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誓碑上有这样一句话,“不得滥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之人”,所以便认为赵匡胤是重文抑武,然而真相真是这样吗?实际上赵匡胤的确抑武,但称不上重文。赵匡胤重用文人的原因,是因为他觉得一个文官所产生的危害,怎么样也不会超过一个武官,也不会危及到自己的地位。所以当时的武官的确比较惨,那赵匡胤为了巩固政权,他到底使用了哪些手段呢?
在平定了李筠和李重进两起反叛后,赵匡胤越来越感受到君弱臣强的危害性,朝廷如何做到长治久安呢?他问计于宰相赵普。赵普说办法就这么三条,削夺藩镇的权力、把全国的粮食管起来,军队由朝廷直接掌控。
兄弟伙们对交出权力有啥想法?能和平交权吗?赵匡胤心里没数,打主意先探探底。建国后的第二年, 也就是公元961年的一天,赵匡胤邀约义社的兄弟,不带随从,骑上马,带着弓、剑到开封城西门外,打一阵猎后喝酒闲聊。喝得聊得正酣时,赵匡胤突然说道:这里没有外人,哪位兄弟想当官家(皇帝)?这时把我干掉就行了。
他这句话把大家都吓着了, 一齐跪下地求饶。
赵匡胤追问道:“看来你们是真心要我当皇帝?”大家赶紧齐呼万岁,他乘势一锤定音立规矩:“既然大家真心拥护我,那就要听我的话,不得无理犯上。”通过这次“兄弟伙”聚会,赵匡胤感觉自己在禁军中威望未减,大哥大的地位没变。
赵匡胤虽然心中了然有数,但真正要对多年的兄弟伙下手,颇重情义的他还是有些犹豫不决。赵普说:他们都不如你,没有君临天下的才能,我也相信他们对你的忠心,但他们能过部下们的“拥戴”关吗?通过“拥戴”上位的赵匡胤心知肚明,自己能通过兄弟伙“拥戴”上位,在某种形势下兄弟伙也要听从他手下那班兄弟伙的意见哦。因此杜绝节镇、禁军“拥戴”闹剧重演,必须采取果断的措施。
历史上流传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赵匡胤做通了兄弟伙们的工作,这些人就像事先约定好的那样,陆陆续续都称有病请辞兵权,赵匡胤安排专门制订文书的官员——知制诰,拟好一道道任免诏令。
其高明之处在于,在解除禁军主要将领军职的同时,趁热打铁,撤消了一些重要职务,如在任命慕容延钊为驻外节度使时,就撤消都点检一职;任命高怀德为驻外节度使时,就撤消副都点检一职,彻底割断他们和禁军的联系。
禁军首领改由较低级别的武将担任。军事上实行“三权分立”制度: 带兵权由禁军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军都指挥使分别拥有,发兵权归枢密院掌管,后勤供应归朝廷的最高财政机构——三司。
三足鼎立,互相牵制,实际上军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从此以后,彻底根除了禁军飞扬跋扈的风气,不仅认真听从皇帝指挥,见了宰相也要规规矩矩问候。但赵匡胤还不满足,通过收精兵于上,加强禁军力量的办法,削弱地方藩镇的军事实力。
禁军是宋代的正规军,厢军、乡兵是地方部队。
朝廷常下令将地方部队中的精兵强将充实禁军。兵力弱素质差的地方部队完全没能力和禁军抗衡。除了采取上述“强干弱枝”的办法外,经常变动禁军各部队的驻防地,使禁军难和地方产生密切关系。禁军各级将领也经常调换,使“士兵不熟悉领军的统帅,统帅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
赵匡胤在军事制度上的各项改革措施,消除了发生兵变的可能,但相互牵制的指挥系统,无限制的募兵,使宋王朝以后守内虚外。
五代时期“君弱臣强”的表现形式是:拥有重兵的的藩镇,往往兼管几个州,把地方的政权、财权和军权都掌握了。藩镇控制了国税(征收的农村夏秋两税)的主要来源,还通过收取过境商税增加自己的收入,壮大经济实力。赵匡胤把改革军事机构的原则和经验,运用到改革政治经济制度上来。从建隆二年(961年)开始实施。
①由朝廷直接委派官员到地方去负责地方税收,路设转运使,州县设通判,酒坊、盐场等国家专利单位增设场务监官,藩镇的官吏不得插手。
②明确规定地方财政收入除本地行政开支经费所需之外,全部交纳给朝廷,州县不得占用。
③限制地方官员私自经商牟利。违者从重处罚。
为了加强皇权,赵匡胤对中央和地方的官僚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
首先降低宰相威望并分散其权力。如以前宰相是坐着和皇帝一起议事,现在改成站着。增设副宰相,既协助宰相处理政务,又可以防止宰相专权。以前宰相好比现在一个国家的总理(首相),全面负责内阁的各项工作,权力是很大的。赵匡胤设枢密院掌握发兵权、“三司”主持财政,直接听从皇帝的旨意,分散宰相的权力。
