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除掉和珅的原因是国库空虚吗?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大清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帝驾崩,嘉庆帝在当天便下旨让和珅在宫中总理丧事,并且让其与死党福长安昼夜轮守梓宫殡殿,看似是相当重用,但到了初八日,和珅就被革职下狱问罪,到了十五日,和珅被定了20条大罪,被勒令自尽,至此和珅这位清朝中叶的权臣就这么被嘉庆帝秋风扫落叶一般迅速除掉。
那么嘉庆帝为什么这么着急除掉和珅呢,怎么说和珅也是他父亲乾隆帝的第一号宠臣,乾隆帝尸骨还未寒,驾崩还没有半个月,他就急匆匆将和珅除掉,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国库空虚吗?
毕竟和珅有钱是众所周知的,而当时镇压白莲教起义用兵才三年,已是耗银七千万两,国库自然是空虚。
国库虽然空虚,而且白莲教起义还是如荼如火之际,打仗就是烧钱,需要大量银两支撑,但其实这并非关键原因,毕竟国库再空虚,也还是有的,还不至于到了让嘉庆帝杀大臣抄家来弥补。
关键原因在于,嘉庆帝不快速杀死和珅,他这个“儿皇帝”哪怕熬死了父亲乾隆帝,也根本去不掉“儿”这个字,根本“转正”不了,很可能还会被架空,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更何况和珅这个权臣拥有的权力太大了。
首先以财政大权来说,和珅担任和兼任的诸多关键职务之中,其中一个就是兼管户部,而他的二十条大罪之七就是他兼管户部报销,竟将户部事务一人把持,变更成例,不许部臣参议!
这说明户部就是和珅的一言堂,在财政上来说,和珅有着绝对的大权。
再以人事权来说,和珅利用乾隆帝对他的宠信,是大肆收取贿赂,谁给的钱多谁就可以出任要职,在乾隆晚期甚至形成了“和相专权,补者皆以赀进”的局面,可以说当时大部分内九卿,外督抚,乃至司、道官员,不是和珅的亲朋好友,就是向和珅贿赂孝敬过,除却这两类和珅自己人以外,一般人出任要职没点能力或者背景,很可能会被和珅整下去。
像嘉庆帝的老师朱珪,嘉庆帝即位时,他在外担任巡抚,乾隆帝打算将朱珪召进京城做大学士,应该是打算为嘉庆帝提前培养班底,但是和珅害怕朱珪威胁到自己地位,所以嘉庆帝写诗向朱珪表示祝贺时,和珅立刻跑到乾隆帝面前借题发挥的告状,说嘉庆帝是在笼络人心,潜意思是嘉庆帝这个儿皇帝不服你这个太上皇管教,要慢慢起用自己人了。
乾隆帝听了很生气,差点波及到嘉庆帝,幸好军机大臣董诰苦谏说道:“圣主无过言”。乾隆帝这才作罢,但朱珪也因此没有被调进京,直到乾隆帝死后,才被嘉庆帝召回京城任职。
而这件事足以说明和珅在人事权上的巨大影响,可以令得帝师朱珪都在原地踏步,调入不了京城,更不用说其他人了,这也说明在乾隆帝身为太上皇训政期间,和珅这个“二皇帝”与嘉庆帝这个“儿皇帝”的巨大矛盾,可以说是皇权(乾隆帝)和储权(嘉庆帝,即使登基为帝,但乾隆帝只要在一天,他没有实权,实际上就是个储君)的天然对立之延续,毕竟和珅代表的是皇权。
可能有人疑惑了皇权和储权怎么会天然对立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天无二日土无二主,虽然太子是皇帝的接班人,是皇帝的儿子,但也是皇帝的潜在威胁,不说权力分配问题,就说因为太子是下一任皇帝来说,就会吸引很多人主动向太子靠拢,进而形成一个势力集团,拥有着很大权力,这自然是皇帝不愿见到的,因此皇帝和太子的矛盾就这么产生了。
再看看历史上那些在储位时间长的太子,大多都是下场都不好,因为时间越长矛盾越容易激化,远的像汉武帝与卫太子刘据,刘据当了31年太子,被汉武帝身边佞臣诬陷,不能自证,于是起兵杀佞臣,更与汉武帝是兵戎相见,最后兵败逃亡,再以自杀收场,近的像康熙帝和废太子胤礽,太子胤礽在储位近40年,最后落得两立两废的下场,所以皇权和储位是天然对立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出现问题。
和珅这个人精不是没有想过向嘉庆帝靠拢,最著名的就是在乾隆六十年乾隆帝打算册立嘉庆帝为皇太子的前一日,和珅“先递如意”泄露机密,以向嘉庆帝示好。
但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和珅被打上乾隆帝宠臣的标签,注定不是那么好清洗,不是那么好让嘉庆帝信任的,更何况乾隆帝禅位以后,依旧训政牢牢把持朝政,而年事已高的乾隆帝没有那么大的精力,就以宠臣和珅为代理人替其控制朝政,等于和珅就是乾隆帝架空嘉庆帝的急先锋,更是激化了嘉庆帝与和珅的矛盾。
虽然嘉庆帝表面功夫做得好,但是心里肯定恨死和珅了,而和珅这个人精也知道嘉庆帝对自己看似信任,实则拒人千里的意思,既然已经靠拢不了嘉庆帝,所以也就不怕得罪嘉庆帝了,是想尽办法不让朱珪进京。
虽说和珅这个权臣不能与曹操那种权臣相提并论,诸如他在人事权上的巨大权力,只是靠着乾隆帝对他的宠信,才能狐假虎威的安插自己人或者是听从自己的官员,并不等于这些官员会死心塌地的效忠于他,但对于嘉庆帝来说这也是一种巨大威胁。
可以说即使乾隆帝驾崩,但是有着和珅这么一座大山,嘉庆帝也不会真正顺利亲政,甚至可能矛盾明显化,所以嘉庆帝自然要快刀斩乱麻,以秋风扫落叶一般快速除掉和珅。
因此乾隆帝一死,和珅就被留在宫中看似是委以重任,实则是被变相软禁,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嘉庆帝轻轻松松就将其收拾了。
