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除掉和珅的原因是国库空虚吗?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大清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帝驾崩,嘉庆帝在当天便下旨让和珅在宫中总理丧事,并且让其与死党福长安昼夜轮守梓宫殡殿,看似是相当重用,但到了初八日,和珅就被革职下狱问罪,到了十五日,和珅被定了20条大罪,被勒令自尽,至此和珅这位清朝中叶的权臣就这么被嘉庆帝秋风扫落叶一般迅速除掉。
那么嘉庆帝为什么这么着急除掉和珅呢,怎么说和珅也是他父亲乾隆帝的第一号宠臣,乾隆帝尸骨还未寒,驾崩还没有半个月,他就急匆匆将和珅除掉,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国库空虚吗?
毕竟和珅有钱是众所周知的,而当时镇压白莲教起义用兵才三年,已是耗银七千万两,国库自然是空虚。
国库虽然空虚,而且白莲教起义还是如荼如火之际,打仗就是烧钱,需要大量银两支撑,但其实这并非关键原因,毕竟国库再空虚,也还是有的,还不至于到了让嘉庆帝杀大臣抄家来弥补。
关键原因在于,嘉庆帝不快速杀死和珅,他这个“儿皇帝”哪怕熬死了父亲乾隆帝,也根本去不掉“儿”这个字,根本“转正”不了,很可能还会被架空,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更何况和珅这个权臣拥有的权力太大了。
首先以财政大权来说,和珅担任和兼任的诸多关键职务之中,其中一个就是兼管户部,而他的二十条大罪之七就是他兼管户部报销,竟将户部事务一人把持,变更成例,不许部臣参议!
这说明户部就是和珅的一言堂,在财政上来说,和珅有着绝对的大权。
再以人事权来说,和珅利用乾隆帝对他的宠信,是大肆收取贿赂,谁给的钱多谁就可以出任要职,在乾隆晚期甚至形成了“和相专权,补者皆以赀进”的局面,可以说当时大部分内九卿,外督抚,乃至司、道官员,不是和珅的亲朋好友,就是向和珅贿赂孝敬过,除却这两类和珅自己人以外,一般人出任要职没点能力或者背景,很可能会被和珅整下去。
像嘉庆帝的老师朱珪,嘉庆帝即位时,他在外担任巡抚,乾隆帝打算将朱珪召进京城做大学士,应该是打算为嘉庆帝提前培养班底,但是和珅害怕朱珪威胁到自己地位,所以嘉庆帝写诗向朱珪表示祝贺时,和珅立刻跑到乾隆帝面前借题发挥的告状,说嘉庆帝是在笼络人心,潜意思是嘉庆帝这个儿皇帝不服你这个太上皇管教,要慢慢起用自己人了。
乾隆帝听了很生气,差点波及到嘉庆帝,幸好军机大臣董诰苦谏说道:“圣主无过言”。乾隆帝这才作罢,但朱珪也因此没有被调进京,直到乾隆帝死后,才被嘉庆帝召回京城任职。
而这件事足以说明和珅在人事权上的巨大影响,可以令得帝师朱珪都在原地踏步,调入不了京城,更不用说其他人了,这也说明在乾隆帝身为太上皇训政期间,和珅这个“二皇帝”与嘉庆帝这个“儿皇帝”的巨大矛盾,可以说是皇权(乾隆帝)和储权(嘉庆帝,即使登基为帝,但乾隆帝只要在一天,他没有实权,实际上就是个储君)的天然对立之延续,毕竟和珅代表的是皇权。
可能有人疑惑了皇权和储权怎么会天然对立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天无二日土无二主,虽然太子是皇帝的接班人,是皇帝的儿子,但也是皇帝的潜在威胁,不说权力分配问题,就说因为太子是下一任皇帝来说,就会吸引很多人主动向太子靠拢,进而形成一个势力集团,拥有着很大权力,这自然是皇帝不愿见到的,因此皇帝和太子的矛盾就这么产生了。
再看看历史上那些在储位时间长的太子,大多都是下场都不好,因为时间越长矛盾越容易激化,远的像汉武帝与卫太子刘据,刘据当了31年太子,被汉武帝身边佞臣诬陷,不能自证,于是起兵杀佞臣,更与汉武帝是兵戎相见,最后兵败逃亡,再以自杀收场,近的像康熙帝和废太子胤礽,太子胤礽在储位近40年,最后落得两立两废的下场,所以皇权和储位是天然对立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出现问题。
和珅这个人精不是没有想过向嘉庆帝靠拢,最著名的就是在乾隆六十年乾隆帝打算册立嘉庆帝为皇太子的前一日,和珅“先递如意”泄露机密,以向嘉庆帝示好。
但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和珅被打上乾隆帝宠臣的标签,注定不是那么好清洗,不是那么好让嘉庆帝信任的,更何况乾隆帝禅位以后,依旧训政牢牢把持朝政,而年事已高的乾隆帝没有那么大的精力,就以宠臣和珅为代理人替其控制朝政,等于和珅就是乾隆帝架空嘉庆帝的急先锋,更是激化了嘉庆帝与和珅的矛盾。
虽然嘉庆帝表面功夫做得好,但是心里肯定恨死和珅了,而和珅这个人精也知道嘉庆帝对自己看似信任,实则拒人千里的意思,既然已经靠拢不了嘉庆帝,所以也就不怕得罪嘉庆帝了,是想尽办法不让朱珪进京。
虽说和珅这个权臣不能与曹操那种权臣相提并论,诸如他在人事权上的巨大权力,只是靠着乾隆帝对他的宠信,才能狐假虎威的安插自己人或者是听从自己的官员,并不等于这些官员会死心塌地的效忠于他,但对于嘉庆帝来说这也是一种巨大威胁。
