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将,在唐朝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群体?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青海战败,主帅李敬玄有责任,推荐他的刘仁轨有责任,但最大的责任,还是在李治。因为决策叫李敬玄代替刘仁轨的是他。‘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有李治,下有刘仁轨,均以个人好恶而左右大局,最终铸成这场大败。
中国的史官文化,向来替领导掩饰,所以记述这件事的时候,板子都打到刘仁轨和李敬玄头上。不过,写的人可以隐瞒,读的人可以糊涂,当事者心里可是明明白白。因此,出了这么大的事,损兵折将,刘仁轨和李敬玄两人,竟然连个最轻微的处分也没有。
不但没处分,相反,李敬玄还闹病号。三番两次打报告,要求从前线回来,李治居然也答应了。回来后,李敬玄第一不向皇上报到请罪,第二不找医生看病治疗,竟然直接回宰相办公室上班去了:‘数称疾求罢归,许之。既入见,不引谢,即还府视事。’
这种情况下,李治还没有立刻发作,而是派人去作了个调查,‘帝察实不病,贬衡州刺史。’查明这家伙确实在装病,这才给了个降职处分。
这一连串神奇的操作,说明了一个问题:李治心里有愧,李敬玄心里有气。
不但这几个当事人,就连旁观者也看得明白。象前面那个魏元忠,上书讨论怎么对付吐蕃,大谈有功必赏、有罪必诛,口口声声要杀薛仁贵的头,但对李敬玄的惨败,就闭口不提。说明大家完全清楚:这次大败,皇上脱不了干系,追究李敬玄,等于追究李治。
但追究也好,不追究也罢,唐朝一败大非川,再败青海,再无法遏制吐蕃的崛起,对吐蕃的战略,也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两年后、永隆元年(680年),吐蕃又从西南方向出击,攻占安戎城(四川理县)。
当初唐朝建这个城,目的是‘断吐蕃通蛮之路’,就是不让吐蕃这个西边的‘羌’,与南边的少数民族‘蛮’串连,类似河西走廊‘隔断羌胡’的功用。
吐蕃打下安戎城,‘由是西洱(云南洱海)诸蛮皆降于吐蕃。吐蕃尽据羊同(西藏西北部)、党项(四川西北部)及诸羌之地,东接凉(甘肃武威)、松(四川松潘)、茂(四川茂县)、巂(四川西昌)等州,南临天竺(印度),西陷龟兹(新疆库车)、疏勒(新疆喀什)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诸胡之盛,莫与为比。’出现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从西北到西南对中原王朝形成弧形包围的大帝国。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吐蕃崛起,对唐朝是个极大的威胁和祸患。但西方哲学有辩证法,中国人叫祸福相依,祸患有祸患的好处:有威胁就有斗争,第一领导层不至于麻痹安乐,第二,斗争中还出人才。
青海战役中,李治就发掘出两个人才。
一是带敢死队袭击敌营的黑齿常之。
黑齿常之本来是百济将领,被刘仁轨招降后,在原百济老家干了一段,新罗入侵,唐朝放弃百济故地,黑齿常之从东北调到西北。象他这种情况,在唐朝有个专门的称呼——‘蕃将’。
蕃将在唐朝的存在,第一因为民族开放政策。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有了这种指导思想,就有了任用‘蕃将’的干部政策。第二,因为蕃将的特殊价值。
在皇上眼里,武将的管理始终是个麻烦,尤其唐朝这样老打仗、军人比较容易立功的朝代。以李世民的能力和威望,对李靖、侯君集等人还要严加防范。蕃将的出现,为这道难题提供了一个看起来不错的选择。
武将为什么难搞,归根结底一句话:功高震主。选将肯定要选会打仗的,老打仗老有功,偶尔吃败仗的还不怕,怕就怕李靖那样一直打胜仗的。功劳越积越多,拿什么赏?哪天不满意,他要掉转枪口怎么办?
而蕃将在造反方面,存在先天的缺陷。
第一,没有群众基础。你一个外国人,又不是一个民族,皇上照顾你做官可以,想当老大,缺少正当性合法性,老百姓不认。第二,自己也没那个信心。蕃将到中国,大多因为母国衰弱或出了点问题,现在好容易在先进国家唐朝站住脚,首先想的肯定是融入主流社会。好比欧美移民,第一步想着怎么混张绿卡、拿到公民权,有没有可能去了就竞选总统?
