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当上这个皇帝,原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可以算是篡位了,尽管都是朱家的人,但从血脉上来说,已经违背了朱元璋当初的意愿。而朱棣起兵到登基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这其中也有很多人都为朱棣做了事情,比如姚广孝。姚广孝在历史上有很多的外号,比如黑衣宰相,妖僧等等,不过姚广孝本身就是和尚,但为什么帮了朱棣之后却也始终坚持要当和尚呢?今天就让历史资料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姚广孝这个人进不了清朝的《四库全书》,在明朝也被取消了太庙的资格,但是又有人说姚广孝是个好人,又有人说他不好,反正就是身份非常的尴尬,那么很多人要问了,这个姚广孝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1、一个接一个的小沙弥
姚广孝也是和尚出生,但是姚广孝可不是什么虔诚的佛教徒,姚广孝以前不仅仅是僧人,他还学天文,还拜道士为师傅,学习道术和兵法,姚广孝也喜欢舞文弄墨,姚广孝的报复很大,话说一位算命的先生给他算命,说姚广孝会成为刘秉忠这样的人,姚广孝听后进入大喜,刘秉忠是什么人,完完全全的反面角色了。所以这个姚广孝虽然出家了,但是心里一点也没出家了。

2、从南京到北京
一次马皇后死了,朱棣找人来诵经啊,这个姚广孝当时已经有了小名气,这一次被选中了,所以来到了皇宫。刚好又遇到了这个朱棣,姚广孝看出了朱棣有帝王之相,所以就有意无意的接近了朱棣,最后还是真的是和朱棣搅合在一起了,做了庆寿寺主持,而且姚广孝和朱棣的来往之密切是非常频繁的。

3、不论民心,只知天道
之后就是皇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最终觉得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意思就是让朱允炆到时候继承皇位。
朱允炆上位后就开始削藩,各个王如坐针毡,当时一直让朱棣起兵的人其实就是姚广孝了,当时朱棣很不自信,说自己不能和朝廷抗衡,但是最后的结局大家也都知道了,朱棣直接打到南京城下,其实也不能说朱棣实力多高吧,但是就是这么的幸运。所以姚广孝也成了靖难之役的功臣。

4、僧衣之下的姚广孝
朱棣登基那年,姚广孝已经68岁。朱棣封姚广孝为太子少师,并赐名“姚广孝”。朱棣劝姚广孝还俗,并赏赐姚广孝良田和美女,姚广孝却不同意。他上朝时穿朝服,下朝后立即换上僧衣。他不住少师府,反而住在寺庙中。
姚广孝心中既然有抱负,好不容易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为何不再展宏图呢?他为何坚持不脱僧衣呢?对此,后人普遍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姚广孝淡泊名利,他是出家人,看淡了功名利禄,在功成名就后仍然以僧人自居,才符合他的性情。第二种看法,姚广孝害怕功高震主,他深知权力背后的险恶,所以选择激流勇退,以保全自己。
其实,笔者认为,姚广孝之所以仍穿僧衣,有上述两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第三个原因,那就是他看到的现实和想象的不一样,他无法解脱自我,所以选择另一种方式来避世。笔者之所以这么说,可列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方孝孺案。《明史·方孝孺传》记载: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建文四年,朱棣攻入南京之前,姚广孝对朱棣说:“你攻下南京之后,方孝孺必定不愿投降,你不要杀了他,如果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就绝了!”
当时正是朱棣攻打南京的关键时刻,朱棣答应了方孝孺(“成祖颔之”)。可是,后来朱棣入城,让方孝孺写诏书,方孝孺不写,朱棣一怒之下,杀了方孝孺,并灭其三族。这件事或许让姚广孝难以释怀。
姚广孝生于元朝末期,在明朝初年已经成名,朱元璋在位31年,但姚广孝始终不为朱元璋效力,根本原因还是姚广孝不喜欢朱元璋“弑杀”的性格。如今,他辅佐朱棣登基,发现朱棣竟然是另一个“朱元璋”,这对姚广孝的内心打击很大。
第二个例子是姚广孝回乡。朱棣登基后,大功臣姚广孝申请回乡探亲,朱棣听闻后,备足了厚礼,派亲兵送姚广孝回苏州。姚广孝害怕太张扬,把亲兵留在苏州城外,只身一人入城。他欣喜入城,却失望而归,《明史·姚广孝传》记载:其至长洲,候同产姊,姊不纳。访其友王宾,宾亦不见,但遥语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复往见姊,姊詈之。广孝惘然。
姚广孝家中已无旁人,只有一个同胞姐姐。他敲姐姐家门,姐姐听说是弟弟来了,却故意不给他开门。姚广孝无奈,只得去拜访昔日的好友王宾,不料,王宾也不见他。王宾隔着很远对姚广孝说:“和尚误矣!”姚广孝又重新来到姐姐家,结果被姐姐骂了一顿。这时,姚广孝内心一片茫然。也许,姚广孝靖难之役之前,是想建功立业的,但在朱棣登基之后,他看到近四年的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百姓受苦,这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初衷。待到他回乡探亲后,姐姐和好友的态度让他彻底明白,他心心念念的帝王大业,或许真的是大谬!

