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一旦当了皇帝,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最顶级的美女都属于你,所以皇帝往往都会有后宫佳丽三千,可是萧衍作为一个在位48年的皇帝,是怎么做到40年不近女色的?
萧衍出身高门兰陵萧氏,相传是萧何的25代孙。16岁那年,萧衍族叔萧道成篡夺了刘宋江山,登基称帝,萧家一跃成为顶级豪门,皇室贵胄。
上天给了萧衍一个优渥的出身,也给了他聪颖的天资。萧衍曾号称“少时学周孔,弱冠穷六经”,这话可一点也没夸大。
20岁时,萧衍初入仕途做了一个小官,不到一个月,就靠着过人的才学被竟陵王萧子良看重,入了他府上做门客。在竟陵王府中,萧衍与范云,沈约等其余几位才子合称“竟陵八友”。后世传颂的《东飞伯劳歌》,就是萧衍此时期的作品。
聪颖的萧衍不仅通晓诗文,在儒学理论,道家周易方面也颇有建树。萧衍曾写出了《制旨孝经义》《周易讲疏》等二百余部儒道经典。
登基后的萧衍沉迷研究佛法,一不小心又写出了《涅槃经》《大品经》《三慧经》等多部佛家经典。后来的他还曾尝试将儒释道三家学说融为一体,率先提出了“三教同源说”,萧衍若是放到如今一定算得上是位精通宗教学,哲学,文学的博士大家。

作为文学天才的萧衍,带兵打仗也是一把好手。
500年,身在雍州的萧衍聚集一万甲士,起兵讨伐昏君萧宝卷,不到一年就攻破建康,扫清了萧宝卷的所有势力。占领建康后的第二年,萧衍就逼迫傀儡皇帝萧宝融禅位,建立南梁王朝。
文能提笔著经义,武能跃马扫江山,谁能想到如此有为的萧衍,后来会活成一个千古笑柄。
萧衍在登基两年后,颁布了一道《舍事道法诏》,宣布正式皈依佛门。萧衍投靠佛家,也是有多方面的考量。
自西晋灭亡起,中原经历了两百多年的乱世,儒学思想衰落,旧时礼仪崩坏,刘宋和南齐虽有过复兴儒学的努力,但最后收效甚微。道家自黄巾起义以来,一直就不太安分,在民间根基颇深,难以轻易控制。
佛家属于外来学说,在中原根基较浅,其中轮回,忍耐的思想也有利于统治,萧衍便打算借用佛家,重塑民间信仰,开启新一轮的思想革命。
为了向世人做表率,皈依佛门的萧衍开启了苦修之路。平日里萧衍的生活非常朴素,没有琼珍玉宴,只有吃斋念佛,青灯黄卷。自皈依起,萧衍一直遵循,忌肉忌酒,过午不食,不近女色的传统,一连40年都不入后宫,当真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后世和尚吃素忌酒的苦修传统,就是来自于萧衍。和北齐那帮残暴淫乱的禽兽皇帝相比,萧衍真的算得上是一个圣人。
可是治理国家不是靠苦修就能完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萧衍扶持利用佛家的恶果也显现出来。
南梁境内,一座座寺庙拔地而起,一尊尊金身佛像矗立人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描绘的就是当时的现实。
寺庙和金佛没有保佑万民安居乐业,衣食富足,反而养活了一大群满脑肥肠的和尚,占据了大量土地的寺庙不光不用纳税,还要花费民间钱财,贫苦的底层百姓不光要忍受统治者的压榨,还要被寺庙盘剥掠夺。
而位居高位的萧衍却依然沉醉于自我感动的苦修中,晚年的他曾四次出家,舍身入寺。所谓的“舍身”,就是萧衍自愿入寺庙为奴,充作杂役为和尚们服务。每次萧衍舍身,朝臣都要花费大量钱财把他赎回宫里。
一国之君,做出如此荒唐之举,不仅不以为耻,反而乐此不疲,最后的结局已然注定。
无论是昏庸的皇帝还是英明的皇帝,遇到臣下造反,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赶尽杀绝。可萧衍是个不喜欢遵循传统的皇帝。
萧衍养子萧赞在生母的挑唆下,心有反意,萧衍得知不仅不予防范,还对其委以重任。萧赞叛逃北魏后,萧衍没有诛杀其家人,依然给予荣华富贵。
萧衍六弟萧宏骄纵异常,试图谋划刺杀萧衍,阴谋败露后,萧衍只是批评了事,不做其他惩处。

萧宏儿子萧正德因争夺太子不成,一气之下叛逃北魏,到了北魏后他混得还不如在南梁,一气之下又逃了回来。萧衍对此无比大度,一笑了之,依然给予高位。
一国之君,不可暴虐,但也该赏罚分明,对待乱臣贼子不仅不诛杀,反而宽恕纵容,萧衍这份“仁慈”也是帝王之少有,而他的败亡也正是源于这份不合事宜的仁慈。