蕃将这两个劣势,在皇上眼里恰恰是优点,所以你会看到:他们在唐朝如鱼得水、广受重用,甚至在某个阶段,发展到全面使用、优先使用,几乎成为一项国策。当然到了那个时候,又会有新的问题出现。
黑齿常之来到中国,面临同样情况:第一自己想干出点名堂,第二上面用着放心。青海之战表现出色,李治立马提拔重用:‘上嘉黑齿常之之功,擢拜左武卫将军,充河源军(青海西宁)副使。’不但成为三品将军,还当上前线军区的副司令。当然黑齿常之也没有辜负李治的信任,在对吐作战一线干得相当不错。
一是屡次作战获胜。两年后的永隆元年(680年),‘吐蕃寇河源,黑齿常之击却之,擢常之为河源军经略大使。’提一级做了司令。再一年后,‘常之将兵击吐蕃论赞婆于良非川,破之,收其粮畜而还。’这个论赞婆是论钦陵的弟弟,现在负责吐蕃青海方向。唐军在黑齿常之率领下,不但成功抵挡吐蕃进攻,而且已能主动出击并获胜。
第二,组织驻军开展大生产运动。‘开屯田五千余顷,岁收五百余万石,由是战守有备。’解决了后勤保障的大问题,由此唐军具备持久作战能力。
史称:‘常之在军七年,吐蕃深畏之,不敢犯边。’李世民曾称赞李勣,说隋炀帝修那么多长城,还是防不住突厥,我派李勣守边‘而边尘不惊,其为长城,岂不壮哉!’如今黑齿常之守御吐蕃,亦为长城矣!
在中国古代男权社会的政治框架中,武则天以女性身份登上权力巅峰的历程充满血腥与算计。然而,面对身患重疾却仍居帝位的丈夫李治,这位以狠辣著称的女皇却始终未动杀机。这...
武则天有男宠吗 李治是怎样一个皇帝 2025-10-30 乾陵孤冢藏玄机:武则天与李治合葬背后的权力密码与情感真相公元705年,八十二岁的武则天在上阳宫仙居殿溘然长逝。临终前,她留下遗诏“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主动放弃“圣神皇帝”的尊号,选择以皇后身份与唐...
武则天有男宠吗 李治是怎样一个皇帝 2025-10-30 李治与武则天:禁忌之恋下的宫廷权谋与王皇后的致命误判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缠绵病榻时,太子李治与庶母武则天的隐秘情感在侍疾的压抑氛围中悄然滋长。这段被《唐会要》记载为“时上在东宫,因入侍,悦之”的关系,既源于李治对年长...
武则天有男宠吗 李治是怎样一个皇帝 2025-10-30 权力巅峰的较量:李治与武则天能力深度剖析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唐朝的李治与武则天皆以帝王身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李治作为唐朝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延续了贞观之治的余韵,将唐朝版图拓展至极盛;武则天则作为中国...
武则天有男宠吗 李治是怎样一个皇帝 2025-10-30 权力真空中的女性崛起:武则天如何突破八子围城掌控大唐唐高宗李治一生育有八子,其中四位为武则天所生,四位分属不同嫔妃。当这位风疾缠身的皇帝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时,其子嗣中既无能扛起李唐大旗的雄主,亦无能制衡武...
武则天有男宠吗 李治是怎样一个皇帝 2025-10-21 皇权暗涌:李治治下王萧之死的权力困局公元655年,唐高宗李治以“谋行鸩毒”的罪名废黜王皇后与萧淑妃,将二人囚禁于别院。然而,这场宫廷清洗的终局远比史书记载更血腥——武则天在李治尚在世时,便命人将王...
武则天有男宠吗 李治是怎样一个皇帝 2025-10-13 权臣的抉择:长孙无忌支持李治继位的深层动因在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的储位之争中,长孙无忌作为关陇集团的核心人物,其选择李治而非更得宠的李泰为继承人,绝非简单的血缘偏好或政治投机。这场权力博弈背后,交织着对皇权...
李治是怎样一个皇帝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0-10 武则天独揽大权之谜:权力博弈下的李治真相在中国古代男权主导的帝制体系中,武则天从才人到皇后,最终登基称帝的历程堪称传奇。这一过程中,唐高宗李治长期被贴上“懦弱无能”的标签,但历史真相远比表面复杂。通过...
武则天有男宠吗 李治是怎样一个皇帝 2025-09-28 李治娶武则天:跨越伦理的权力博弈与情感抉择公元650年,唐高宗李治在父亲李世民周年忌日时,以进香为名踏入感业寺,与被迫出家的武则天重逢。这场看似偶然的相遇,实则是李治为夺回皇权精心策划的政治布局。从感业...
武则天有男宠吗 李治是怎样一个皇帝 2025-09-28 明崇俨真的治好李治了吗?在唐朝的宫廷秘史中,明崇俨的名字常常与唐高宗李治的健康问题紧密相连。这位精通巫术、相术和医术的神秘人物,曾一度成为李治身边的红人,甚至被传为能“呼风唤雨”的奇人...
李治是怎样一个皇帝 2025-09-23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