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崇祯和东林党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崇祯刚登基时用东林党主政,为何短短二年后,就彻底抛弃了他们?
明朝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刚刚登基时,最重用和欣赏的政治团体就是大名鼎鼎的东林党,双方之间的渊源早就存在,崇祯的父亲明光宗朱常洛、哥哥明熹宗朱由校都是由东林党捧上皇位的。

可以说,没有东林党,就没有明神宗朱翊钧的长子朱常洛这一脉延续至崇祯的皇位。再加上崇祯登基之初,把重点要清理的对象放在了东林党的政治死敌魏忠贤身上,因此,东林党成为崇祯皇帝无比倚重的帮手。
崇祯刚登基时,对天启朝依附于魏忠贤的内阁很不满,临时玩笑式地用抽签的方式决定了新的内阁大臣,把此前的内阁大学士全换掉。然后经过一年的调整,至崇祯元年十二月,形成了以韩爌,钱龙锡、李标为主的新内阁。
这三人中,韩爌,钱龙锡是东林党的核心人物,李标虽然号称无党中立,但他的老师赵南星却是东林党元老,以他们为主的内阁构成,标志着东林党在崇祯执政初期,从被魏忠贤残酷打压的悲剧政治团体摇身一变,成为朝堂一霸。
东林党底蕴深厚,有了内阁的主政权,崇祯皇帝也非常信任他们,再加上官职略小的侯恂、钱谦益、黄道周等东林党大佬们在朝堂上的配合,熬过了魏忠贤残酷镇压时期的东林党,似乎看到了他们主政的黄金时期就要到来。

可惜,他们的理想并没有坚持多久,不到两年,东林党就在朝堂上一败涂地,韩爌,钱龙锡、李标于崇祯三年陆续退出内阁,而且,此后的崇祯皇帝一改对东林党的绝对信任,至明亡都不再让任何一个东林党人入阁辅政,把他们完全隔绝在内阁之外,这又是为什么?
崇祯的转变源自于一位明末颇受争议的人物,大名鼎鼎的袁崇焕身上,袁崇焕在崇祯元年受崇祯委任,成为主管辽东军务的蓟辽督师,举荐人是钱龙锡,另外,韩爌也是袁崇焕的座师,有这两层关系,袁崇焕和东林党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辽东军务当时是明朝最重视的一块,蓟辽督师拥有数百万辽饷的分配权,以及整个辽东文武官员的升迁、调配权(袁崇焕上任后,又从崇祯那拿到了登莱地区和皮岛的管辖权),无论是官员的安插以及辽饷的分配,都是任何政治团体不可忽视的大蛋糕。
所以,东林党内阁在此前的东林党大佬孙承宗去职后,推出了袁崇焕掌控辽东这一块,当然,袁崇焕本也比较合适,他曾长期在辽东任职,还有“宁锦大捷”这样的功绩在手,崇祯亲自考察时,他又用“五年复辽”的美好愿景打动了崇祯,为此,崇祯给予了他不少特权。
崇祯初期,陕西地区的农民起义还没有蔓延至全国,明朝的全部精力都放在辽东,崇祯和东林党重视辽东的军务无可厚非,东林党如果想要坐稳主政的位置,也需要在辽东有重大功绩展露,可恰恰就是崇祯最重视的辽东出事了。

崇祯二年十月,后金大汗皇太极亲率大军绕过袁崇焕防区入侵明朝,“己巳之变”爆发,在这个过程中,袁崇焕应对失利,先是敌情判断错误,葬送了赵率教所部,然后当清军杀到北京城下时,他才赶到,并要求率兵入城,在他被崇祯下狱后,又发生了祖大寿抗旨不尊的事件。
清军的入侵加上袁崇焕的应对失误给了东林党的政敌,浙、楚、齐等其余政治党派机会,在清军依旧还在河北大地肆虐时,他们就开始联合起来对东林党发难,内阁加辽东的位置,好大一块蛋糕。崇祯二年十二月袁崇焕下狱,崇祯三年八月被处死,这八个月时间,就是东林党和其余党派的斗争时间,从历史结果看,东林党失败了。
崇祯三年时,崇祯皇帝也不过才刚刚二十岁,意气风发的他还等着东林党帮助他挽回明朝的颓势,帮助他消灭辽东后金这一大患,所以此前的他,把所有几乎能给的权力都给了东林党举荐且全力支持的袁崇焕,可结果却给了他一记狠狠的耳光。
不管袁崇焕在“己巳之变”中是否该承担最主要责任,重要的是,事情发生了,而他是东林党举荐的,当时主政的也是东林党,那么,他们就要承担责任,而且,这口黑锅还无比巨大,因为皇太极的这次入关是自“土木堡之变”一百多年后,明朝再一次被敌人杀到北京城下。

