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朱允炆削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允炆为何不学习汉朝用推恩令削藩?因为情况不同,无“恩”可推。
简单来说,朱允炆觉得不合适也没必要。
先讲讲什么是推恩令。
推恩令是汉武帝在主父偃建议下颁布的一项政令,主要内容是改变诸侯国的继承制度,把原先的嫡长子继承全部封地改为诸子均分。这个政策的核心就两个字——分化,大国分成小国,小国无力反抗中央,分封制就彻底改造成了中央集权制。
道理说来简单,实施却需要有个前提,那就是各诸侯国在得知推恩令的时候不会起兵造反,换而言之,即中央本身要对诸侯王有着较大的军事优势,压制他们不敢掀桌子,不得不接受这种较为温和的“削藩”策略。
事实上,分封问题从西汉建立开始就困扰着汉朝皇帝。汉高祖担忧异姓诸侯王造反,一把年纪了还一个个地把它们剪除,只留下一个弱小听话的长沙国,剩下的都改成刘姓诸侯王。
到了汉文帝时期,刘姓诸侯王的实力日渐强大,齐国70城、吴国50城、楚国40城、赵国40城,加起来完全够汉朝喝一壶的。
在此情况下,名士贾谊给汉文帝写了一道《治安策 》,专门分析了削藩的方法: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很显然,这个建议的中心思想也是分化。但汉文帝没有采纳,因为他了解这些诸侯王都不傻,分化政策决不能同时推行,不然激起他们的反抗就难办了,所以汉文帝的分化政策是一步步执行的。
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汉文帝说六弟赵幽王太可怜了,死的早又只有两个儿子,自己怎么能偏心呢,赵幽王长子当了赵王,次子也不能落下,于是割取赵国的河间郡封给赵幽王次子,建立河间国。
后来淮南厉王造反身死,民间传言兄弟不相容,汉文帝很伤心地说:“我怎么会贪图淮南国的土地呢?”于是封淮南厉王的三个儿子为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
后来齐文王无嗣去世,汉文帝说我怎么忍心大哥绝嗣呢,于是将齐国一分为七,齐悼惠王的诸子全部封为王。
汉文帝通过打感情牌,不动声色地分割了齐、赵、淮南三个诸侯国。其子汉景帝水平就差得多,继位后直接割地削藩,激起吴楚七国之乱,不过由于汉文帝的布置,七国之中赵国在北,吴楚在南,剩下四国在齐地跟堂兄弟内战,根本无法形成合力。
综上,汉武帝的推恩令是在汉文帝温和分割大国、汉景帝暴力铲除大国的基础上进行的,当时的诸侯国其实已经没有多少力量来反抗了。反观朱允炆时期,情况大不相同。
汉朝的分封还是比较纯粹的裂土封王,各诸侯国享有政治、军事、经济等一系列权力,除了朝贡和随从出征外没有太多义务,几乎可以说是独立王国,汉朝中央对他们的管辖是很弱的,不然也不需要用三代人的时间来解决。
而明代的分封从一开始就有极大的限制,明太祖朱元璋广泛参考了前朝分封的教训,将诸子分封于边塞重镇及内地各重要城市,配备三护卫,王府还有节制王府所在地方驻军之权。但在政治上,王府所在地仍有朝廷派遣的官员治理,诸王出兵作战的粮饷调配由朝廷统筹,而非诸王自己解决。
在朱元璋晚年,更加担心诸王夺位的问题,在遗诏中下令“诸王临国中,无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惟护卫官军听王。诸不在令中者,惟此令从事。”
也就是说,此时的诸王只有一万多人的护卫,而朱允炆手中有朱元璋留下的数十万京师驻军,除非所有诸侯王联手向京师进攻,否则在账面上他还真不输。就算所有诸侯王一起反叛,各藩位置不一,朝廷完全可以先灭弱藩再灭强藩,逐个击破,也还有的打。
尽管具备如此优势,明廷也不全是主张暴力削藩的,也有人建议仿照推恩令,搞温和削藩。
《明史·高巍传》载:今盍师其意,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藩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
明初诸侯王的倚仗就是手里的护卫军,他们就相当于这只部队的将军,高巍的建议就是搞将兵分离,北边的藩王子弟分到南边,南边的藩王子弟分到北边,避免大军太忠诚于藩王,被他们用来造反。
朱允炆看了奏章,点头称是,转身就开始暴力削藩:废周王为庶人、监视燕王、扣押齐王、逮捕代王、废岷王为庶人、把湘王吓得自焚而死。
朱允炆的削藩顺序是先弱后强,强藩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于是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本来朱棣处于绝对的劣势,刚开打没多久就被明军推到老巢北平城,他能够夺取皇位,提起底还是侄子衬托地好。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朝太子朱标因病去世,这一突发事件彻底打乱了朱元璋的权力布局。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继承人选择上必须慎之又慎——既要避免权力真空引发...