其次对中央和地方官吏的任命,采取“差遣”的办法,由皇帝或其指定机关临时安排,有严格的任期,期满回京报到等待另行安排。由于每次任期时间不长,做官者难安其位,缺乏长远的打算,防止了官员所到之处发展私人势力的问题。
此外,地方的各级官员,统统由文官担任,不许武将插手。
北宋王朝刚建立时,在其南方、北方存在着多个割据政权,其中辽国比北宋早建国四十余年,且经济和军事实力占据优势,要说由其统一华夏的可能性还要大一些,赵匡胤成功地防止了北宋没有继五代之后又成为一个短命王朝的命运,并最终由北宋来进行统一,这和赵匡胤实行的军事、经济、政治改革分不开。
但赵匡胤“抑武”,将封建皇权绝对化的做法,也给北宋留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
作者:赵心放
1100年正月,北宋政坛因宋哲宗的猝然离世陷入动荡。这位年仅25岁的皇帝未留下子嗣,皇位继承成为朝堂焦点。在宰相章惇力主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时,向太后却以“端王...
宋哲宗 2025-09-23 宋度宗赵禥:南宋末代王朝的荒诞镜像1240年5月2日,临安城荣王府中,一名小妾因被迫服下堕胎药而痛苦挣扎。这个本该被抹去的生命,却以先天不足的姿态降生——手足绵软无力,七岁方能言语,智力发育迟缓...
宋度宗 2025-09-22 纪纲一废何事不生:千年古训中的治国警世箴言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当宋神宗力推王安石变法时,朝堂上激荡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四次提及"纪纲&quot...
宋神宗怎么死的 苏轼 2025-09-22 岳飞与李清照:时代交叠中的“平行线”南宋初年的历史舞台上,岳飞以“精忠报国”的赤诚成为抗金中流砥柱,李清照则以“生当作人杰”的豪情成为婉约词坛的巅峰。尽管二人同处宋室南渡的动荡时代,但历史档案与现...
李清照的词 岳飞 2025-09-19 乌台诗案:苏轼诗文中的政治风暴与文字之祸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一场因诗文引发的政治风暴席卷朝野,史称“乌台诗案”。这场案件以苏轼被捕入狱为核心,牵连数十人,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之一。其导火...
苏轼 2025-09-18 宋清未入天罡之谜:血缘、能力与梁山秩序的博弈在梁山108将的星宿体系中,天罡三十六星与地煞七十二星的划分,既是对英雄排位的象征性安排,也暗含着权力平衡与利益分配的深层逻辑。作为梁山首领宋江的亲弟弟,宋清虽...
宋江 2025-09-18 丁得孙与李逵:梁山武力与价值的双重镜像在《水浒传》的江湖叙事中,丁得孙与李逵的武力对比常被读者津津乐道。一位是东昌府副将、飞叉绝技的“中箭虎”,一位是梁山步军头领、板斧开道的“黑旋风”,二者虽同属地...
李逵 2025-09-18 梁红玉真实下场:血战疆场,忠魂永驻南宋抗金烽火中,梁红玉以营妓之身逆袭为巾帼战神,其人生轨迹堪称传奇。然而,这位让金军闻风丧胆的女将,最终以惨烈方式血洒疆场,其真实结局远比后世附会的“归隐山林”...
梁红玉 2025-09-18 乱世双雄:钱镠与赵匡胤的生存智慧与历史抉择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火纷飞,两位出身迥异的豪杰——钱镠与赵匡胤,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在乱世中崛起。钱镠从贩私盐的底层青年成长为“保境安民”的吴越王,赵匡胤则从后周...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2025-09-17 赵佶:艺术巨匠与政治困局的双重镜像宋徽宗赵佶(1082-1135)的一生,是艺术天赋与政治失能交织的悲剧。这位以“瘦金体”和《千里江山图》闻名的帝王,在治国理政上却将北宋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历史...
宋徽宗 2025-09-1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