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他们当中有抗清名将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文人金圣叹家属;著名诗人吴兆骞;思想家吕留良家属等等。他们的到来,传播了中原文化,使南北两方人民的文化交流得以沟通。流民的涌入改变了当地以渔猎为主的原始生活方式,教他们种植稷、麦、粟、烟叶,采集人参和蜂蜜,使农业耕作得到发展。
时存300年多年的国防重镇,遗留下许多历史文物,其中古城城东4公里的觉罗古城最为著名,传为清始祖发迹之处,城外有古坟多处,包括萨布素将军墓;城内庙祠有二三十座,可惜大部已损坏;还有天聪年间修建的大石桥和桥下的泼雪泉等。
宁古塔无塔,吴江学子吴兆骞(字汉槎)曾因科场案流放宁古塔二十三年。末期好友顾贞观以《金缕曲》二首言于纳兰性德,通过大学士明珠(纳兰之父),吴才得回故园,三年后病逝,有《秋笳集》传世。
当时清朝朝廷的大案以它作为句点,因此“宁古塔”三个再平静不过的字成了全国官员和文士心底最不吉祥的符咒。任何人都有可能一夜之间与这里产生终身性的联结,而到了这里,财产、功名、荣誉、学识,乃至整个身家性命都会堕入漆黑的深渊,几乎不大可能再走得出来。金銮殿离这里很远又很近,因此这三个字常常悄悄地潜入高枕锦衾间的噩梦,把许多人吓出一身身冷汗。
1658年(顺治十五年)6月14日,清廷规定:挟仇诬告者流放宁古塔。宁安与海林就是当年“宁古塔”的所在地。清代,不少文人学子因文字狱或科场案被流放宁古塔。他们当中有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大文豪金圣叹的家属,思想家吕留良的家属,安徽方拱乾、方孝标家庭,浙江扬越、杨宾父子,著名诗人吴兆骞,佛学家函可,文人张缙彦等等。
当他们历经了人生的浩劫,生活进入常态,文化意识顽强复苏之后,这片相对蛮荒的土地便有了人文的色彩和真理的力量。佛学家函可传授佛法,教授农耕和商贾;杨越传播耕作技术,并教人改“掘地为屋”为“破木为屋”;方拱乾著《宁古塔志》;吴振臣著《宁古塔纪略》;张缙彦著《宁古塔山水记》;杨宾著《柳边纪略》。而早在南宋时期,具有“宋代苏武”之称的南宋名臣洪皓,在出使东北,被金人扣留的时候,已经在晒干的桦树皮上默写出《四书》,教村人子弟。
在宁古塔众多的流人中,文学造诣最高,名气最大的是吴兆骞。他五十四年的生命中,在宁古塔生活了二十二年,宁古塔这个“塞外绝域”的山山水水,风土民情深深地留在了他的记忆中,凝固于他的笔端,他将自己戍居塞外的不同思绪,写成著名诗词集《秋笳集》和《归来草堂尺牍》流传于后世,让今天的人们有幸了解三百多年前的东北和宁古塔。
宁安市政协主席关治平,在《流人吴兆骞与“秋笳集”》一文中写道:流人到宁古塔各旗,都分给住房、耕牛和土地。宁古塔的官吏及当地百姓十分敬重这些读书人,高看一眼。流人在宁古塔,虽是刑余之人,尚且自由,从大将军到副都统、协领、佐领大都与交结为友好,而文人们还可经常相聚。
吴兆骞虽有文才在身,但不会耕作,又无生存之道,初到之时意气消沉。后来,吴兆骞就利用自己的长处开馆授徒。他的文采被官方和同去的流人所看重,第一个教的是宁古塔第一个流人陈嘉猷的长子陈光召,他也是吴兆骞最钟爱的弟子。后来,巴海将军专门聘吴兆骞为书记兼家庭教师,教授他两个儿子额生、尹生读书。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流放在宁古塔的文人,时而相聚饮酒赋诗,时而又寻密探幽,登临山水。他们都撰有宁古塔的记述,以山川风土人情为最多,还为宁古塔的名胜命名。
吴兆骞、张缙彦在新城西门外的鸡陵山下发现了著名的泉水,称之为北国名泉。张缙彦为之命名“泼雪泉”,并请来石匠帅奋于此泉附近悬崖的石壁上勒石。游西山,探访东山白石崖,到东京城(渤海上京城)去寻访古迹。寄情于山水之间,是流人的苦中之乐,形成了文武相融的和谐时代。吴兆骞等一批著名流人在宁古塔,受到了宁古塔将军巴海、副都统安珠瑚、萨布素等人的优待。
史料记载,宁古塔将军巴海身材魁梧,威风凛凛,浓眉亮眼,方口直鼻,稍见狭长的脸盘呈现松果籽般的紫铜色。当边境发生战事,这位英武的大将军便披盔挂甲,头顶红缨。每临战阵,他都气宇不凡,“左手按刀,右手执令旗”。巴海任宁古塔将军25年,开基建设宁古塔新城,招抚团结满洲各部,抗击防御沙俄入侵,重视融合满汉文化。
康熙大帝诗称:“丰沛旧臣,疆场重寄,宣威布德,招来远人,联甚嘉焉,爱赐篇章,以旌乃绩。”宁古塔副都统,首任将军萨布素,在宁古塔土生土长。据史料记载,萨布素气宇轩昂,墩实得如半截黑塔,宽宽的额头闪着亮光,向外突出的浓眉下,是一双充满智慧的虎眼。他天资聪慧,性格朴素,幼年跟随父亲习练骑射,深得老将军沙尔虎达的赏识,被选拔到宁古塔读书。
因为有著名的长白山、黑龙江和松花江,中国东北被称为“白山黑水”。满族人视长白山为发祥地,尊为神圣。长白山雄踞东北大地,绵延八千余里。为朝拜自己的发祥地,康熙帝钦点内大臣爱新觉罗武默纳到长白山瞻礼。萨布素带着吴兆骞一同勘察长白山主峰,于是有了《长白山赋》。
