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早期的时候,周天子手中的兵马是非常多的,而且实力还非常的强大,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愿意跟着一起赴汤蹈火了。在周武王伐纣的时候,大家之所以都愿意跟着一起,不是说商纣王一定昏庸,主要是在于武王手握着重兵,实力强大,跟着一起混有肉吃。但是我们要记得,人家马仔们跟着你打天下,将来是不是要分一块肉吃?那个时候可不搞什么郡县制,只有分封制,大家的脑筋还没有转过弯来。因此大家觉得,给周武王打工,其实就是给自己打工。这么一来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首先,一些地方小诸侯,跟着你周武王伐纣,最后功成名就了,你是不是要给他们一块封地?让他们做自己地盘上的土霸王?
其次,一些跟着周武王出生入死的功臣们,在建功立业以后,周武王是不是也不能小气,该给他们封地的,也是要给的?比如说姜子牙。
最后,一些周文王、周武王的子孙后代、宗室宗亲,他们冒着被灭族的风险跟着周武王混,将来是不是也要一块封地给他们享受享受?
据统计,周朝刚建立的时候,分封了71个大小诸侯国。这其中有53个都是姓姬的,也就是周武王他们家的宗亲。其中周文王的儿子分了16个,周武王的儿子分了4个,周公旦的儿子分了6个。
兼制天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 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荀子》
因此,周武王在打下商朝建立周朝以后,其实也挺无奈的。这块大蛋糕,压根不可能自己一个人给吃了,必须要分成若干份,让大家一起来品尝。
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礼记,王制》
由此可见,周天子在西周时期的地位和实力,都是相当高的。一般的公侯,只有他们的十分之一,更别说伯子男等爵位了。所以说当时的周天子,的确是手握兵权,指点江山的。
一代传一代,时间长了以后,莫说功臣和小诸侯们跟周王室不亲密了,就连姬姓诸侯国,跟周王室之间的血缘关系也远了,周天子的地位自然会受到影响,但实力依旧尚存,所以诸侯国们也不敢怠慢。
到了西周中期,问题就出现了,因为地方势力和少数民族的势力逐渐发展了起来,逐渐跟周天子之间,产生了摩擦,小规模的战争,基本上没停过。
尤其是是以蛮族为代表的楚,没事儿就跟周天子闹一闹。周昭王实在是受不了被这种小地方的人欺负,因此曾经三次伐楚。
不过很可惜的是,周昭王伐楚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不仅周王室的军队被打残了,他自己也在汉水殒命。从此以后,周王室的军事实力就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地位自然也在不断接受挑战。
周穆王时期,西北地区的犬戎部落们,也蠢蠢欲动了起来,逐渐前来挑战周天子的权威。周穆王大怒,立刻带兵前去征讨。他没有吸取父亲周昭王战败的教训,因此犬戎也给他上了一课。
正当周穆王和犬戎大战的时候,东边的淮水、泗水一带,也开始出现了各种叛乱。尽管这些战争都取得了胜利,但是周王室的实力也在战争中受到了严重打击。
所以说到了周懿王时期,一直被西戎欺负,甚至只能靠迁都犬丘来避难。到了周宣王时期,这哥们又去讨伐姜戎,结果被人家打得南国之师全军覆没,周王室差点在这个时候就崩盘了。
在这种大背景之下,这才有了周幽王被自己的老丈人申侯欺负的现象。所以说不是周王室手里没有军权,而是在历次征讨各地方势力的时候,把自己的军队给折损得差不多了。
别以为周天子把土地分封出去了,这些诸侯国们,就可以完全不听从周天子的话。如果是这样的话,傻子才搞分封制。那么周天子靠什么来管理这些诸侯国呢?