朱棣上位后,姚广孝已经68岁了,朱棣就劝姚广孝解甲归田得了,别上朝就穿官服,下朝了就穿僧衣。其实很多人想了这个姚广孝是可以退的,但是姚广孝没有选择退,起核心原因应该就是他看到现实和想象的不一样,他本是出家人应该超脱的,但是他无法自我解脱,所以就用这样一种方式来避世。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想法呢?其实核心原因就是姚广孝参与了靖难之役了。
一次姚广孝回乡,自己的亲人朋友都不见他了,还骂他,说他的不好,其实就是因为他参与了朱棣的谋反之路,他还是功臣,自己想借这一身僧衣救赎自己。但是其实救赎姚广孝的只有死亡。
其实说姚广孝好不好,就是说靖难之役对不对,其实小编觉得不对,姚广孝也不是什么好人,最后的悲惨的结局大家也能反应当时的百姓对靖难之役的看法了。姚广孝坚持当和尚不就是想救赎自己,但是唯有死才能解脱了。
在中国封建王朝的权力更迭中,开国功臣的命运往往与皇权稳固紧密相连。明朝开国元勋李善长,这位被朱元璋誉为“赛萧何”的功臣,却在77岁高龄时被满门抄斩。这一悲剧性结...
朱元璋多少岁 李善长 2025-11-10 李善长:比肩萧何的明朝开国第一文臣在明朝开国功臣的星河中,李善长以"文臣第一"的殊荣独树一帜。朱元璋曾评价其"功比萧何",...
朱元璋多少岁 李善长 2025-11-10 明英宗复位功臣的浮沉录:权力的游戏与历史的审判公元1457年正月十六夜,北京城飘着细雪,南宫的宫门在斧凿声中轰然洞开。被幽禁七年的明英宗朱祁镇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的簇拥下重登皇位,这场被称为“夺门之变”的...
朱祁镇是个怎样的皇帝 石亨 2025-11-06 郭爱:入宫二十天皇帝驾崩,14岁才女被迫殉葬的悲剧人生在明朝的深宫之中,一位年仅14岁的才女郭爱,因明宣宗朱瞻基的突然驾崩,被迫卷入了一场残酷的殉葬制度之中。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残酷本质的真实写...
朱瞻基怎么死的 2025-11-06 李景隆:被误读的“大明战神”——一场性格与时代的双重悲剧在明朝靖难之役的烽火中,李景隆的名字始终与“草包”“运输大队长”等贬义词紧密相连。这位出身将门的曹国公,因两次统率百万大军却接连惨败,最终打开南京城门迎降朱棣,...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李景隆 2025-11-06 卢象升之死:明末忠臣的悲歌与权谋的阴影公元1639年1月,河北巨鹿贾庄的寒冬中,明末名将卢象升率残部与数万清军展开殊死搏斗。从黎明战至黄昏,明军弹尽矢绝,卢象升身中四箭三刀,最终血染疆场。这位被百姓...
卢象升 2025-11-06 刘伯温之死:权谋漩涡中的“窝囊”终局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十六日,六十五岁的刘伯温在浙江青田故里悄然离世。这位以“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著称的传奇谋士,最终未能逃脱“兔死狗烹”的命运轮回。他...
刘伯温 2025-11-06 明熹宗朱由校:在历史迷雾中的复杂帝王在明朝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明熹宗朱由校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其光芒既有别于开创盛世的明君,也不同于昏庸至极的暴君,他以一种复杂且矛盾的形象留存于历史记载之中。成...
朱由校是个怎样的皇帝 2025-11-06 王宁嫔谋杀皇上未遂:一场血色宫闱的终极悲剧公元1542年冬夜,紫禁城庆灵宫中上演了中国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宫廷刺杀案。嘉靖帝朱厚熜在熟睡中遭遇十六名宫女勒颈,若非绳结打成死结,这位笃信道教的皇帝或将命丧床...
朱厚熜 2025-11-05 崇祯末路:临终前送走的三个儿子与他们的命运轨迹1644年3月18日深夜,北京城陷入李自成大顺军的包围。崇祯皇帝朱由检在乾清宫召见三位皇子——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亲手为他们换上破旧布衣,含泪叮...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朱慈烺 2025-11-05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