虽然嘉庆帝这位守成之君治国理政水平一般,但就除掉和珅一事来看,做的还是很不错的,是相当果断,趁其不备直接将其除掉,如果不在当时迅速除掉,那么之后再想除掉,就很麻烦了,甚至稍有不慎,就是一场巨大的人祸。
在清史研究中,"乾隆是否杀害富察皇后"的争议始终笼罩在野史臆测与正史缄默的矛盾中。作为中国历史上实际掌权最久的皇帝,乾隆帝与...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04-30 乾隆为何对雍正心存芥蒂:权力传承与治国理念的碰撞在中国历史上,清朝的乾隆皇帝与雍正皇帝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关系。乾隆,这位清朝最长寿、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对他的父亲雍正却似乎并不那么亲近,甚至在某...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04-24 乾隆南巡:巡行天下的壮阔之旅乾隆南巡,作为清朝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事件,不仅展现了乾隆皇帝的治国理念与个人情怀,更串联起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地理与人文画卷。乾隆一生六次南巡,每一次都踏上了不同...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04-16 兆惠与傅恒:乾隆朝两位名将的功劳对比在乾隆朝,兆惠与傅恒无疑是两位备受瞩目的名将。他们各自在军事、政治等领域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清朝的稳定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兆惠与傅恒究竟谁的功劳更大呢?一...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04-14 刘统勋官职品级探析:清朝重臣的仕途之路刘统勋,这位清朝时期的杰出政治家,以其卓越的才能和清廉的作风,在乾隆朝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官职品级,不仅反映了其个人的仕途成就,也映射出清朝官制的特点与变迁。...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刘统勋 2025-04-11 阮元:三朝阁老,九省疆臣的官场传奇在清朝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有一位官员如璀璨星辰般闪耀于历史天空,他就是阮元。他一生历经诸多重要官职,在政治、学术、文化等领域均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被尊为“三朝...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嘉庆怎么死的 2025-04-10 乾隆与继后那拉氏:一场始于爱情幻灭的皇权悲剧乾隆三十年(1765年)南巡途中,皇后那拉氏在杭州行宫断发绝情,这一惊世之举不仅终结了十五年夫妻情分,更让清朝唯一未葬入帝陵的皇后魂断冷宫。这场帝后决裂的背后,...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04-09 弘昼的下场:善终于府,逍遥一生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弘昼,这位雍正帝的第五子、乾隆帝的亲弟弟,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举止,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弘昼的一生,既非传统意义上的权臣之路,也非文人...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04-01 愉妃的历史真实结局:一生陪伴乾隆,晚年得享善终在中国清朝的历史长河中,愉妃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坚韧不拔的性格,成为了后宫中的一位传奇人物。作为乾隆皇帝的宠妃之一,愉妃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起伏,但最终却得以善终...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愉妃 2025-03-28 刘统勋的儿子们:家族荣耀的延续刘统勋,清朝乾隆年间的一代名臣,以其卓越的政绩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广泛赞誉。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刘统勋不仅在官场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家族也因其而...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刘统勋 2025-03-2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