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料记载,宋恭帝赵显只有一个儿子就是赵完普,而赵完普最后也是出家为僧。不过,更被大家好奇的是赵显身上一直有一个传闻,称他是元顺帝的生父,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据说朱元璋再看元顺帝的画像时,就觉得他长得很像汉人,和赵显有几分神似。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确切的证据,所以只是作为传说流传。宋恭帝的一生也是比较的悲凉,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下宋恭帝,想了解的朋友可以来看看。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正月,南宋京城没有一点过年的气息,反而临安上空笼罩着不祥的阴云。
金戈铁马的元朝三路大军在临安城外会师,旌旗招展,金鼓大振。
临朝称制的太皇太后谢氏在外无救兵,求和无望的情况下,痛苦地选择了投降。
在定下投降后,丞相陈宜中秘密说动杨太妃,偷偷带着她所生的两个儿子逃出临安(赵显封庶兄赵昰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抚大使;封庶弟赵昺为广王,判泉州),杨宜中以保护“二王”为名也潜逃出京城,也有人认为此举是文天祥畅议,以留赵宋之根苗。
正月十七日,元军统帅伯颜派忒木台等八人率甲士三百入城,谢太后请求解下兵器,在内殿接见了他们,约定次日奉宝乞降。
正月十八日,赵显和太皇太后谢氏派遣临安知府贾余庆、保康军承宣使赵尹甫、和州防御使赵吉甫奉传国玉玺及降表诣临安城外皋亭山伯颜大帐。
南宋遗民汪元量诗曰:
乱点连声杀六更,荧荧庭燎待天明。
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签名谢道清。
由于南宋是谢太后称制,所以降书是由谢太后签名,这谢太后叫谢道清。
二月五日,宋主赵显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到祥曦殿,面北望阙,上表拜伏,乞为藩服。
谢太后派大臣吴坚、贾余庆、谢堂等人为祈请使,赴元京城请求忽必烈能在投降后保留宋朝的国号与宗社(思量那些拿着宋朝俸禄的男人,此时都成了缩头乌龟,把南宋亡国归罪于谢太后)。
三月十二日,这是一个悲凉的日子,乍暖还寒的春天,风是从南来还是北来,叩问江南,载不动多少愁?
宋主赵显和其母后全太后及其宫人,被押解北上,赴上都朝觐。太皇太后谢氏因病暂留临安(五月也被迫赴大都)。
与此同时,南宋的衮冕、圭璧、乐器、祭器、车辂辇乘、宗正谱牒、秘书省图书以及财宝,伯颜一一造册登记,集中收缴,运往京城。
谢太后还被迫颁布手诏,命令江南州郡归降。
三月十三日,赵显与全太后等沿运河北上,随从北上的有隆国夫人黄氏、福王赵与芮(据说当时有降元的宋将对伯颜进言:“福王赵与芮是宋理宗亲弟,宋度宗生父,福王家多子侄,大宋根本犹在”,于是,福王一家全部被迫北上)、沂王赵乃猷、驸马杨镇等数千人。
当赵显一行到达瓜州(今江苏扬州)时,宋将李庭芝、姜才率军准备夺回两宫(幼主赵显与全太后),由于元军早有防备,没有得手。
汪元量是宫庭乐师,也在北上之列,他赋诗述宋君臣被掳北上的凄惨景象:
谢了天恩出国门,驾前喝道上将军。
白旄黄钺分行立,一点猩红是幼君。
丞相催人急放舟,舟中儿女泪交流。
淮南渐远波声小,犹见扬州望火楼。
闰三月二十四日,赵显与全太后一行在伯颜的监护下到达大都。
入城之日,伯颜打起了书有“天下太平”的大旗,大都官员派出“绯绿妓乐,神鬼清乐,戴珠翠,衣销金,乘马旌队,鍂刀金鼓”予以迎接。
先期到达大都的宋祈请使吴坚、家铉翁等人出城门五里许迎谒。
家铉翁拜伏于地,痛哭流涕,看来男人们的膝盖都是软的,只有拜伏,只有流涕呀。
四月二十八日,赵显与全太后抵达上都,等候忽必烈接见。
五月初一,赵显与全太后等人按照元枢密使的安排,随同伯颜等朝廷大臣出城祭祀太庙,向祖宗、天地祖祇报告平定南宋,混一南北的喜讯(恰的是,这一天益王赵昰在福州被立为皇帝)。
清晨,全太后、赵显、福王赵与芮、隆国夫人等在前,吴坚、谢堂、家铉翁等人在后,出上都西门五里许,面对象征黄家家族太庙的紫锦罘思(城角之屏)向北两拜,全太后以及其他女性则长脆。福王等人又依照南宋祭太庙的仪式跪拜行礼。
五月初二,赵显、全太后等人前往朝见元世祖忽必烈。吴坚、谢堂等臣僚事先铺设金银玉帛百余桌于上都大殿前,作为全太后、赵显的觐见之礼。
忽必烈御大安阁,与皇后察必并坐在宝座上,诸王列坐于两侧,接见了全太后一行。
朝觐之前,忽必烈降旨:不要改变服色,只依宋朝甚好。
全太后与赵显等人遵旨而行,各着宋朝的朝服冠冕,福王与宰执大臣腰金服紫,属官依品阶服绯绿,各依次序站立,分班向忽必烈皇帝与察必皇后行朝拜大礼。
忽必烈如此安排,自然让赵显君臣内心好受一点,也体现了忽必烈君临华夏与南宋覆亡的全部涵义。
