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朝功臣张良晚年为自保有多拼?
秦王扫六合一统中原,奈何秦二世昏庸无能,秦朝的统治二世而亡,接替秦朝江山的就是汉高祖刘邦,刘邦能够推翻秦朝建立汉朝,最主要还是依靠自己身边能臣贤相的辅佐,如萧何、樊哙、张良等。
惋惜帝王多疑心,这些能臣贤相在汉朝建立之后不得不以各种方式退出朝堂以求自保,张良也不例外。
出身贵族,圯上受书
张良,字子房,战国时期韩国人,祖父张开地曾连任韩国三任丞相,父亲张平亦连任韩国两任丞相,出生在这样的贵族世家,加上张良本人长相俊美才华横溢,得到世人的追捧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奈何张良出生的时机不对,他出生于战国末期,正是秦始皇野心勃勃打算一统六国的时候。
最终的结局我们从历史书上也有所了解,秦王扫六合建立了秦朝,韩国灭亡,虽然张良因未曾在韩国朝廷任职而逃过一劫,但其弟在秦国与韩国的战争中丧生,家破国亡之仇,让张良从此对秦始皇怀恨在心。
在秦始皇东巡的时候张良雇人打造了一个重达120斤的铁锤,还雇佣了一个大力士,让他在发现秦始皇的车架后就用这个铁锤挥向座驾。
张良选定了博浪沙作为自己行刺秦始皇的地点,奈何秦始皇早有防备,所有的马车都是同种规格,这让张良无法辨别秦始皇在哪辆马车上。无可奈何之下他只能让大力士用铁锤攻击中间马车,结果是错的,秦始皇并不在这辆马车上,虽然无功而返,“古博浪沙张良刺秦”却流传了下来。
此次行刺失败之后,张良为了逃避秦王的追捕只能隐姓埋名,有一日张良闲步在沂水圯桥头的时候,偶然碰见了一个穿着粗鄙的老人。
这个老人对张良出言不逊,张良此时已经经历过世间诸多挫折,往日的贵族子弟作态早已放下,面对老人的刁难,张良也应对自若,见张良应对自如,老人觉得张良是个可造之材,于是同他相约5日后再见。
5日后,张良按时来到桥上,奈何老人早到指责张良同老人相约还不守时,气愤之下挥袖离去,约定5日后再约,张良清楚这是老人的刻意刁难,无可奈何之下却也只能答应。
这样的情形重复了两次,15日后老人见张良确实有诚意,送给了张良一本书,即《太公兵法》。
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圯上老人”,这件事就是“圯上受书”事件。
投奔刘邦,成就大业
得到《太公兵法》之后,张良日夜研习此书,终于有所得,后来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抗秦王朝的统治,学有所成的张良认为自己的时机已到,于是聚集了一支100多人的队伍意图反秦。
张良深知自己这支队伍势单力薄不足以成事,只能率领这支队伍前往投靠景驹,在路上正好碰见了刘邦,两人一拍即合,张良从此成为刘邦的帐中臣为刘邦出谋划策。
后来刘邦一路高歌猛进攻入咸阳,在进入咸阳之后,看见雄伟堂皇的秦王宫,以及秦王宫中遍地可见的珍宝美人,刘邦一度忘乎所以,置群臣的劝谏于不顾。
最终还是张良站了出来,以秦王的例子劝谏刘邦,认为刘邦不应任由自己沉溺于享乐之中,此时的当务之急应当是想法应对咸阳城外的项羽。
刘邦听到张良的劝谏之后恍然大悟,立马召来群臣商议对付项羽的对策,后来项羽的鸿门宴事件也是张良等人替刘邦出谋划策才使他逃过项庄的刺杀。
若非如此,势单力薄的刘邦绝对会被项羽打败,最终的胜者就会是项羽,刘邦这个名字大概也会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微尘。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正式即帝位,称为汉高祖。张良、萧何、韩信等一众忠臣自然也得到了封赏,辅佐的主上登基为帝,张良等人也封侯拜相,往后的人生似乎也应该是从此在朝廷上辅佐帝王成就一番伟业,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明哲保身,安享晚年
辅佐刘邦数年,张良清楚刘邦有帝王之能,却也不可避免地拥有帝王常见的弊端:多疑。
张良一众人辅佐刘邦登基,如今朝廷不稳,刘邦还需要他们为自己稳定朝堂巩固统治,等天下太平之后,刘邦必定忌惮这些人的才能,疑心他们的忠心,他们一众人必定不得善终。
所以萧何以自污的方法被迫自保,张良托病退出朝堂,只有韩信和樊哙认为刘邦不会对忠臣下手,最终死于非命。
张良早年间就因随刘邦四处颠簸身体留下病根,此时托病退出朝堂也是一个极好的借口,纵使刘邦了解张良的用意也乐见其成。
张良因病在家之后就慢慢斩断了自己同朝中之臣的联系,减轻自己在刘邦心中的威胁,甚至晚年时还3年不食五谷,5年足不出户,以此表示自己的淡泊明志。
后来是吕雉得知了张良的此番作风劝解张良,认为张良颠簸半生,到了晚年时光没有必要如此委屈自己,张良这才调整了自己的作息习惯。张良虽然在家,但他并未闲着,而是潜心修行黄老之学。
