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是由西晋宗室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政权,而南宋是北宋靖康之耻后宋室赵构在江南建立的政权,两个朝代先后相差800多年,都是由后世宗亲延续的朝代。同为南方政权,为何东晋北伐屡屡得手,而南宋北伐次次无功?
中国历史上,要说偏安一隅的王朝就不得不提到东晋和南宋。同样都是割据江南,沦落的仅剩半壁江山,但是东晋和南宋的命运却完全不一样。东晋灭亡的时候,反而是它领土面积最大的时候,收复了西晋的旧都洛阳,虽然被刘宋取代,但是却可以称得上“以强而亡”。
但是南宋则是屡次北伐都无功而返,甚至出现越北伐越弱的情况,这是为何呢?为什么东晋北伐屡屡得手,南宋却次次无功呢?
东晋:生于弱小,死于强大
东晋这个国家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奇葩的国家之一。要说奇葩,这个国家可有好多乱七八糟的特色,比如皇帝基本无权,权力都掌握在世家大族手里。整个东晋接近百年时间,王谢桓庾四大家族轮番登台把持朝局。
再比如东晋刚开始的时候,只有所谓的“淮扬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江苏一带,但是东晋自建立开始就在扩张,先是发展到了长江中游占据武昌,后来桓温灭了成汉收复四川,再后来多次北伐,到了刘裕时期已经收复了北方大部分地区,俨然恢复了西晋的荣光。要说东晋的北伐也是有声有色,令人惊叹。
第一次北伐是庾亮北伐,不过无功而返。主要是庾亮想维护自己家族在江南的地位。第二次北伐就完全不一样了,第二次北伐是桓温发起的北伐。桓温一生一共有三次北伐,第一次出兵前秦,几乎收复长安;第二次出兵洛阳,收复洛阳;第三次出兵进攻前燕,让前燕几乎被灭国,后来前秦王猛派兵救援桓温才退军。可以说三次北伐都是惊天动地。让北方诸国胆战心惊。
到了刘裕时期,东晋的北伐达到了最高峰,当时刘裕横扫了国内的桓玄和卢循等势力之后,踌躇满志挥师北伐,攻破潼关收复长安,消灭了后秦。挥军东进又消灭了南燕,收复了河南山东陕西等地,可以说是把东晋的版图扩大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最后刘裕篡位称帝,建立了刘宋也成了南朝第一帝,正如何去非所评价的那样:
宋武帝以英特之姿,攘袂而起,平灵宝于旧楚,定刘毅于荆豫,灭南燕于二齐,克谯纵于庸蜀,殄卢循于交广,西执姚泓而灭后秦,盖举无遗策而天下惮服矣。可以说东晋的战绩是非常惊人了,但是后世的南宋北伐又如何呢?
南宋:国恨家仇,举步维艰
南宋的建立与东晋有相似之处,北宋末年遭遇了“靖康之耻”,也就是当时的金国人进攻开封,掳走了北宋的徽钦二帝。可以说对北宋造成了极大地打击,无奈之下宋高宗赵构只能南下建立了南宋。南宋的建立可谓是国恨家仇,南宋的仁人志士无一日不希望回复故土,雪耻报仇。
说实话,南宋也做过很多准备,希望北伐,但是效果可以说是非常惨了。南宋第一次正式北伐就是岳飞北伐,当时岳飞一路势如破竹,在河南奋战非常有希望收复开封,也就是北宋的昔日首都,但是由于秦桧等投降派的陷害,最终功归一篑。
第二次北伐是宋孝宗时期的北伐,也称为隆兴北伐,当时金国刚刚经历了一次大规模动乱。金国之前的皇帝完颜亮发动南侵被宋军击败,国内的金世宗完颜雍趁机起兵夺取了皇位完颜亮死于内乱之中。这时候南宋的宋孝宗看到了机会,毕竟金国内乱,自己又是很想有一番作为的皇帝,自然想要恢复河山。经过一番准备之后,他启用了曾经的主战派张浚力排众议率军北伐。
但是结果却令人无语,本来隆兴北伐最初进展顺利,各路宋军都拿下了预定目标,然而宋军的老毛病犯了,因为将领之间争功不和,在宿州遭遇了惨痛溃败,之后金国长驱直入攻破江淮防线,宋孝宗被迫中止北伐和金国议和。
第三次北伐是著名的韩侂胄北伐,也就是辛弃疾所谓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那次北伐。要说这次北伐的结果是众所周知,韩侂胄兵败,史弥远上台,南宋变得更加屈辱。
这里就不得不提第四次北伐了,也就是南宋联元灭金之战,这次与其说是北伐,不如说是趁火打劫。当时金国被更加北方的蒙古人打的是穷途末路,只剩下半壁江山,在蒙古人的请求之下南宋决定借道给蒙古攻打金国。
同时南宋自己出兵灭金,虽然南宋和金国之间有血海深仇,但当时是唇亡齿寒,南宋灭金是否妥当其实值得商榷。在灭金之后,南宋本来想趁机收复洛阳开封等地,当时成为“端平入洛”,然而蒙古人早就知道南宋的意图,所以不宣而战,把想进入洛阳开封的宋军打的溃不成军,从此宋元战争正式开始。那么到底为何南宋北伐和东晋北伐结果如此不同呢?
