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古代人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都是同一辈人用相同字数的名字。每一辈的人也有不同的字辈,用以区分这个人的辈分。但是李世民的儿子却很奇怪,李世民都儿子总共有很多。但是只有长子李承乾的名字是三个字。而其他儿子的名字都是两个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字高明,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李世民嫡长子,母为文德皇后。
初以皇孙,封为恒山郡王。丰姿峻嶷,仁孝纯深。唐太宗即位,册立皇太子,时年八岁,聪明仁爱。身有腿疾,不良于行,不敬师长。得知同母弟魏王李泰夺嫡之念,兄弟日益交恶。贞观十六年(642年),试图暗杀李泰失败后,联合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陈国公侯君集,图谋不轨,事情败露。在唐太宗的苦心保全下,废为庶民,流放于黔州安置。
贞观十七年(643年11月17日),去世,以恒国公之礼下葬。唐玄宗时期,其孙子李适之成为宰相,追赠荆州大都督、恒山郡王,谥号为愍,陪葬于昭陵。
虽然并没有确切的证据,但是我们可以合理推测,除李承乾外,李世民其他几个年长的儿子恐怕都改过名,原因大概是和避讳有关。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斩草除根,杀了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的所有儿子。李承乾的儿子叫李承宗(早逝)、李承道、李承德、李承训、李承明、李承义;李元吉的儿子叫李承业、李承鸾、李承奖、李承裕、李承度。看到没,全叫“李承某”。再结合李世民长子李承乾,我们几乎可以这么说,李渊是给孙子们定了“承”字辈,李世民的其他儿子理所当然也应该叫“李承某”。
不止是孙子辈,李渊一共二十二个儿子,除了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五子李智云、十五子李凤、十九子李灵夔六人外,其他十六人都叫“李元某”,如:李元吉、李元昌、李元嘉、李元婴等等。同时,经过考证,李玄霸是后来到了清康熙年间为了避康熙帝“玄烨”的“玄”字,改写为李元霸,所以,不排除这些“李元某”原本都是“李玄某”。这样就可能只有五个特例。甚至李世民也曾在四岁时,李渊带他遇到一个术士,说他二十岁能济世安民,所以改名世民,原名已不可考,搞不好也是“李玄某”或者“李元某”,其他几个也难保不是这种情况。所以,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李渊给子孙们定了字辈;第二,原名是可以因为各种原因改掉的。
因此,我们认为,正常情况下,李世民的其他几个年长的儿子,原名也应该是“李承某”。但是为什么后来都改单名了呢?这恐怕还是因为刚刚提到的“避讳”。
我们举一个后世的例子,清朝,康熙的儿子们都叫“胤某”,胤禛即位后,把所有兄弟的胤字都改成了允字,就是因为皇帝的名字你是不能用的。于是,我们可以推导出李世民也有这个想法在。李承乾是很早就定为太子了,也就是今后要做皇帝的。那其他兄弟如果还叫“李承某”,以后都要改,省得麻烦,我都替你们改了吧。于是直接都去掉了承字。而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们已经被杀,并且是罪人,平素无人再提了,也就不急着改了。后来继位的也不是李承乾,故而没人翻旧账去给这些人改名了。
那为什么不把承字改成其他字而直接改了单名呢?恐怕还有点防患于未然的味道。如果把其他儿子的“承”字统一换成了别的字,就假设为“继”字好了,而李承乾没能顺利继承皇位,比如早逝或者获罪被废(后来也确实如此)。李继甲做了皇帝,难道其他的李继乙、李继丙们再改一次名吗?岂不是太麻烦了。所以,直接改了单名,一个字,怎么也撞不上了。
上面说的观点从宋朝就可以证明。我们知道,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两个弟弟分别叫赵匡义、赵匡美,后来赵匡胤做了皇帝,赵匡义、赵匡美就改名赵光义、赵光美。接下来赵光义又做了皇帝,赵光美又改成了赵廷美。你说麻烦不麻烦?所以,从赵光义即位后,所有皇家子孙都是单名了,他自己也身先士卒改了单名“赵炅”。唐朝恐怕也是如此,李世民之后,除了李隆基这辈之外(这是特例,因为还正好遇到武则天削弱李唐宗室准备自己称帝),其他皇帝(包括皇子们)也都是单名。
通观历史上那些走上谋反之路并失败的皇子,下场往往只有身首异处这一种结局。但是轮到李承乾时,唐太宗却沉默了。
唐太宗并无易储的想法,然而李承乾却因为忌惮同样深得父亲宠爱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试图暗杀失败后,遂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唐太宗心痛无奈之下,只得将其幽禁别室,又命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勣、大理卿孙伏伽、中书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马周、谏议大夫褚遂良等参鞫之,事皆明验。
李承乾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感到失望,为了将爱子栽培成为合格的储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与精力!然而责之切的背面也是爱之深,李承乾逼宫谋反固然大错特错,但唐太宗终究还是爱着这个儿子,实在忍不下心来杀了他,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带头违反法律规定,这该如何是好呢?最后唐太宗将这个棘手的问题拿到了朝上,扔给了诸位大臣——你们说说,该怎么处置承乾?结果没有一个大臣敢回答。
