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刘邦为何将“第一功臣”的名号授予给萧何吗?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01引言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经历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后,终于成为天下霸主,在定陶(今山东菏泽)称帝。定国号为“汉”,建立了西汉王朝。当大局已定,刘邦开始封功论赏,经过一番深思熟虑, 他将“第一功臣”的名号授予了后勤总管萧何。
这可在朝中当即引起了诸将大臣的喧然大哗,大家纷纷议论,萧何并无赫赫战功,凭什么让他占据首功呢?是啊,这位未有汗马之劳,只会舞文弄墨的萧何,为什么能被列为“汉朝第一功臣?他又何德何能,让刘邦如此器重呢?
02萧何与刘邦是老相识
为辅佐刘邦创建帝业,他身居关中,却心系天下,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萧何年轻时性格随和、勤奋聪慧。由于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在沛县当了一个小官吏掾。因喜欢广结好友,于是认识了时任泗水亭长的刘邦。
秦朝末年,刘邦在执行公务时,因喝酒一时疏忽,导致许多囚徒逃散,为了躲避严苛的重刑,刘邦躲进了芒砀山避难。在这期间,沛县官吏找不到刘邦,就拘押了刘邦的妻子吕雉,后来是萧何亲自出面,才将吕雉保释出狱。
03萧何为刘邦招兵买马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起义,一时间各地反秦呼声高涨。萧何劝服沛县县令,让刘邦号召反秦起义,县令答应,于是,刘邦建立起一支颇有实力的起义队伍。
随后,刘邦一路夺关斩将,顺利地直抵关中。这期间萧何则一直操办军中粮草补给事宜,保障后勤供应。
公元前207年,刘邦大军攻破咸阳,秦朝灭亡。入住咸阳城后,萧何并无像其他将领贪恋金银财宝,而是收集了秦朝的法律制度及地图户籍等典籍。这为后来刘邦平定天下和统治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这一点看,萧何无疑是胸有韬略,身怀志向和抱负之人。他为刘邦的军队,为以后制订一系列律令制度做了充足的准备。
不久,项羽以起义军统帅的名义分封诸侯,被封于蜀地,内心十分不满。但萧何劝诫他必须韬光养晦,方才厚积薄发,等待时机成熟再出关与项羽争夺天下。
也正是在这期间,萧何慧眼识珠,月下狂追,追到了一名“战神”韩信。而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卓越军事才能,以及后来为刘邦平定天下,所建立的功勋,都是因萧何的慧眼识才,才让刘邦的江山唾手可得。
04萧何一直站在刘邦身后
公元前206年,刘邦与楚军作战,把关中留给萧何总管,萧何身居关中,心系天下。他克勤克俭,竭尽全力,为了能保证三军将士的粮草,他立武库以藏兵器,造太仓以藏军粮,全面支援了刘邦在前方的战争。
可以说,如果没有萧何在后方不遗余力地运作,刘邦在前线打仗所用的兵源和粮草也都成了问题。萧何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进程中,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不可磨灭的作用。身居高位,不持功自傲,而是谨小慎微、谦卑自污,实乃大智慧。
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了项羽,汉朝开国。但这时的国家,却是一片贫瘠不堪荒芜的景象。由于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加上连年战争的杀戮,使得社会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身为宰相的萧何便废寝忘食,以最快速度制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辅佐刘邦开创盛世。
萧何在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后,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进一步推行轻囊薄赋。并制定了汉朝初期的官制、律法、礼法等多项制度,使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深得民心。
早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打败项羽,曾分封了一些异姓王,当时多达7个,这些异姓王的存在,无疑对中央政权是个严重的威胁。因此,刘邦为了稳住皇位,就发动了消灭异姓王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萧何积极地站在刘邦一边,出谋划策,协助他剪除异己,统一全国。
05萧何不居功,一生清醒