2.1、历代诸侯国的君主,必须要得到周天子的册封。
这是周武王搞分封制时特地留的一手,没有西周周天子的任命,就算你武力夺权,也会遭受天下人的讨伐。也就是说,这些诸侯国的国君,名义上是国君,实际上还是周天子的大臣。
2.2、诸侯国的建制规模,都要受到周天子的限制。
这就是从实际入手了,诸侯国具备一套和周朝几乎类似的组织机构,但是规模必须要受到周天子的限制。按照《礼记王制》中的记载:
大国之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
这就是说诸侯国的高级官吏,也是周天子给派去的。即使不是派去的,至少也必须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才行。
此外,诸侯国的军队规模,也必须要受到限制,而且是有明文规定的:
凡制军,万有两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由此可见,周天子手里的军权,按照规定,始终是必须要超过诸侯国若干的。要不是后来周天子自己瞎折腾,诸侯国们可不敢小看了周天子。
2.3、周天子可以管辖诸侯国内政。
你以为分封了你,你就可以完全独立自主了吗?当然不是,大家都要按照周礼来办事,如果你这个诸侯王违反规定的话,那么对不起,我会带着一票马仔来收拾你。
哀公时,纪侯谱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史记》
纪侯在周天子那儿说了齐哀公几句坏话,周天子二话不说,就把齐哀公给烹了,改立他的弟弟做齐国国君。由此可见周天子的实力地位都是不可小觑的。
2.4、诸侯王们要定期前来朝拜周天子。
朝拜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仅要来汇报自己的工作,还要缴纳贡税。而且有非常严格的规矩,超越礼仪的朝拜,也会受到责罚。
按道理说,有这么多限制,再加上军事实力强大,周天子应该是那种说一不二的人。可是周幽王被老丈人搞死以后,周平王上台,周天子的地位就一落千丈了。
西周的周天子,想要用武力征服那些不听话的部族,结果由于常年征战,导致自己的军事实力下降。西周向东周过渡时期,周天子的权威性再次遭受打击,不光军事实力不济,而且连王城都丢了,因此颜面扫尽。
所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地盘越来越小,军事实力越来越弱。而当初那些被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们,靠着自己辛勤的努力和发展,逐渐做大做强,灭了周王室也只是举手之劳罢了。
褒姒,这位西周末年的传奇女子,以“不笑”之名载入史册,又因“烽火戏诸侯”的典故成为“红颜祸水”的象征。然而,史书对她的记载仅止于“不好笑”,却未明确解释其不笑的...
褒姒 2025-09-24 周公:西周王朝的奠基者与儒家思想的先驱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周公旦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和思想贡献,成为西周王朝不可或缺的奠基者,更被后世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这位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
周公 姬昌 2025-09-23 相地而衰征与初税亩:春秋税制变革的双轨演进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传统井田制下的劳役地租体系逐渐瓦解。为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齐国管仲推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则实施“初税亩”。这两项改革虽同为对传...
管仲 2025-09-22 太姒:周文王正妃,夏禹后裔的贤德之光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太姒的名字或许不如一些帝王将相那般如雷贯耳,但她作为周文王姬昌的正妃、周武王姬发的生母,其贤淑端庄、仁爱明理的形象,却深深镌刻在华夏文明...
姬发 姬昌 2025-09-22 周公与召公:同根同源的辅政双子星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周公与召公犹如双子星座般闪耀,他们不仅是西周初年最重要的政治家,更是共同奠定"成康之治"基业的辅政核心。...
周公 2025-09-18 窦融:东汉风云中的战略家与家族复兴者窦融(前16年—62年),字周公,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人,是西汉末年至东汉时期的重要军阀、名臣,位列“云台三十二将”之一。他以卓越的政治智慧与军事才能...
周公 2025-09-17 姬昌与姬匄:跨越六百年的周室血脉与历史分野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周文王姬昌与东周敬王姬匄虽相隔六百余年,却因同属姬姓周王室而血脉相连。一位是奠定周朝八百年基业的圣君,一位是见证春秋战国分野的末代天子,...
姬昌 2025-09-16 秦国36位国君:从附庸小邦到大一统帝国的崛起之路秦国自公元前770年秦襄公被周平王封为诸侯起,至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灭亡,共历经36位国君、563年。这段历史见证了秦国从西北边陲的附庸小邦,逐步崛起为统一六...
秦襄公 2025-09-15 姬昌:以德立国的文明奠基者作为商周之际的转折性人物,姬昌(前1152—前1056年)以“周文王”的尊号被后世铭记。这位统治岐周五十年的诸侯,不仅以仁德政风重塑了华夏文明的精神内核,更通过...
姬昌 2025-09-12 管子: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与治国理政的百科全书在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星空中,《管子》以其独特的学术地位和思想深度,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不可忽视的璀璨明珠。这部托名管仲的巨著,既非一人一时之作,亦非单一学派之言,而...
管仲 2025-09-12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