张良本就对兵战、谋略方面极为精通,此番研究黄老之学对他来说并非难事,张良甚至还据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将自己所学习的这些知识都传授给了自己的儿孙。
这些知识经过代代相传,张良的十世孙张道陵根据这些知识创建了“正一道”,经过一代一代的发展,正一道成为了道教中的中坚力量。时至今日,张良的后人依然在中国的道教中发挥着重要影响,经过2000多年的传承,正一道依旧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所以张良适时退出朝堂是一件明智的事情,他退出朝堂斩断了自己加官进爵的前途,却潜心研究黄老之说为正一道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无法评判这两件事孰重孰轻,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若是张良始终活跃在朝堂,他的晚年必定不会如此安逸,甚至可能会同韩信、樊哙一般不得善终。
公元前205年四月,楚汉战争的转折点——彭城之战爆发。史书记载刘邦率“56万大军”攻占彭城,却在半日内被项羽3万骑兵击溃,这一战果成为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
项羽 刘邦 2025-09-17 从项羽大腿到千年望族:杨喜后裔的传奇崛起之路公元前202年,乌江畔的寒风裹挟着血腥气,项羽自刎的瞬间,历史的天平彻底倾斜。五名汉军将领争抢尸首以换取爵位,其中郎中骑都尉杨喜夺得左腿,被刘邦封为赤泉侯,食邑...
项羽 刘邦 2025-09-16 刘邦返乡寻曹氏:历史迷雾中的情感与权力博弈关于刘邦与曹氏的关系,正史记载极为简略。《史记·齐悼惠王世家》仅以“齐悼惠王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其母外妇也,曰曹氏”一笔带过;《汉书·高五王传》进一步补充“曹...
刘邦 2025-09-12 秦三世子婴:乱世末路的明君之殇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并起,在秦二世胡亥的暴政与赵高的乱政下,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帝国已摇摇欲坠。此时,秦三世子婴登上历史舞台,他在位仅46天,却以一系列举措展...
秦二世 赵高 2025-09-11 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从军事天才到政治败局的深层剖析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权力更迭事件之一。西楚霸王项羽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武横扫秦军,却在四年内被市井出身的刘邦反...
项羽 刘邦 2025-09-10 刘邦48岁之前:从市井游侠到起义领袖的沉淀之路在中国历史上,刘邦以48岁“高龄”起兵反秦、最终建立汉朝的传奇经历,常被后世视为“大器晚成”的典范。然而,若细究其前半生,会发现这位看似“游手好闲”的沛县亭长,...
刘邦 2025-09-04 鲁元公主:权力漩涡中的悲剧公主与她的凄凉结局鲁元公主作为汉高祖刘邦与吕后之女,虽贵为西汉第一位长公主,却一生深陷权力斗争的漩涡,最终在三十余岁的盛年溘然长逝。她的命运轨迹,既是个人悲剧的缩影,更是西汉初期...
刘邦 2025-09-02 姓与氏的千年迷雾:解码胡亥不称“嬴”的深层密码公元前207年,望夷宫内,23岁的秦二世胡亥在赵高女婿阎乐的逼迫下自尽,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这位被后世称为“暴君”的统治者,不仅因残酷统治闻名,更...
秦二世 赵高 2025-08-28 燕王臧荼:名字里的历史密码与时代回响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燕王臧荼的名字或许并不如秦皇汉武般如雷贯耳,但其人生轨迹却深刻折射出秦汉之际的政治风云。这位曾先后效忠项羽、归顺刘邦的诸侯王,其姓名读音...
项羽 刘邦 2025-08-27 卫国为什么不算六国:从历史脉络与战略格局的双重解构战国时期,“六国”作为秦国统一战争的主要对手,通常指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然而,与这六国同时存在的卫国,虽延续至秦二世时期才正式灭亡,却始终未被纳入“六国...
秦二世 2025-08-2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