晚年的萧何,虽然已经功成名就,权势滔天,但他不居功自傲,依旧保持清醒的头脑。
汉十一年。赵国国相陈豨发生叛乱,刘邦亲自出城平叛。韩信却留在京城,试图与陈豨勾结,共同谋反。于是萧何在和吕后商议之后,迫不得已将韩信诱杀了。韩信被除去之后,功高盖主的萧何便成了刘邦疑忌的对象。
当时刘邦在京城外征讨陈豨,他得到叛臣韩信被杀的消息后,便立马派人传令拜萧何为相国,加封萧何五千户食邑。萧何为了躲避其锋芒,坚决辞让了五千户封邑,还拿出自己的家产捐作军费。
当吕布起兵反叛时,刘邦又亲自率军征讨。此时萧何在后方还是不遗余力地运输军粮,安抚百姓。谁知小肚鸡肠的刘邦,看到萧何如此深得民心,非常不悦,又开始了猜忌。萧何只好“自污”一会,贱价强买民田,强装“贪官污吏”,打消刘邦的猜忌。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萧何在刘邦身边,一直谨小慎微,十分机警且顾全大局。每次当他感觉刘邦有所猜忌时,都会十分得体地做出让刘邦满意的事,使自己始终能和刘邦同心同德。为了社稷江山着想,萧何不仅能顺应潮流,不断与时俱进,而且还始终兢兢业业,不跋扈邀功,是非常难得的贵族精神。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逝。杆惠帝刘盈继位。萧何又不顾自己年老体迈,尽力协助年幼的皇帝坐稳了皇位。
06结语
公元前193年,萧何因病与世长辞,但萧家也因此得以善终,其子孙后代都得以入朝为官,承袭爵位。
纵观萧何一生,他虽然不是叱咤风云、血战沙场的将才,也不是深谋远虑的谋士。但他对刘邦忠心耿耿,一直辅佐刘邦打天下、治天下,成就霸业,绝对是一代名相,位居首功,实属名副其实。
公元前205年四月,楚汉战争的转折点——彭城之战爆发。史书记载刘邦率“56万大军”攻占彭城,却在半日内被项羽3万骑兵击溃,这一战果成为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
项羽 刘邦 2025-09-17 从项羽大腿到千年望族:杨喜后裔的传奇崛起之路公元前202年,乌江畔的寒风裹挟着血腥气,项羽自刎的瞬间,历史的天平彻底倾斜。五名汉军将领争抢尸首以换取爵位,其中郎中骑都尉杨喜夺得左腿,被刘邦封为赤泉侯,食邑...
项羽 刘邦 2025-09-16 刘邦返乡寻曹氏:历史迷雾中的情感与权力博弈关于刘邦与曹氏的关系,正史记载极为简略。《史记·齐悼惠王世家》仅以“齐悼惠王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其母外妇也,曰曹氏”一笔带过;《汉书·高五王传》进一步补充“曹...
刘邦 2025-09-12 杜畿:乱世中堪比萧何的曹魏能臣在汉末三国群雄逐鹿的动荡岁月里,曹操麾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而在这璀璨星河中,有一位被曹操赞誉为“堪比萧何”的能臣——杜畿。他以卓越的政治智慧、非凡的治理才能和...
曹操怎么死的 萧何 2025-09-11 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从军事天才到政治败局的深层剖析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权力更迭事件之一。西楚霸王项羽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武横扫秦军,却在四年内被市井出身的刘邦反...
项羽 刘邦 2025-09-10 刘邦48岁之前:从市井游侠到起义领袖的沉淀之路在中国历史上,刘邦以48岁“高龄”起兵反秦、最终建立汉朝的传奇经历,常被后世视为“大器晚成”的典范。然而,若细究其前半生,会发现这位看似“游手好闲”的沛县亭长,...
刘邦 2025-09-04 鲁元公主:权力漩涡中的悲剧公主与她的凄凉结局鲁元公主作为汉高祖刘邦与吕后之女,虽贵为西汉第一位长公主,却一生深陷权力斗争的漩涡,最终在三十余岁的盛年溘然长逝。她的命运轨迹,既是个人悲剧的缩影,更是西汉初期...
刘邦 2025-09-02 燕王臧荼:名字里的历史密码与时代回响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燕王臧荼的名字或许并不如秦皇汉武般如雷贯耳,但其人生轨迹却深刻折射出秦汉之际的政治风云。这位曾先后效忠项羽、归顺刘邦的诸侯王,其姓名读音...
项羽 刘邦 2025-08-27 刘秉忠与忽必烈“决裂”疑云:历史迷雾中的权力博弈与文化抉择元朝初年,刘秉忠作为忽必烈的核心谋士,主导了元大都规划、国号“大元”的制定及典章制度设计,其地位堪比汉代萧何。然而,关于他与忽必烈“决裂”的传闻,始终是元史研究...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萧何 2025-08-26 刘长为何不惧吕后:血缘羁绊与权力博弈下的复杂关系西汉初年,吕后以铁腕手段掌控朝政,诛杀韩信、彭越等功臣,对刘邦的戚夫人实施“人彘”酷刑,甚至逼死多位刘姓诸侯王。然而,作为刘邦第七子的淮南王刘长,却能在吕后当政...
刘邦 韩信 2025-08-2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