这样的局面是年轻的的崇祯皇帝无法接受的,他给了东林党主政的权力,内阁以东林党人为主,最关键的辽东军务以东林党人举荐的袁崇焕为主,可以说,他能给的都给了,至少,崇祯元年至三年时的崇祯还没有后来的那么多疑,也没有朝令夕改的犹豫,但依旧被打击到了。
后金入侵的锅,崇祯是不会背的,也不应该由他背,而且,因为崇祯把对袁崇焕的恨放大到了整个东林党身上,东林党内阁也随即分崩离析,韩爌被罢免,袁崇焕的直接举荐人钱龙锡要不是黄道周力争,也差点被杀,中立的李标也主动辞职。
特别是在“己巳之变”中临时启用的东林党大佬孙承宗也能轻易安抚祖大寿被崇祯知道后,崇祯就完全舍弃东林党了,此后直至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使用和更换过数十名内阁大学士辅政,但都没有再让任何一名东林党人入阁,没有人入阁,东林党始终只能龟缩在南方。

崇祯中后期,东林党在北京朝堂上扛旗的是黄道周,但他起的作用的帮助崇祯弹劾其余官员,像钱谦益这样的东林党党魁,竟然没有任何官方职务。这也导致了崇祯皇帝和东林党的关系很恶劣,李自成大军进北京前,有机会迁都的崇祯临死也不愿意南下,大概也有这方面原因在内,毕竟,江南是东林党的主场。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明熹宗朱由校驾崩,其弟朱由检(崇祯帝)在皇嫂张嫣的鼎力支持下登上皇位。面对这位年仅21岁、出身平民却以美貌与智慧著称的寡嫂,崇祯帝的...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朱由校是个怎样的皇帝 2025-10-15 崇祯十七年勤政路:明朝覆亡的制度性困局公元1627年,17岁的朱由检在紫禁城文华殿接过象征皇权的玉玺,面对的是祖父万历年间埋下的财政黑洞、父亲天启年间的阉党乱政,以及关外后金铁骑的步步紧逼。这位以&...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启 2025-10-09 明朝太监曹化淳结局:忠臣蒙冤与历史正名的悲歌在明朝末年的历史长卷中,曹化淳(1590年1月9日-1662年6月29日)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作为崇祯帝朱由检的近臣,他历经宦海沉浮,最终在清初以“被诬遗嘱...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2025-09-19 崇祯南迁之议:理想与现实的撕裂1644年春,北京城在李自成大顺军的围困下摇摇欲坠。崇祯皇帝朱由检站在紫禁城的高台上,望着远处升起的烽烟,内心翻涌着复杂的情绪。这位以勤政著称的末代君主,曾三次...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李自成 2025-09-02 长平公主与周世显:末世鸳鸯的生死抉择1644年甲申之变中,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前,挥剑砍向15岁的长平公主朱媺娖。这一剑斩断公主左臂,却未斩断她与驸马周世显的命运羁绊。两年后,这对乱世鸳鸯在清...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长平公主 2025-08-29 崇祯杀乐安公主:末世皇权的悲歌与挣扎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明朝覆灭。这场历史巨变中,乐安公主朱徽娖的命运成为解读末代皇权悲剧的典型样本。作为明光宗...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乐安公主 2025-08-26 朱由榔:南明末代皇帝与明朝皇统的终结者在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关于“最后一位明朝皇帝”的界定常引发争议。若以传统认知中“明朝”的存续为标准,崇祯帝朱由检的殉国(1644年)标志着北京朝廷的覆灭;但若...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朱由榔 2025-08-06 朱由榔的皇室血脉:七子命运与南明悲歌在明清易代的动荡岁月中,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作为明朝宗室最后的象征,其家族命运与王朝兴衰紧密交织。作为万历皇帝朱翊钧的亲孙、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堂弟,朱由榔的七子命运折...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朱翊钧是个好皇帝吗 2025-07-18 史学家视角下的崇祯皇帝:勤政之君与亡国之运的悖论在中国封建王朝的末代君主中,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复杂形象。这位以“勤政”著称的皇帝,在位十七年间宵衣旰食、殚精竭虑,最终却未能挽救明朝覆灭的...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2025-07-08 末代双生子:朱聿键与朱由检的帝王悲歌在明清易代的苍茫历史中,朱聿键与朱由检如同两颗交相辉映的彗星,以截然不同的轨迹划过天际。前者是南明隆武政权的建立者,在江南半壁江山中延续着朱明王朝的最后余脉;后...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朱明 2025-06-05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