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刘邦出身农民家庭,早年当过亭长,后投项羽,前206年称汉王,前202年称帝,是西汉的开国皇帝,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
关于刘邦其人,历史上对刘邦的评述往往是不一致,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史料中的记载为什么会是截然相反情况呢?其实,这是为了统治利益的需要,杜撰出来的。说白了就是为了给刘邦脸上贴金。比如历史家说他少有大志。怎么说的呢?说是刘邦在青年时代,因为服徭役,曾经到过咸阳,有一天,看见秦始皇御驾出游,于是“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一句羡慕皇帝出巡的仪仗阵势的话语,怎么就成了少有大志呢?
刘邦本是个沛县的小地主,所以才能做到泗水亭长。他有一个能善于持家,又能置业的父亲和几个兄弟。但他自己却是整日里游手好闲,不干农活,不顾家人,而是经常喜欢大吃二喝,孟浪于青楼之徒,历史古籍中有记载称其“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因此,刘邦在自己父亲眼中就是一个“无赖”的儿子。
儿子在自己父亲的眼里是个“无赖”,但在史书中却是一个“仁爱之人”、“乐施好善”、“心胸豁达”的人,看史料是怎么记载刘邦的。刘邦做了亭长,益发无赖。据史籍所载,他交通沛县县吏萧何、曹参,鱼肉人民,武断乡曲。吃饭喝酒不给钱,还要店家给他打折放弃债权,他“常从王媪、武负贳酒”,不给值,而勒令王、武两家“折券弃债”。又说他利用亭长之职横行乡里,无恶不作。史料说他常戴“竹皮冠”,到处逮捕农民,诬良为盗,勒索财物。就是做了这么多的恶事,为非作歹的刘邦,在历史家眼里还是一个良善青年。历史家却说他“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不仅此也,刘邦本来出身于一个小地主的家庭,但是历史家却凭空替他谎造一部贵族的谱牒,说他是帝尧的后裔。刘邦本来是他父亲太公的儿子,但是历史家却硬要诬蔑他的母亲,说他不是人种,而是人龙混种。刘邦本来又不会魔术,但是历史家却硬要替他制造一些神话,说无论天晴落雨,他头上都经常有一朵云跟随着他。从这些地方,历史家就找出了刘邦之所以由亭长而成为皇帝的历史根据。因此后来的开国之君,都企图证明自己不是人种。
据说刘邦微时曾经斩过一条蛇,这即使有之,也是种极平常的事;但后来刘邦做了皇帝,于是那些陛下的赞颂人,便把斩蛇的故事神话化,说刘邦所斩的那条大蛇,就是象征秦代政权的白帝子之化身;而斩蛇的刘邦,则是象征汉代政权的赤帝之子。斩蛇起义,是刘邦建汉称帝前近于神话的一个故事。
这个历史典故选自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古汉文的故事是这样的: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①,徒多道亡,自度比②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③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馀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④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笞⑤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秦始皇帝尝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⑥之。高祖即自疑,亡匿⑦,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
上述文言文翻译成今天的白话文,大意如下:
刘邦在江苏沛县泗水当亭长的时候,奉命押送一批劳工去骊山(埋葬秦始皇的地方)。途中,许多劳工不辞而别,逃之夭夭。刘邦怕到骊山交不了差受责,索性决定把没逃走的也放了。他对劳工们说:“他们都走了,你们也都逃命去吧;我也从此不干了。”当时,有十多名劳工见他宽宏大度,很有才干,必成大业,便跟随他一块逃走。
有一天晚上,刘邦喝了几杯酒,乘着酒性继续赶路。夜色茫茫,径荒多棘。忽然,走在前面的人惊叫一声退了回来,向刘邦报告说:“前面有一条大蛇挡住了去路!”刘邦醉眼朦胧,朗声大笑说:“英雄豪气,所向披靡,何畏区区之蛇!”说着刘邦猛地前行几步,刷地一剑,把蛇斩为两段。即刻,中间闪出一条道来。刘邦率众继续前行。又行了数里,刘邦酒劲上来,醉卧道旁而睡。
后来,有人行至斩蛇之处,见一老妇痛哭流涕。
行人问道:“你为什么哭?”老妇说:“我的儿子被人杀死了。行人又问:“是谁杀死的?”老妇人说:“我儿本是白帝的儿子,化为蛇挡住赤帝之子的路,被赤帝的儿子杀死了(此处白帝被杀暗指秦朝当灭,赤帝斩蛇暗示汉朝当立)。”
行人以为老妇人之言不实,欲答之,但老妇人却转身不见了。
行人来到刘邦面前,报告了他的所见所闻。刘邦听后大喜,认为自己就是赤帝子,更加坚定了反秦起义的决心,随者对刘邦更加敬重,沛县弟子听说后都愿意归附他。刘邦先隐藏于芒砀山泽中,后又返回沛县,杀了县令,被拥立为沛公,举起义旗。此后,刘邦参加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后又有刘、项之争,后又除去项羽,称霸中原,建立了一统汉基。
"斩蛇起义"虽然说的是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之前的历史典故。讲述的说刘邦在丰西芒砀山泽斩蛇,举起反抗暴秦的义旗的故事,实际上就是宣扬、神话统治者,是为封建阶级利益服务的。 后来这一故事普遍存在于艺术作品中,京剧里面的《白蟒台》、《萧何月下追韩信》、《大保国》对此均有描述。看了刘邦斩蛇起义的故事后,您对此是怎么看的呢?
