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而没有选择同样雄才大略的燕王朱棣,这才导致了“靖难之役”骨肉相残,而在这场叔侄皇位之争中,满朝文武都被卷进了旋涡,数不清的大明精锐战士死于内战,那个方孝孺据说还被诛了十族。数十年积累的人才和物资毁于战火。虽然朱棣看起来比朱允炆更有作为,但是朱允炆继承皇位在当时是合理合法的,这一点朱棣也不得不承认,所以“靖难之役”的口号是“清君侧”。这时候就有人要发出疑问:既然在四个嫡子之中,太子朱标忠厚柔弱,而朱棣雄姿英发,为什么朱元璋偏偏不按照“立子以嫡以长”的规矩,在朱标去世后立朱棣为太子呢?

朱元璋为何不把皇位传给朱棣而传给朱允炆,这一点在历史上有很大争论,一种观点认为朱元璋是按照“规定”传给了“嫡长孙”;另一种观点认为朱元璋本来是想传给朱棣的,只是被一些人破坏了。但是这两种说法都站不住脚,因为细看一看朱元璋的家谱就知道,朱允炆不是嫡长孙,封建社会也没有一定要立嫡长孙的规定。至于说朱元璋曾经打算把皇位传给朱棣,那是胜利者朱棣的一家之言,也做不得准。
首先我们来看朱允炆为什么不是嫡长孙:朱元璋有名分的老婆有二十一个,生了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没有明确记载哪一个子女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生的,但是老大懿文太子朱标、老二秦愍王朱樉、老三晋恭王朱棡、老四燕王朱棣却都是马皇后抚养成人的,这一点做不了假,所以可以说朱元璋有四个嫡子,按照封建社会“立子以嫡以长”的规定,皇位继承人只能从这四个人中产生,而老大朱标实至名归,连朱棣也不能表示异议。

但是朱允炆却不是嫡长孙,因为他还有个哥哥朱雄英,而且朱雄英是朱元璋钦定的隔代接班人。据洪武二年编撰、洪武六年书成的《皇明祖训》记载:“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次嫡子并庶子年十岁皆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册、银印”,但是朱雄英在洪武十五年就去世了,没活过他老爹朱标。
而朱允炆是朱标的妾侍吕氏生的,跟朱雄英不是一个妈,自然也算不上嫡长孙,至于吕氏被没被封为太子妃、什么时候封的,历史上没有记载。即使吕氏上位,朱允炆子以母贵,晋升为嫡长孙,但也不能证明他继位就是铁板钉钉的事情,因为所谓的“立子以嫡以长”有个前提条件,就是这个继承人必须先是“子”,然后才论“嫡”论“长”,也就是说,有二十五个叔叔的朱允炆,在太子而不是皇帝的父亲去世后,他是皇位的第二十六顺位继承人,即使仅看上一辈的嫡子,他也只能是第四顺位继承人。
到朱元璋选接班人的时候,“立子以嫡以长”这个传统,在封建社会已经流传了几千年,而且大家一直都是这么做的,都是老大死了轮到老二,然后是老三老四,以此类推,读者诸君有兴趣可以去翻一番历代帝王年表,就会发现有个有趣的现象:老大似乎都不大长命,皇帝一般都只好选择其他的儿子来接班,即使没有儿孙,也要从下一代子侄中选择,这样自己死后才能是名正言顺的“太上皇”。