可以说即使乾隆帝驾崩,但是有着和珅这么一座大山,嘉庆帝也不会真正顺利亲政,甚至可能矛盾明显化,所以嘉庆帝自然要快刀斩乱麻,以秋风扫落叶一般快速除掉和珅。
因此乾隆帝一死,和珅就被留在宫中看似是委以重任,实则是被变相软禁,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嘉庆帝轻轻松松就将其收拾了。
虽然嘉庆帝这位守成之君治国理政水平一般,但就除掉和珅一事来看,做的还是很不错的,是相当果断,趁其不备直接将其除掉,如果不在当时迅速除掉,那么之后再想除掉,就很麻烦了,甚至稍有不慎,就是一场巨大的人祸。
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江南地区温热病肆虐,传统“伤寒论”体系难以应对时疫挑战。在此背景下,一代名医叶天士(1666—1745)以“天医星”之誉崛起,其医学著作不仅...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9-10 薛生白的医学著作:温病学派的璀璨明珠清代乾隆年间,苏州南园俞家桥畔的扫叶庄内,一位年逾八旬的老者正伏案修订医书。他便是与叶天士齐名的温病大家薛生白(薛雪),其笔下《湿热病篇》的条文,正以“三禁”原...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叶天士 2025-09-04 永琪未逝:一场被历史改写的皇位继承猜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三月初八,26岁的和硕荣亲王永琪病逝于兆祥所。这位被乾隆帝誉为“于诸子中更觉贵重”的五阿哥,其生命戛然而止于权力巅峰的前夜。若将历史时...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09-04 清代画家席佩兰:诗画双绝的才女传奇在清代乾隆年间的江南水乡常熟,一位名叫席佩兰的女子以诗画双绝的才情惊艳了文坛。她不仅以画兰闻名,更以诗作成为清代性灵派女诗人的代表人物,与丈夫孙原湘、师长袁枚共...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席佩兰 2025-09-03 康乾盛世:封建王朝的回光返照与历史困局“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史观对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1662—1795年)的概括性评价,这一时期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疆域辽阔而被视为清朝统治的巅峰。然而,这...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8-29 暗夜星辰的陨落:解码清代女科学家王贞仪的真实死因在清代乾隆末年的金陵城,一位身着素衣的女子伏案疾书,窗外风雨如晦,案头《历算简存》的墨迹尚未干透。这位29岁便香消玉殒的奇女子王贞仪,其生命终章的真相,在200...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王贞仪 2025-08-28 清朝状元柳敬亭:历史迷雾中的虚实之辨近年来,关于“清朝状元柳敬亭”的传说在网络与民间口耳相传,甚至被演绎为“乾隆钦点状元”的传奇故事。然而,通过梳理正史、方志、文人传记及学术考证,这一说法实为历史...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08-26 洪熙官与方世玉:江湖传奇中的真实与虚构在清朝乾隆年间的江湖画卷中,洪熙官与方世玉宛如两颗璀璨星辰,他们的故事被后世小说、影视反复演绎,成为中华武术文化中不可磨灭的符号。然而,当剥离艺术加工的层层面纱...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方世玉 2025-08-25 翰林风骨:王尔烈殿试夺魁后的传奇人生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春,北京贡院内,44岁的王尔烈以二甲头名进士身份完成殿试。这位来自辽东的布衣书生,以"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q...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王尔烈 2025-08-22 甘国宝:两度戍台的清代名将,海峡两岸的守护者在清朝乾隆年间的风云变幻中,甘国宝以文武双全的才华和勤政爱民的品格,成为海峡两岸共同敬仰的历史人物。他两度担任台湾挂印总兵,以铁腕治军与仁政安民并举,在巩固海疆...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甘国宝 2025-08-2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