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一旦当了皇帝,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最顶级的美女都属于你,所以皇帝往往都会有后宫佳丽三千,可是萧衍作为一个在位48年的皇帝,是怎么做到40年不近女色的?
萧衍出身高门兰陵萧氏,相传是萧何的25代孙。16岁那年,萧衍族叔萧道成篡夺了刘宋江山,登基称帝,萧家一跃成为顶级豪门,皇室贵胄。
上天给了萧衍一个优渥的出身,也给了他聪颖的天资。萧衍曾号称“少时学周孔,弱冠穷六经”,这话可一点也没夸大。
20岁时,萧衍初入仕途做了一个小官,不到一个月,就靠着过人的才学被竟陵王萧子良看重,入了他府上做门客。在竟陵王府中,萧衍与范云,沈约等其余几位才子合称“竟陵八友”。后世传颂的《东飞伯劳歌》,就是萧衍此时期的作品。
聪颖的萧衍不仅通晓诗文,在儒学理论,道家周易方面也颇有建树。萧衍曾写出了《制旨孝经义》《周易讲疏》等二百余部儒道经典。
登基后的萧衍沉迷研究佛法,一不小心又写出了《涅槃经》《大品经》《三慧经》等多部佛家经典。后来的他还曾尝试将儒释道三家学说融为一体,率先提出了“三教同源说”,萧衍若是放到如今一定算得上是位精通宗教学,哲学,文学的博士大家。
作为文学天才的萧衍,带兵打仗也是一把好手。
500年,身在雍州的萧衍聚集一万甲士,起兵讨伐昏君萧宝卷,不到一年就攻破建康,扫清了萧宝卷的所有势力。占领建康后的第二年,萧衍就逼迫傀儡皇帝萧宝融禅位,建立南梁王朝。
文能提笔著经义,武能跃马扫江山,谁能想到如此有为的萧衍,后来会活成一个千古笑柄。
萧衍在登基两年后,颁布了一道《舍事道法诏》,宣布正式皈依佛门。萧衍投靠佛家,也是有多方面的考量。
自西晋灭亡起,中原经历了两百多年的乱世,儒学思想衰落,旧时礼仪崩坏,刘宋和南齐虽有过复兴儒学的努力,但最后收效甚微。道家自黄巾起义以来,一直就不太安分,在民间根基颇深,难以轻易控制。
佛家属于外来学说,在中原根基较浅,其中轮回,忍耐的思想也有利于统治,萧衍便打算借用佛家,重塑民间信仰,开启新一轮的思想革命。
为了向世人做表率,皈依佛门的萧衍开启了苦修之路。平日里萧衍的生活非常朴素,没有琼珍玉宴,只有吃斋念佛,青灯黄卷。自皈依起,萧衍一直遵循,忌肉忌酒,过午不食,不近女色的传统,一连40年都不入后宫,当真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后世和尚吃素忌酒的苦修传统,就是来自于萧衍。和北齐那帮残暴淫乱的禽兽皇帝相比,萧衍真的算得上是一个圣人。
可是治理国家不是靠苦修就能完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萧衍扶持利用佛家的恶果也显现出来。
南梁境内,一座座寺庙拔地而起,一尊尊金身佛像矗立人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描绘的就是当时的现实。
寺庙和金佛没有保佑万民安居乐业,衣食富足,反而养活了一大群满脑肥肠的和尚,占据了大量土地的寺庙不光不用纳税,还要花费民间钱财,贫苦的底层百姓不光要忍受统治者的压榨,还要被寺庙盘剥掠夺。
而位居高位的萧衍却依然沉醉于自我感动的苦修中,晚年的他曾四次出家,舍身入寺。所谓的“舍身”,就是萧衍自愿入寺庙为奴,充作杂役为和尚们服务。每次萧衍舍身,朝臣都要花费大量钱财把他赎回宫里。
一国之君,做出如此荒唐之举,不仅不以为耻,反而乐此不疲,最后的结局已然注定。
无论是昏庸的皇帝还是英明的皇帝,遇到臣下造反,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赶尽杀绝。可萧衍是个不喜欢遵循传统的皇帝。
萧衍养子萧赞在生母的挑唆下,心有反意,萧衍得知不仅不予防范,还对其委以重任。萧赞叛逃北魏后,萧衍没有诛杀其家人,依然给予荣华富贵。
萧衍六弟萧宏骄纵异常,试图谋划刺杀萧衍,阴谋败露后,萧衍只是批评了事,不做其他惩处。
萧宏儿子萧正德因争夺太子不成,一气之下叛逃北魏,到了北魏后他混得还不如在南梁,一气之下又逃了回来。萧衍对此无比大度,一笑了之,依然给予高位。
一国之君,不可暴虐,但也该赏罚分明,对待乱臣贼子不仅不诛杀,反而宽恕纵容,萧衍这份“仁慈”也是帝王之少有,而他的败亡也正是源于这份不合事宜的仁慈。
