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朱瞻基如果不英年早逝,那明朝便不会提早步入衰亡,整个历史将被改写。从朱瞻基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来看,他的确是一位明君,后人对他的评价在整个明朝皇帝中也是名列前茅。很多人对朱瞻基的死因抱有好奇,不过当时医疗技术有限,根本无人知晓他确切的致命因素,史籍中相关的记载也是比较笼统。后人也只能依据常识和科学做出推断,或许这跟朱瞻基的基因有关。
史书记载,朱瞻基先是生病,到了第二天病的不能上朝,第三天就驾崩了。具体死因记载不详,导致后来各种说法都一一涌现。
有人说朱瞻基真正的死因是因为他曾发过一个誓言,那时候他爷爷朱棣还活着,有一天晚上朱棣做了一个梦,觉得这个梦是恶兆,就把这个梦告诉了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听完告诉他,以后你的子孙后代也会像你一样同胞相残。朱棣一听就慌了,马上让三个儿子一个孙子跪下来割破自己的手掌发誓,这个誓言就是永远不杀朱家人,发誓的人中就有朱瞻基,但是朱瞻基没有遵守这个誓言,后来他二叔三叔造反的时候他把二叔给杀了,所以才导致了他英年早逝。当然这个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
还有人认为朱瞻基是疲劳致死,说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就是因为身体不好再加上国事繁忙给累死了,既然是亲父子朱瞻基会遗传朱高炽的身体因素,朱瞻基的死因应该和朱高炽一样,也是累死的。感觉这种说法也不对,朱高炽当太子监国的那段时间是因为常年战乱导致的国事繁忙,但是到了朱瞻基当皇上的时候国家很少打仗了,还有,虽然这俩人是亲父子,但是朱瞻基的身体明显比朱高炽好得多,在战场上的朱瞻基还能亲自带人上阵杀敌呢。要说劳累他祖爷爷、爷爷、父亲哪个都比他操心,到了他当皇上的时候处理完国家大事还有时间斗蛐蛐呢。
虽然说朱瞻基父子在位时间不长,但是他们却创下了历史上少有的仁宣盛世。他们父子在位期间下令停止征战,与民生息,并且限制了很多不必要的开支,使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快速提高,国家经济强盛,百姓安居乐业,明朝国力也在此期间繁荣强大。
朱瞻基是中国历史上评价比较高的一个皇帝,他重用名臣,严惩贪官污吏,改革经济、政治制度,使得大明王朝出现了一个媲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又一盛世——“仁宣之治”。想要达到这样的盛世,作为国家的一把手,朱瞻基对所有国家大事都要亲自过问。
然此其余才,性明断,不废政事。——《宣德逸纪》
《宣德逸纪》记载中,大部分记载朱瞻基贪玩、但还是肯定了朱瞻基认真治理国家的态度。此外在宰辅杨士奇的传记中,我们也能看到朱瞻基勤于政事的记录。
杨士奇作为一代名臣,辅佐朱瞻基的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有一次杨士奇因为年纪大了,就生了一场重病,就像朱瞻基请假在家中养病。但是呢,朱瞻基因为有要事要找杨士奇商量,就连夜赶到杨士奇的府上,询问国家大事。
当皇帝当到这个份上,可见朱瞻基确实是一个勤于政务的好皇帝。要知道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朱瞻基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大大透支了自己的生命,最终英年早逝。
至于朱瞻基的后裔,明孝宗朱佑樘离世的时候只有36岁,明武宗朱厚照因病离世也只有31岁。明熹宗朱由校落水生病,终年23岁。从明朝皇帝的去世的年纪可以看出,明朝皇帝的寿命普遍比较多,从侧面说明,朱瞻基这一脉可能存有遗传疾病,导致了朱瞻基的早逝。
瞻基执政时期,设立了内书房,让内阁大学士教宦官读书识字,这在朱元璋创立明朝的时候是严厉禁止的。而朱瞻基这么做是想在内阁帮助自己的同时,让宦官也可以帮助他处理政务,同时宦官也可以帮助朱瞻基稍微克制文臣的势力,但是朱瞻基这样作为明朝以后留下祸根,让大奸臣王振成功的进入了皇宫。
之后取得了朱祁镇的信任,最后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明朝差点亡国。朱瞻基执政时期。国家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减少战争的频发,但是同时这样做也就减少了对边境的控制权,导致边境的部落势力越来越大。