南宋的北伐动力不足
要说东晋北伐的动力,往往是以发动北伐者要在朝中获取更大地位为核心。比如桓温北伐就是因为桓温要建立更大功业以支持自己来获取“九锡”,这和拿破仑不断发动对外战争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东晋的北伐发起者对战争更加重视。
反观南宋北伐,发动的人往往是皇帝,或者当权者,至于说目的就比较虚无缥缈,虽然恢复河山,还于旧都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是实际执行却大打折扣。毕竟对于他们来说,不成功就回家呆着,成功就赚了,所以没那些野心家那样迫切,出发点就差了一截。
南宋北伐对手太强
虽然说不能只强调对手强,得从自身找原因。但是南宋的对手金国确实比东晋在北方的对手强很多,毕竟东晋面对前秦虽然能取得胜利,但这主要依赖前秦轻敌自负,南宋最有希望成功的第二次北伐遇上的是金国的明君完颜亮,自然胜算大减。如果南宋的对手弱一些,也许北伐会取得更大战果。
南宋综合国力太弱
这里大家可能心里犯嘀咕,南宋可是有整个南方的,东晋长期没有四川,为何说南宋国力太弱呢?其实就得说一个问题——这里的国力,指的是综合国力。南宋王朝建立之初就是有缺陷的,因为南宋建立的初期就是军阀拱卫朝政所以正规军建设不足。
南宋的军事人才也十分缺乏,反观东晋则是武力立国,北府军人才辈出,所以南宋北伐的时候很多将领不仅毫无经验而且争权夺利,东晋则完全相反,虽然传统来说:“南宋无相,北宋无将”但是实际上,南宋中期是既缺“将”,也缺“相”。人才极度匮乏。
领袖差距太大
东晋发动北伐的大多是权臣和门阀家族,他们都是从刀光剑影里面一步步走上高位,可谓是身经百战能文能武,所以自然能进行北伐重任。南宋的帝王都是长于妇人之手的深宫出来的孩子,所以自然没什么能力可与那些老谋深算的权臣相比,自然北伐成绩不如也就不奇怪了。
其实比较过后我们就能知道,北伐确实是个技术活,既需天时地利人和,更需要统帅英明天下归心等等一系列条件,正因为如此,朱元璋才显得尤为厉害啊。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赵构在位三十六年之际,突然宣布禅位给养子赵昚,自己退居德寿宫成为太上皇。这一决定不仅打破了南宋皇位传承的常规,更将赵昚——...
赵构 2025-09-10 杨存中监斩岳飞:忠君与道义的千年困境绍兴十一年腊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临安大理寺狱中,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写下“天日昭昭”四字绝笔后,被宋高宗赵构以“莫须有”罪名赐死。而这场历史悲剧的...
赵构 岳飞 2025-08-22 苗刘之变:南宋初年权力动荡的深层动因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一场由苗傅、刘正彦发动的兵变在杭州爆发,史称“苗刘之变”。这场兵变不仅迫使宋高宗赵构禅位给年仅三岁的皇太子赵旉,更成为南宋政权初建时...
赵构 2025-08-19 宋孝宗赵昚:南宋中兴的二十七年执政密码1162年7月20日,临安城(今杭州)的德寿宫内,宋高宗赵构将玉玺交予养子赵昚,标志着南宋政权正式进入宋孝宗时代。这位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以27年执政期(11...
宋孝宗 赵构 2025-08-13 真实岳飞冤不冤:历史铁证下的千古奇冤公元1142年1月27日,南宋临安大理寺狱中,抗金名将岳飞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后,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处决。这场由宋高宗赵构默许、秦桧主...
秦桧为什么要害岳飞 赵构 2025-08-08 薛世雄:跨越时空的多面人生薛世雄,这一名字在不同历史时期与领域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呈现,从隋朝名将到当代金融从业者,再到地方政务工作者,他们各自书写着独特的人生篇章。隋朝名将薛世雄:沙场建功...
方政 2025-08-07 东魏西魏的政权更迭:北朝分裂与重构的历史脉络公元534年,北魏在六镇兵变的冲击下走向分裂,北方政治格局由此进入东魏与西魏对峙的新阶段。这场分裂不仅是军事集团权力争夺的结果,更深刻影响了北朝后期的政治走向,...
方政 2025-08-05 前秦与北魏:北方统一浪潮中的接力者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五胡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是北方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阶段。前秦与北魏作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政权,分别以“短暂统一北方”和“长期稳定统治”的双...
方政 2025-07-29 赵鼎与赵构:南宋初年权力交织下的君臣关系南宋初年,面对金兵南侵的危局,宋高宗赵构与宰相赵鼎的互动构成了政权存续的关键线索。这对君臣的关系既非单纯的信任与依附,亦非简单的权力制衡,而是在外患内忧的夹缝中...
赵构 2025-07-22 吴越国:五代十国的东南乐土与五十五年政权兴衰在五代十国的纷乱岁月中,吴越国如同一颗明珠镶嵌在东南沿海。这个以杭州为中心的地方政权,历经三代五王,存续五十五载,不仅在战火中守护了一方安宁,更以“纳土归宋”的...
方政 2025-06-2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