东魏将领侯景因受到猜忌,起兵叛乱,起初侯景想投奔西魏,可西魏并不打算接纳他,走投无路的侯景便以十三州之地为礼,投奔了萧衍。
对于投降来的侯景,萧衍不选择重用,也不选择过河拆桥,果断除掉,反而与东魏眉来眼去,商讨交换宗室俘虏的事宜。侯景害怕成为两国外交的牺牲品,一怒之下再次起兵叛乱。
此时歌舞升平的南梁多年未识干戈,军备废弛,士兵懦弱,加上朝臣又各怀一心不肯出力,侯景不费吹灰之力就攻破了建康,多年的太平天子萧衍成了阶下囚,落得个活活饿死的结局。
萧衍即位前期,雄才大略,学识过人,社会文化发展繁荣,国力逐步向前,南梁百姓几十年未识干戈,称得上是个有为之君。
萧衍执政后期,醉心崇佛佞佛,荒废国家,陷入到自我感动的苦修之中,最后因为过分仁慈,轻信狼子野心的侯景,落得个凄凉结局,真是无比可悲又令人讽刺。
在梁山108将的星宿体系中,天罡三十六星与地煞七十二星的划分,既是对英雄排位的象征性安排,也暗含着权力平衡与利益分配的深层逻辑。作为梁山首领宋江的亲弟弟,宋清虽...
宋江 2025-09-18 杜畿:乱世中堪比萧何的曹魏能臣在汉末三国群雄逐鹿的动荡岁月里,曹操麾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而在这璀璨星河中,有一位被曹操赞誉为“堪比萧何”的能臣——杜畿。他以卓越的政治智慧、非凡的治理才能和...
曹操怎么死的 萧何 2025-09-11 孤光自照:赵师秀七绝中的清瘦诗心与江湖禅意南宋江湖诗派中,赵师秀以“永嘉四灵”之冠的身份,用七言绝句的短小篇幅,在宋诗的宏大叙事中凿出一方清幽天地。他的七绝作品,既无江西诗派的典故堆砌,亦无西昆体的雕琢...
宋江 2025-09-10 刘秉忠与忽必烈“决裂”疑云:历史迷雾中的权力博弈与文化抉择元朝初年,刘秉忠作为忽必烈的核心谋士,主导了元大都规划、国号“大元”的制定及典章制度设计,其地位堪比汉代萧何。然而,关于他与忽必烈“决裂”的传闻,始终是元史研究...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萧何 2025-08-26 方腊之战:梁山好汉的悲壮谢幕在《水浒传》的宏大叙事中,方腊起义与梁山好汉的交锋堪称全书最惨烈的篇章之一。这场战役不仅改写了宋江集团的命运轨迹,更以惊人的伤亡数字震撼读者——方腊军共造成梁山...
宋江 2025-08-25 宋江起义:北宋末年农民反抗的烽火与历史回响北宋宣和年间,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北大地笼罩在深重的社会危机中。土地兼并加剧、赋税徭役繁重、自然灾害频发,迫使大量流民涌入梁山泊水网地带。公元1119年,以宋江为...
宋江 2025-08-22 叶绍翁最著名的五首诗:江南风物中的文人雅趣与人生哲思南宋江湖诗派代表诗人叶绍翁,以清新自然的笔触勾勒江南风物,在七言绝句中注入理趣与哲思。其诗作既有对日常生活的细腻观察,又暗含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以下五首诗作,...
宋江 2025-08-07 刘穆之:未入武庙的南朝“萧何”,何以成为历史坐标中的关键支点?在中国古代军事荣誉体系中,武庙自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确立以来,始终是历代名将的最高精神殿堂。从最初的姜太公居中、张良配享,到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形...
唐肃 萧何 2025-08-07 萧何曹参典故:功臣相业的传承与治国智慧的交融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萧何与曹参的典故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既折射出西汉开国功臣的治国智慧,又展现了功臣之间超越个人恩怨的胸襟气度。从楚汉战争的烽火硝烟到“文景之治...
萧何 2025-07-31 萧何与张良:汉初双璧的功业与历史定位在汉初三杰的群像中,萧何与张良犹如双子星般闪耀,却以截然不同的方式照亮了历史的天空。若以“治国之才”与“谋国之智”为坐标轴,萧何的行政能力与张良的战略智慧恰似经...
萧何 张良 2025-07-17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