忽必烈封授赵显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瀛国公;福王赵与芮平原郡公(后来抵达的太皇太后谢氏也被封为寿春郡夫人),随后又封赏平宋功臣。
朝觐结束后,忽必烈大设御宴,招待全太后、赵显、福王等人。
汪元量有诗曰:
皇帝初开第一筵,天颜问劳思绵绵。
大元皇后同茶饭,宴罢归来月满天。
可以说,宋幼主赵显一行刚到达上都,忽必烈对他们十分厚待,忽必烈经常有赏赐,皇太子也款待,察必皇后十分同情与怜悯他们的遭遇,经常探视,寻问衣食住行。
清人赵翼在其《廿二史劄记》中说:元世祖忽必烈待亡宋太后幼帝甚为优待。比起金朝强徙宋徽宗、宋钦宗及宗室三千余人于上京,仅赐田十五顷,令耕种自食,后又杀赵宋男子一百三十余口好上很多。
后来发生王著杀死权臣左丞相阿合马的事件,随后中山府发生了有人欲入大都劫持赵显的暴乱,让忽必烈对北上宋宗室采取严格的防范,赵显被迁离大都,迁到上都,后削发为僧,到了吐蕃,吐蕃人尊称其为“蛮子合尊”,最后被元英宗硕德八剌处死(谢太后在大都度过七年去世;全太后削发为尼,至元末死于正智寺),时年52岁。
赵显曾有诗曰: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读史沉思,所有的曾经都化为岁月的一缕尘烟。
朝代的更替,兴起与消亡有着深刻的内涵,今人不知古时月,空怀悲凉怨时空。
1240年5月2日,临安城荣王府中,一名小妾因被迫服下堕胎药而痛苦挣扎。这个本该被抹去的生命,却以先天不足的姿态降生——手足绵软无力,七岁方能言语,智力发育迟缓...
宋度宗 2025-09-22 纪纲一废何事不生:千年古训中的治国警世箴言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当宋神宗力推王安石变法时,朝堂上激荡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四次提及"纪纲&quot...
宋神宗怎么死的 苏轼 2025-09-22 岳飞与李清照:时代交叠中的“平行线”南宋初年的历史舞台上,岳飞以“精忠报国”的赤诚成为抗金中流砥柱,李清照则以“生当作人杰”的豪情成为婉约词坛的巅峰。尽管二人同处宋室南渡的动荡时代,但历史档案与现...
李清照的词 岳飞 2025-09-19 乌台诗案:苏轼诗文中的政治风暴与文字之祸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一场因诗文引发的政治风暴席卷朝野,史称“乌台诗案”。这场案件以苏轼被捕入狱为核心,牵连数十人,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之一。其导火...
苏轼 2025-09-18 宋清未入天罡之谜:血缘、能力与梁山秩序的博弈在梁山108将的星宿体系中,天罡三十六星与地煞七十二星的划分,既是对英雄排位的象征性安排,也暗含着权力平衡与利益分配的深层逻辑。作为梁山首领宋江的亲弟弟,宋清虽...
宋江 2025-09-18 丁得孙与李逵:梁山武力与价值的双重镜像在《水浒传》的江湖叙事中,丁得孙与李逵的武力对比常被读者津津乐道。一位是东昌府副将、飞叉绝技的“中箭虎”,一位是梁山步军头领、板斧开道的“黑旋风”,二者虽同属地...
李逵 2025-09-18 梁红玉真实下场:血战疆场,忠魂永驻南宋抗金烽火中,梁红玉以营妓之身逆袭为巾帼战神,其人生轨迹堪称传奇。然而,这位让金军闻风丧胆的女将,最终以惨烈方式血洒疆场,其真实结局远比后世附会的“归隐山林”...
梁红玉 2025-09-18 乱世双雄:钱镠与赵匡胤的生存智慧与历史抉择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火纷飞,两位出身迥异的豪杰——钱镠与赵匡胤,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在乱世中崛起。钱镠从贩私盐的底层青年成长为“保境安民”的吴越王,赵匡胤则从后周...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2025-09-17 赵佶:艺术巨匠与政治困局的双重镜像宋徽宗赵佶(1082-1135)的一生,是艺术天赋与政治失能交织的悲剧。这位以“瘦金体”和《千里江山图》闻名的帝王,在治国理政上却将北宋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历史...
宋徽宗 2025-09-16 向太后“向萌萌”昵称考:一场跨越千年的网络文化戏说北宋神宗钦圣宪肃皇后向氏,这位以端庄贤淑、政治智慧著称的传奇女性,却在当代网络语境中拥有了一个与其历史形象极具反差的昵称——“向萌萌”。这一昵称的诞生,既折射出...
宋神宗怎么死的 2025-09-1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