东魏将领侯景因受到猜忌,起兵叛乱,起初侯景想投奔西魏,可西魏并不打算接纳他,走投无路的侯景便以十三州之地为礼,投奔了萧衍。
对于投降来的侯景,萧衍不选择重用,也不选择过河拆桥,果断除掉,反而与东魏眉来眼去,商讨交换宗室俘虏的事宜。侯景害怕成为两国外交的牺牲品,一怒之下再次起兵叛乱。
此时歌舞升平的南梁多年未识干戈,军备废弛,士兵懦弱,加上朝臣又各怀一心不肯出力,侯景不费吹灰之力就攻破了建康,多年的太平天子萧衍成了阶下囚,落得个活活饿死的结局。
萧衍即位前期,雄才大略,学识过人,社会文化发展繁荣,国力逐步向前,南梁百姓几十年未识干戈,称得上是个有为之君。
萧衍执政后期,醉心崇佛佞佛,荒废国家,陷入到自我感动的苦修之中,最后因为过分仁慈,轻信狼子野心的侯景,落得个凄凉结局,真是无比可悲又令人讽刺。
在汉初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萧何作为开国丞相,以卓越的才能和忠诚辅佐刘邦夺取天下。然而,在刘邦晚年,这位功高盖世的贤相却做出了一件令人费解的事——自污名节。这一...
刘邦 萧何 2025-11-18 萧何:三杰之首的治国脊梁与制度奠基者在汉初“三杰”中,萧何以“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的治国才能,与张良的运筹帷幄、韩信的攻城略地并称。他虽未亲临战场,却以制度构建、资源调度与人才举荐,...
韩信 萧何 2025-11-11 萧规曹随:一场跨越千年的治国智慧对话公元前193年,汉初第一任相国萧何病逝前,向汉惠帝力荐曹参接任相位。这一决定既出乎朝野意料,又暗含深意——两位曾因功勋排序心存芥蒂的功臣,最终以“萧规曹随”的典...
萧何 2025-11-04 姜夔:布衣雅士的江湖人生与艺术传奇南宋江湖中,一位布衣文人以诗、书、乐三绝惊艳世人。他未入仕途,却以“清空骚雅”的词风重塑婉约派审美;他漂泊半生,却在琴弦与笔墨间构建起超越时代的艺术宇宙。姜夔(...
宋江 2025-10-27 萧何的两面:从“月下追贤”到“助吕诛将”的权力困局公元前206年,汉中军营外,萧何策马狂奔,衣襟沾满尘土。他追回的不仅是韩信,更是一个帝国的未来。但二十年后,这位“汉初三杰”之首却亲手设计,将韩信诱入长乐宫钟室...
韩信 萧何 2025-10-23 权谋漩涡中的生死棋局:萧何与韩信的命运共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戏剧张力的典故之一,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的生死系于丞相萧何一人。然而,若将韩信之死简单归咎于萧何的“背叛”,则忽略了这场悲...
韩信 萧何 2025-10-23 毒酒入喉时:李逵临终二十二字遗言,撕开宋江的“忠义”假面在《水浒传》的结局里,梁山好汉的命运如飘零的残叶,而李逵之死堪称最悲怆的注脚。当宋江将毒酒递至他手中时,这位一生以“哥哥”为天的莽汉,用二十二字遗言道尽愚忠的荒...
李逵 宋江 2025-10-20 萧规曹随:汉初宰相曹参的“无为”智慧在汉初的历史长河中,“萧规曹随”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典故,它既揭示了曹参作为宰相的执政理念,也折射出汉初政治的深层逻辑。所谓“萧规曹随”,是指萧何作为开国宰相制定...
萧何 2025-10-20 韩信之死:吕后主谋背后的权力博弈真相在中国军事史上,韩信之死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谜题。史书将矛头指向吕后,称其与萧何合谋诱杀韩信于长乐宫钟室,但若深入剖析历史细节,会发现这场谋杀远非吕后个人意志所...
韩信 萧何 2025-10-10 刘穆之:寒门才俊如何成为刘裕的“萧何”在东晋末年的政治漩涡中,刘穆之从寒门子弟崛起为刘裕集团的核心谋士,其经历堪称一部“逆袭教科书”。他的出身虽无显赫门第支撑,却凭借卓越的才干与政治智慧,成为刘裕统...
刘裕 萧何 2025-09-29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