弈色彩。历史上真实的吴应熊,其官职品级与小说描写存在显著差异。...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吴应熊 2025-07-01 吴应熊身世考:陈圆圆养子身份背后的政治联姻密码在明末清初的风云变局中,吴应熊作为平西王吴三桂的嫡长子,其身世却因与陈圆圆的特殊关联蒙上神秘面纱。通过《清史稿》《吴三桂纪略》等史料的相互印证,一个跨越满汉、交...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吴应熊 2025-06-27 朱国治:三藩之乱中的殉节巡抚与历史争议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爆发的三藩之乱中,云南巡抚朱国治的命运成为清初历史的关键注脚。这位以“朱白地”绰号闻名于世的封疆大吏,在吴三桂叛军的屠刀下终结了政治生...
康熙的儿子们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2025-06-04 曹变蛟与吴三桂:武力与功过的多维较量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历史中,曹变蛟和吴三桂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们活跃于同一时代,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历史评价。究竟谁更厉害,需从军事能力、历史功绩与影响、...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2025-04-23 清朝三藩王兵力之谜:从定制到实际规模的探寻在清朝初期,三藩王——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宛如三股强大的势力盘踞在南方,其兵力规模一直是历史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他们的兵力不仅影响着清朝的军...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耿精忠怎么死的 2025-04-17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