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之所以被称为一代名相,是因为他有很多政治主张都对后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李斯反对再次实行分封制,而是主张郡县制,拆除各郡之间的城墙。此后李斯还参与了法律的制定,以及文字、车轨等制度的统一。不过李斯也并非完人,他配合赵高伪造秦始皇的遗嘱,逼死扶苏这件事,另李斯身败名裂。而且李斯最后还被赵高夷灭三族,下场惨烈。李斯性格究竟有何弱点,会让他的结局如此?
李斯少年时家庭贫穷,但他十分聪明,学习也很用功。长大成人后,因为人机警,办事干练,被推荐到衙门当吏。干了不久,看到乡邻有人致富或当上官儿,就十分羡慕,认为吏的职位太低,没有前途就辞职了,在江湖四处游荡,寻找发展的机会。
当时正值战国末期,学术思想界异常活跃,主要有儒、兵、法三家。概略的说,儒家主要研究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兵家主要研究攻伐谋略,法家研究如何治理国家。
李斯比较一番后,认为法家以法治天下,与时代潮流合拍,是取得功名的最佳途径。于是他去拜了当时法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为师,学习法势术和帝王之学。与韩国贵族的后代韩非成为同学。
韩非人品好,学习努力,悟性也高,荀子很喜欢韩非,经常对人说,只有韩非才能发扬光大帝王之术和法家思想。李斯虽然表面上赞同老师的话,其实心里很嫉妒韩非。
几年以后,李斯学有所成,准备出去干一番事业。荀子问他是不是到楚国?李斯说楚王不中用,六国皆孱弱,准备到秦国。荀子说,秦法苛峻,商鞅死之,你必小心。李斯说,商鞅虽然已死,但也功成名就了。老师只好长叹一声,不便再说什么。
李斯到秦国时,嬴政继位不久,吕不韦为相。吕不韦效法战国四君子(即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举措,招贤纳士,扩大势力和影响,正在组织人手编写《吕氏春秋》一书,听说是荀子的高足来了,立即引为座上宾,封其为著作郎,与人共撰《吕氏春秋》。
三年后,吕不韦将李斯推荐给嬴政。李斯见嬴政个头不高,但目光锐利如电,心想是个创业盛世之主。当嬴政向他询问富国强兵之策时,他说:现以秦国之强,大王之贤,乘得胜之威以灭六国,如灶上燎跳虱矣……嬴政听了很高兴,当即封李斯为客卿,在秦王身边参与国政大计。
嬴政向李斯询问如何实施国策时,李斯提出了内部瓦解和军事打击统一六国的两大战略方针。
具体办法是:贿赂重金,游说诸侯,离间君臣,杀戮良将,使其内部崩溃。继续实行远交而近攻,选良将率大军从外攻之,无不立毁。嬴政听了连声称赞:“真良策也。”于是拨出重金交给李斯,让他去游说诸侯、大臣,促其内部瓦解。对重金的使用,授权李斯全权负责,不问去处。
后来的实践证明,李斯的计谋起到了绝佳的效果。比如攻赵国时,对手是极善用兵的名将李牧,曾一战击败匈奴二十万大军,号称“赵国北方长城”。李斯用重金使反间计,结果李牧先被撤职后被杀。李牧冤死后,秦军犹入无人之境,迅速攻破赵国首都邯郸,赵国灭亡。秦始皇攻灭六国,应当说李斯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
七国统一后,嬴政建立秦王朝,称始皇帝。李斯向秦始皇提出发展和巩固秦王朝的一系列建议,秦始皇听了大为高兴,命令李斯着手研讨落实具体方案。
国家实行何种体制呢?李斯表现出了他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政治远见。他建议实行郡县制。博士淳于越等人反对,说周朝之所以延祚近千年,是因为封子弟为王。现陛下拥有了海内,而子弟无尺土之封,实同匹夫,一旦王朝有难,何以相救?放弃古法另搞一套是要失败的。
秦始皇支持郡县制,说时间长了,同姓弟子多,互相攻伐是动乱的根本原因。现海内一统,国家的赋税收入丰厚,对诸子功臣实行重赏就行了。不搞分封,诸侯也就没闹事的本钱。
在秦始皇的支持下,李斯具体操办,顺利地实行了郡县制,与此同时还统一了货币、文字和度量衡。因朝廷不采纳自己的主张,不少读书人有意见,发牢骚诽谤皇帝,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受到历代后世的恶评。其实这也是李斯出的主意,但秦始皇作为最高统帅,“锅”理应由他来背。因创建、佐命新朝有功,秦始皇拜李斯为丞相,还将一个公主嫁给了李斯的长子,李斯的几个女儿皆嫁秦公子。
还在七国统一前,秦始皇对韩非写的《孤愤》、《说难》等文章产生了兴趣,找李斯一打听,知道韩、李两人是同窗,就命令李斯给韩王去信,要求韩非到秦国来,否则发兵攻打韩国。韩王没法,只好将韩非送到秦国。秦始皇见到韩非就打算封其要职,请他把自己的理论和思想写出来,供秦国用。
韩非认为不妥,李斯建议过一段时间再说。李斯心里明白,韩非的才能远远胜于自己,天长日久,地位肯定会在自己之上。于是他不顾同窗之谊,在秦始皇面前进谗言:韩非想念故国。韩非被关在牢中后,又进谗言:韩非很有怨气。性格暴躁的秦始皇大怒,诏令立即将韩非处死。秦始皇冷静下来后感到后悔,连忙下达赦免诏令,但为时已完,秦始皇扼腕叹息不已。
秦始皇去世后,赵高鼓动胡亥篡位。胡亥拿不定主意,叫赵高找李斯商量。李斯起初不同意,赵高就说扶苏上位后相信的是蒙恬,不会相信你,你的官位不保。只有胡亥才相信你。
李斯从一己私利出发,为了富贵,为了权位,竟作了赵高的帮凶,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史称“沙丘政变”。胡亥篡位后,将扶苏和蒙恬赐死,杀害了自己几十个兄弟姐妹,发数十万刑徒修阿房宫,生活骄奢淫逸无度。人世间的一切罪恶,被胡亥在几年内都办到了。