朱元璋多少岁 朱允炆下落 2025-09-29 黄子澄与黄香:跨越千年的宗族迷雾黄子澄(1350年—1402年)作为明朝初年建文帝朱允炆的重要谋臣,因削藩政策引发靖难之役而名垂青史;黄香(约公元64年—122年)则是东汉时期以孝行闻名天下的...
朱允炆下落 黄子澄 2025-09-18 黄子澄的四个女儿:靖难之役下的血色人生靖难之役是明朝初年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皇权争夺战,这场战争不仅颠覆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更将无数忠臣良将及其家族拖入深渊。黄子澄作为建文帝削藩政策的核心推动者,其...
朱允炆下落 黄子澄 2025-09-05 耿炳文死守不战:能否成为拖垮朱棣的战略?靖难之役初期,建文帝朱允炆任命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率三十万大军北上讨伐燕王朱棣。这位以防守著称的老将,在真定之战中采取“据城坚守、伺机出击”的策略,与朱棣的骑兵...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09-03 朱棣靖难成功: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历史必然靖难之役(1399—1402年)是明朝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权力更迭事件。燕王朱棣以北平一隅之地起兵,最终推翻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开创永乐盛世。这场看似以弱胜强的战...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08-21 徐辉祖为什么不帮朱棣:忠义、伦理与政治的抉择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的军队攻破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在群臣纷纷跪迎新君的场景中,唯有魏国公徐辉祖独守父亲徐达的祠堂,拒不承认朱棣的帝位。这位朱棣的小...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08-13 靖难烽火:朱棣与朱允炆的皇权生死局1399年的北平城头,寒风卷过燕王府的琉璃瓦,朱棣凝视着南方——那里,新登基的建文帝朱允炆正以雷霆之势推进削藩政策。这场叔侄间的权力博弈,最终演变为中国历史上著...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07-10 靖难之役:百万生灵涂炭的皇权更迭靖难之役(1399-1402年)是明初朱棣与朱允炆争夺皇位的战争。这场持续四年的内战,不仅改写了明朝的政治格局,更造成空前的人口损失。据历史学家估算,战争直接及...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06-23 徐妙云与朱允炆:历史迷雾中的伦理悖论与真相追寻在明朝开国初年的权力棋局中,一段关于徐妙云与朱允炆的荒唐传闻,如同幽灵般在民间野史与现代影视剧中游荡。这位被后世称为“仁孝皇后”的徐氏,与建文帝朱允炆之间,是否...
朱允炆下落 2025-06-12 建文帝削藩:朱允炆与叔叔们的血腥博弈在明朝初年的权力棋局中,建文帝朱允炆与藩王叔叔们的较量堪称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悲剧。这位年轻的天子为巩固皇权,对叔辈藩王展开铁腕削藩,最终引发靖难之役,导致多位叔...
朱允炆下落 2025-06-0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