公元前196年,淮阴侯韩信因谋反罪被吕后诛杀于长乐宫钟室。临刑前,这位曾助刘邦定鼎天下的军事奇才仰天长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此言一出,刘邦立...
刘邦 韩信 2025-10-10 优势占尽却败于刘邦:项羽失败的深层真相在楚汉争霸的舞台上,项羽曾以绝对优势开局: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击溃四十万秦军,彭城之战以三万骑兵逆转五十六万联军,其军事才能与个人勇武冠绝当世。然而,这场看似毫无...
项羽 刘邦 2025-10-10 权谋暗战:吕后如何绕过“三不杀五不死”诛杀韩信公元前196年,长安长乐宫钟室内,一代兵仙韩信被宫女用竹竿刺杀。这场看似荒诞的处决,实则是吕后对刘邦“三不杀五不死”承诺的精准破解。民间传说中,刘邦为笼络韩信曾...
刘邦 韩信 2025-09-29 刘穆之:寒门贵子的崛起与东晋末年的政治博弈在东晋末年动荡的政局中,刘穆之凭借卓越的才能与独特的政治智慧,从寒门士子崛起为刘裕集团的核心谋士,其人生轨迹折射出乱世中个人奋斗与时代机遇的交织。作为汉高祖刘邦...
刘邦 刘裕 2025-09-29 钟离眜:项羽麾下猛将,为何最终自刎而死秦末乱世,楚汉争霸的烽火中,钟离眜(名眜,音mò)以勇猛与忠诚闻名,成为西楚霸王项羽麾下“五大将”之一。他箭术超群,百步外可断柳枝;熟读兵法,巨鹿之战献策“破釜...
项羽 2025-09-29 刘岱:汉末乱世中的理想主义者刘岱(?-192年),字公山,东莱牟平(今山东福山西北)人,是汉末群雄中极具悲剧色彩的割据诸侯。作为刘邦长子齐王刘肥的后代,他出身名门却未沉溺于世族特权,反而以...
刘邦 2025-09-28 樊哙之死:刘邦临终前的权力博弈与政治算计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在病榻上向陈平、周勃下达最后一道密令:“即军中斩哙”。这道旨意针对的,正是其连襟、开国功臣樊哙——这位曾在鸿门宴上以命相搏救下刘邦的猛...
刘邦 2025-09-28 吕后的哥哥吕泽为何在正史中记载稀少?——权力博弈与历史书写的双重遮蔽西汉开国功臣吕泽,作为吕后长兄、刘邦大舅哥,曾率军平定三秦、参与楚汉战争,其部将丁复、虫达等更在垓下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然而,这位本应与韩信、萧何比肩的军事将领...
刘邦 韩信 2025-09-28 鲁元公主:被权力洪流裹挟的悲剧人生在汉初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鲁元公主作为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的独女,本应享有金枝玉叶的尊荣,却因父母对权力的极致追逐,沦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她的命运轨迹,折射出...
吕雉 刘邦 2025-09-26 从庙号谥号之辨:解密刘邦“汉高祖”称呼的由来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帝王称谓的演变往往折射出政治文化的深层逻辑。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尊号问题,便是一桩极具代表性的历史公案。这位白手起家的布衣天子,生前从未自称“高...
刘邦 2025-09-2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