在吕永林编著的《宁古塔人物》中,有这样一段话:月余返回,宁古塔将军衙署设宴欢迎萨布素。吴兆骞感激萨布素,席间构思长白山赋构思,即兴诵出,满座皆惊。成篇后,萨布素请武默带回京城,康熙帝亲阅《长白山赋》后,赞赏有加。与流人交情深厚的萨布素,是继巴海之后总理新城军政的又一位奠基人,正是因为他的文韬武略,成就了宁古塔两个世纪的辉煌。他以自己非凡的智慧和壮举赢得了宁古塔民众的拥戴,因抗击沙俄入侵功勋卓著,被誉为中华名将。
吴兆骞以诗赞颂:“丹墀诏下拜轻车,千里雄藩独建牙。共道伏波能许国,应知骠骑不为家。星门昼静无烽火,雪海风清有戍笳。独臂秋鹰飞鞚出,指挥万马猎平沙。”
在17世纪东亚海域的波涛中,郑芝龙与李旦的名字如两颗交相辉映的星辰,共同书写了一段关于权力、财富与背叛的海上传奇。这对亦师亦友的关系,不仅塑造了郑芝龙的人生轨迹...
李旦当皇帝多长时间 郑芝龙 2025-08-11 熊赐履籍贯考辨:从湖广孝感到江西南昌的学术溯源在清代学术史上,熊赐履(1635-1709)作为康熙朝理学名臣的代表人物,其籍贯问题长期存在争议。这位历经顺治、康熙两朝的翰林院学士、东阁大学士,既被记载为“湖...
顺治为什么出家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8-05 清朝为何不敢删除明朝历史:政治智慧与文化传承的双重考量在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往往伴随着前朝史籍的销毁与篡改,但清朝却是个例外。从顺治二年(1645年)设立明史馆,到乾隆四年(1739年)《明史》最终成书,清朝历时近...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顺治为什么出家 2025-07-02 查慎行:清初诗坛的孤光与历史褶皱中的文人标本在清初诗坛的星空下,查慎行如一颗孤星闪烁。这位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诗人,以万首诗篇镌刻时代印记,却在文字狱的阴影中活成惊弓之鸟。他的生平恰似一部微缩的清代...
顺治为什么出家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6-27 佟国维与索尼:跨越满汉鸿沟的权力共谋者在清初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上,佟国维与索尼的名字如双子星般闪耀。一位是出身汉军旗的“佟半朝”,一位是四朝元老的“辅政首臣”,看似分属不同阵营的两人,却在顺治遗诏制...
顺治为什么出家 索尼 2025-06-27 索尼:康熙朝的忠臣之辩与权力密码在清朝初年的政治棋局中,赫舍里·索尼的名字始终与“权臣”“忠臣”的争议相伴。这位历经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的元老,以首辅大臣之姿主导了少年康熙亲政的关键转折,却...
皇太极的皇后 顺治为什么出家 2025-06-20 鳌拜:康熙帝师到权臣的蜕变与清初政局嬗变在清初波谲云诡的政坛上,鳌拜的名字始终与“权臣”标签紧密相连。这位历经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的勋旧重臣,其政治轨迹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满洲贵族政治向皇权专制转型...
皇太极的皇后 顺治为什么出家 2025-06-03 顺治帝:功过交织下的帝王评说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清朝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是一位极具争议的帝王。他年少登基,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亲政,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其统治既有可圈可点之处,也存在一些不足,...
顺治为什么出家 福临 2025-05-27 顺治静妃下落之谜:清宫秘史中的跨文化叙事顺治帝废后博尔济吉特氏(又称孟古青)的去向,堪称清初宫廷史中最具争议性的谜团之一。这位出身蒙古科尔沁部的皇后,在入宫仅两年后便被降为静妃,此后其行踪在官方史料中...
顺治为什么出家 2025-05-19 福临一生最爱的女人:董鄂妃的传奇人生与帝王深情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顺治帝福临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其一生充满了波折与传奇。而在他的情感世界里,董鄂妃无疑是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她不仅是福临一生最爱的女人...
顺治为什么出家 董鄂妃与顺治的爱情 2025-05-1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