朱瞻基从小就受到明成祖的厚爱,从小的老师都是著名的文臣。在日后的行军打仗中,明成祖也总是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了解如何行军打仗。也带朱瞻基去民间了解农村的艰辛,可以说朱瞻基上位之后,对明朝实施的各项策略的发展与明成祖对他的教导离不开关系。朱瞻基在位时期的内阁,由杨士奇,杨溥和杨荣执掌朝政,对明朝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就出现了后来的仁宣之治,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鼎盛时期。
但是在朱瞻基做出那么大功德的同时,也犯过一些错误。明朝最大的问题就是宦官的问题,明朝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因为宦官而灭亡的国家。而宦官在明朝后期能拿到很大的权力,掌握朝政,这之中朱瞻基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无完人,就历史而言,朱瞻基所做出的贡献远远比他带来的祸患很多。评价一个人,我们要客观公正地去从多角度分析。朱瞻基或者不是那种特别完美的君主,但他却绝不是一个庸俗的皇帝。
在中国古代帝王巩固政权的叙事中,“清洗功臣”常被视为消除潜在威胁的常规手段。汉高祖刘邦诛杀韩信、彭越,明太祖朱元璋制造“胡蓝之狱”,均印证了这一权力逻辑。然而,...
朱元璋多少岁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9-26 末路抉择:崇祯为何不效李自成抄家筹饷?1644年春,李自成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前,曾以“天子之尊”向百官哀求捐款,最终仅筹得二十万两白银。而李自成攻破京城后,从官员府邸搜出七千万两白...
李自成 2025-09-26 闯王溯源与子午谷争议:明末乱世中的战略困局在明末动荡的历史长河中,“闯王”的称号与“子午谷奇谋”的争议,共同构成了农民起义与军事博弈的双重缩影。李自成并非第一代闯王,其军事策略的成败亦折射出乱世中战略选...
李自成 2025-09-26 42天帝王梦:李自成进京后的政治困局与历史教训1644年农历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这场改朝换代的巨变中,这位曾以"均田免赋"口号动员...
李自成 2025-09-26 从几千残兵到百万雄师:李自成如何以智破局颠覆明朝1627年,陕西澄城县的饥民挥动锄头砸碎官府税牌,这场星火点燃的农民起义,最终在18年后将大明王朝推向覆灭。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从最初几千残兵,发展为横扫中原的百...
李自成 2025-09-26 袁崇焕之死:忠臣蒙冤的悲剧与崇祯的困局抉择1630年9月22日,北京菜市口刑场,56岁的袁崇焕在三千六百刀凌迟酷刑中死去。百姓争食其肉,骂声震天,而这位曾以“五年复辽”誓言撑起大明边疆的将领,至死未发一...
袁崇焕 2025-09-25 胡宗宪:历史天平上的忠奸之辨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胡宗宪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以抗倭名将的身份载入史册,却因与严嵩集团的关联蒙上政治阴影;他既有平定东南倭患的赫赫战功,又因贪腐传闻饱受...
严嵩 2025-09-25 古代最幸运的公主:宝庆公主的传奇人生在古代封建王朝的权力漩涡中,公主的命运往往与政治联姻、皇权更迭紧密相连,鲜少有人能逃脱被当作棋子的命运。然而,明朝的宝庆公主却以其独特的经历,成为历史上最幸运的...
宝庆公主 2025-09-25 传闻左良玉拥兵八十万,为何仍难敌清军?在明末动荡的时局中,左良玉作为手握重兵的将领,其军事行动与历史评价始终充满争议。民间流传其“拥兵八十万”,却在关键战役中败于清军,这一矛盾现象背后,实则隐藏着军...
左良玉 2025-09-25 明朝国本之争:一场持续十五年的权力博弈与制度危机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一场围绕皇位继承权的政治风暴席卷朝堂,史称“国本之争”。这场争端以明神宗朱翊钧欲立宠妃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太子,与朝臣坚持立...
朱翊钧是个好皇帝吗 郑贵妃 2025-09-2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