所以按照封建礼法来说,朱棣和朱允炆都是朱元璋的合法继承人。但是为什么朱允炆成功上位了呢?这可能要归功于三点:第一、朱标临终前的请求;第二、朱元璋隔代亲的人性;第三、朝中大臣的支持。
首先我们来看朱元璋和朱标的感情。朱元璋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冷血君王,但是对朱标这个大儿子却充满了温情。他之所以要把功臣斩尽杀绝,就是为比较温和仁厚的朱标拔掉棘杖上的刺。而朱标之所以英年早逝,也是朱元璋施加的压力过大,对此朱元璋是心怀愧疚的,所以朱标向老父亲托孤,朱元璋能够做的,就是把自己最大的家业,也就是皇位传给儿子的儿子。
其次我们再来看朱元璋跟朱允炆的关系。其实这一点不用分析,读者诸君中有人已经当了爷爷,自然知道什么叫“隔代亲”——对孙子要比对儿子好得多。居家生活中经常会有儿子追着孙子打,老爷子追着儿子打的趣事发生。朱元璋虽然雄才大略或者说冷血无情,但他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老爷子疼孙子,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已经成年且已经在边关吹了好几年北风的四儿子朱棣,看着自然不如在江南长大细皮嫩肉的孙子朱允炆顺眼。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满朝文武的支持。朱棣这人太像朱元璋了,甚至可能比朱元璋还冷血嗜杀——他每天拎着刀子砍鞑靼,比经常坐镇指挥的朱元璋见过更多的鲜血。而当时的满朝文武,在朱元璋的高压下活得战战兢兢,早起上朝都不知道晚上能不能安全下班回家,如果这个大臣没有回家而锦衣卫来敲门,那么这家的房子过几天就要换主人了。于是大臣们都日盼夜盼朱元璋老爷子赶紧挂掉,换上仁厚的朱标来当领导。可是没想到朱标愣是没熬过朱元璋,眼看着战场上冲杀出来的朱棣要回来接班当太子,肯定满朝文武一片哀嚎:这苦日子还有头儿没头儿了?
于是大臣们自然要力捧锦衣玉食甚至有点弱不禁风的“嫡长孙”朱允炆了。而事实证明,大臣们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当年的选择也是正确的:朱允炆上台,偃武修文,官员们睡觉的时候,脊梁骨也敢挨着炕席了;但是好景不长,朱棣杀了回来,赶跑(或者烧死)了朱允炆,又开始了大开杀戒。所以说,朱棣是个雄才大略的好皇帝,但可能在大臣眼里,他绝不是一个好上级,给朱棣打工,实在是太难了……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而明朝皇帝,则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明朝皇帝。明代的皇帝个个性格鲜明,明代各朝也因皇帝的鲜明个性而有不同的气象。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历十二世,传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乐)、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统/天顺)、明代宗(景泰)、明宪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庆)、明神宗(万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启)、明思宗(崇祯)。小编将明朝的皇帝一一道来,叙其登皇位的惊险历程。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五月,太子朱标因风寒骤逝,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将朱元璋推入权力继承的漩涡。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势的君主之一,朱元璋在继承人选择上展现出惊人...
朱元璋多少岁 朱允炆下落 2025-11-20 铁血帝王与仁德贤后: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共生传奇在历史长河中,明太祖朱元璋以铁腕治国、严刑峻法著称,其屠戮功臣、大兴文字狱的举措常被后世诟病为“残暴”。然而,这位冷峻帝王对发妻马皇后的深情却如春日暖阳,贯穿其...
朱元璋多少岁 马皇后 2025-11-19 朱元璋:开国之功耀千古,千古一帝缘何难?在明朝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朱元璋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存在。他从一介布衣崛起,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大明王朝,其开国之功不可磨灭。然而,在历史长河中,对于“千古一帝”的...
朱元璋多少岁 2025-11-18 明朝功臣命运:从朱元璋到明英宗的权力漩涡与悲剧轮回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功臣群体的命运始终与皇权紧密交织。从朱元璋以“高鸟尽,良弓藏”的逻辑清洗开国功臣,到明英宗复位后权臣的跌宕沉浮,明朝功臣的结局仿佛陷...
朱元璋多少岁 2025-11-18 从“天命预言”到血溅朝堂:朱元璋与算命师的权力博弈1358年的婺州城外,一位身着粗布麻衣的术士刘日新凝视着朱元璋的面相,突然伏地叩首:“将军龙瞳凤颈,他日必登九五!”这个预言在八年后成为现实,但当朱元璋坐拥江山...
朱元璋多少岁 2025-11-18 火攻破敌定乾坤:明初名将郭兴的传奇人生在明朝开国的风云岁月里,无数英雄豪杰如璀璨星辰般闪耀,郭兴便是其中一位凭借卓越军事才能和果敢决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名将。他以火攻之计助力朱元璋大破...
朱元璋多少岁 2025-11-17 功高难掩猜忌:廖永忠之死的深层剖析在明朝开国的风云岁月里,廖永忠无疑是一颗耀眼的将星。他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为明朝的建立和统一立下了不朽功勋。然而,这位战功卓著的将领,最终却落得个坐...
朱元璋多少岁 2025-11-14 猛将傅友德:从战场战神到权力祭坛的悲剧在明朝开国的风云岁月里,傅友德宛如一颗耀眼的将星,以其超凡的勇猛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历史的天空中划出一道璀璨而悲壮的轨迹。朱元璋曾赞誉他“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
朱元璋多少岁 傅友德 2025-11-14 朱元璋推行藩王制度:多重考量下的历史抉择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朱元璋推行的藩王制度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对明朝的政治、军事、社会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制度的推行并非偶然,而是...
朱元璋多少岁 2025-11-14 朱元璋问政张恒:一问三不知的代价与治吏逻辑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朝堂上,一场看似寻常的述职汇报,却因朱元璋的突然发问掀起惊涛骇浪。当武官张恒以“职责仅在训练士兵”为由,对民间疾苦一问三不知时,这位...
朱元璋多少岁 2025-11-14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