因为关于皇子谋反一事该如何处理根本就无需商讨,按律当诛。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说:“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于是唐太宗下令,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总算是保住了爱子的一条性命。而来济也因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
尔后在重新立储之际,唐太宗深知“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于是果断立了年幼却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目的就要能够同时保住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同年四月庚辰,李元昌赐令自尽,杜荷、侯君集等人尽皆伏诛,惟独主犯李承乾只被废为庶人。唐太宗在《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诏》中感慨道:“况乎冢嗣,宁不锺心!”然而承乾这个曾经被寄予了深切厚望的儿子,终究还是叫他失望了。庚寅,唐太宗亲谒太庙,以谢承乾之过。九月癸未,承乾徙居黔州。
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李承乾卒于黔州,唐太宗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
在唐朝的历史舞台上,魏知古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他历经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官至宰相,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对于魏知古的评价,人们却有着不同的看...
武则天有男宠吗 2025-05-06 房谋杜断:权力场中的智慧共生与协作范式在贞观之治的璀璨星河中,房玄龄与杜如晦的君臣际遇堪称典范。这对被后世誉为“房谋杜断”的组合,以“谋”与“断”的互补之道,构建起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最富效率的决策体系...
房玄龄 2025-04-30 二王八司马事件:革新理想的湮灭与制度困局的显影公元805年的长安城,一场仅持续146天的政治革新如流星般划过中唐的夜空。这场由王叔文、王伾领衔,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位士大夫参与的改革运动,最终以&qu...
柳宗元 2025-04-30 武周朝十五年:中国历史上唯一女帝的短暂王朝公元690年秋,洛阳紫微城内,6万臣民伏地高呼"请圣神皇帝登基"。67岁的武则天身着十二章衮冕,在万象神宫接受百官朝拜,将国...
武则天有男宠吗 2025-04-30 新城公主原名考:揭开唐代嫡公主的真实称谓之谜在唐代宗室谱系中,新城公主作为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幼女,其生平轨迹与名讳更迭始终笼罩在历史迷雾中。通过比对《新唐书》《唐会要》及出土墓志等史料,可清晰...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4-30 韦应物:中唐诗坛的隐逸灯塔与官场清流在唐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韦应物以独特的生命轨迹与艺术成就,成为连接盛唐与中唐的关键坐标。这位出身关中望族的诗人,既以"浪子回头&quo...
韦应物 2025-04-30 王维:盛唐气象中诗画禅意的三重化身在盛唐的璀璨星河中,王维(701-761)以诗、画、禅三绝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符号。这位出身太原王氏的诗人,十九岁登京兆府解元,二十一岁进士及第,却以半官半隐...
王维 2025-04-28 李世民与李元霸:历史原型与文学虚构交织的兄弟羁绊在隋唐风云中,李世民与李元霸的关系常被置于历史与文学的双重镜像下审视。作为唐高祖李渊之子,二人本为血脉相连的兄弟,但后世评书、演义的演绎使这段关系被赋予了更多传...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4-28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未弑父的深层逻辑:权力博弈与政治伦理的双重考量公元626年6月4日,长安城玄武门下,李世民亲手射杀太子李建成,尉迟恭斩杀齐王李元吉,这场血腥政变彻底改写了唐朝历史走向。然而,当刀锋指向太极宫时,李世民却选择...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李建成 2025-04-28 诗仙家讳:李白为子取名"伯禽"的千年密码在唐代诗坛的璀璨星河中,李白为长子取名"伯禽"的举动,恰似一颗投入历史深潭的石子,激荡起跨越千年的文化涟漪。这个承载着周公遗...
李白 周公 2025-04-27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