李斯觉得这样搞下去不对劲,就叫赵高好好劝劝胡亥。赵高狡猾地说,我是一个宦官,不便参与政事,你出面劝才行。赵高负责安排胡亥的生活起居,李斯上书时,赵高就说皇上忙着哩没空,待胡亥与那些宫女们鬼混时,才叫李斯去进言。如此这样几次,胡亥心里很不高兴,就问赵高,李斯为啥这么干?赵高说,李斯自恃功高。没能封王,心里有怨言,“沙丘政变”只有我们三人知道,一旦泄露出去可不得了啊!
此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赵高一直把胡亥蒙蔽着的。陈胜派部将周布率三十万人马攻打咸阳时,胡亥才知道真相。赵高造谣说,是李斯的儿子李通勾结义军干的。胡亥大怒,逮李斯下狱,判腰斩,灭三族。
如果李斯不热衷于富贵和权力,不做昧心之事,与同窗韩非同心协力谋国事,自己不会死于非命,历史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改变。行刑那天,李斯长叹道:荀子说过,我太热心于富贵,必为富贵所累。老师,你是圣人,我不如你啊!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杂文学会会员、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
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的战火在垓下燃至白热化,项羽的十万楚军被刘邦率领的汉军重重包围。随着四面楚歌的响起,这位曾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最终在乌江岸边选择了自刎。这...
项羽 刘邦 2025-05-08 秦长城:古代中国的军事屏障与文明丰碑在华夏大地的历史长河中,秦长城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盘踞,它不仅是古代中国的一项伟大军事工程,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修筑,秦长城便在历...
秦始皇陵 2025-05-08 跨越千年:探寻秦德公离现在的时光距离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秦德公作为春秋时期秦国的重要国君,虽未如秦始皇那般声名远扬,却也在秦国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我们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上,回...
秦始皇陵 秦德公 2025-05-07 昌平君与扶苏:跨越历史迷雾的亲属关系探寻在秦朝历史的长河中,昌平君与扶苏这两位人物始终充满着神秘色彩,他们之间是否存在亲属关系,尤其是昌平君是否为扶苏的外公,更是引发了诸多争议与猜测。昌平君:秦楚联姻...
扶苏 2025-05-07 楚汉风云:项梁死后为何不是项伯掌权在秦末乱世,项氏家族作为反秦的重要力量,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着关键角色。项梁战死后,项氏集团领导权更迭,项伯虽身为项羽季父,却未能接过领导大旗,这背后有着复杂且深刻...
项羽 2025-05-06 巨鹿之战:项羽与秦军的巅峰对决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巨鹿之战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少胜多的传奇色彩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成为了后世传颂的经典战役。那么,这场战役究竟是谁和谁打的呢?交战双方揭晓...
项羽 2025-04-30 赢虔的儿女:历史迷雾中的模糊身影在战国时期风云变幻的秦国历史中,赢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他是秦献公庶长子、秦孝公兄长,也是秦惠文王嬴驷的老师,以能征善战闻名。然而,关于赢虔的儿女,史料记载却...
秦孝公 2025-04-29 秦始皇未追杀徐福之谜:权力博弈与历史迷雾的交织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途中病逝沙丘平台,这个曾经横扫六合的帝王至死未能等到徐福从东海归航。而徐福东渡携带的三千童男童女、五谷种子与百工巧匠,最终消失在...
秦始皇陵 徐福 2025-04-27 跨越时空的秦脉传承:秦武公与秦始皇的关联探析在秦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秦武公与秦始皇虽相隔数百年,却如同两颗璀璨星辰,通过秦国的血脉与制度传承紧密相连。他们各自在秦国发展的不同阶段留下了深刻印记,共同构...
秦始皇陵 秦武公 2025-04-23 秦始皇密令赵佗“死守岭南”真相考辨核心论断:秦始皇“密令赵佗死守岭南”的说法缺乏史料支撑,实为后世小说虚构的产物。这一说法虽广为流传,但经史实考证,其真实性存在根本性缺陷。一、史实溯源:正史记载...
秦始皇陵 2025-04-2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