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战国纵横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战国时代叱咤风云的纵横家,为何后来湮灭在了历史长河中?
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韩非子》
纵横家是战国时代的一群特殊群体,他们作为擅长的是邦交斡旋,所谓三寸不烂之舌可敌百万雄师。据说其传于鬼谷子,在邦交政治方面有着独特的行为特点,而我们总揽整个战国时代的历史也可以发现,纵横家的舞台和市场都是很大的,一般搅动风云的人都出自于纵横一派。
比如说提出了合纵的苏秦、提出了连横的张仪、提出了远交近攻的范雎,或者《邹忌讽齐王纳谏》里邹忌,这些人都属于纵横家一派。
而整个战国时代的邦交关系也基本上围绕着纵横家所提出的政策进行演变,是同盟还是相互攻伐几乎都依赖于此。
但是纵横家的发展快,衰弱也快,在战国之后,大一统王朝建立,纵横家也就失去了发展的舞台,在历朝历代都有余音,但是很少有大的作为,那么为什么曾经不可一世的纵横家在后世的历史长河中渐渐的消失了呢?这大概与纵横家的行为特点和对待政治的态度有关。
一、注重外力
纵横家是一个非常主张外部环境的流派,并且非常夸大谋略的作用,这多少有些华而不实的意味。
也就是说,阴谋权术或者是邦交策略在纵横家看来要比实际的内政发展更有作用,他们与法家大体是两个对立面,形容纵横家最贴切的词语在于三寸不烂之舌可敌百万雄师,立足的就是一个邦交谋略。
比如说张仪,张仪曾经凭借他的口才破坏了楚国与齐国的同盟,坑骗楚国数座城池,甚至在此之后,张仪还如同无事人一般继续出使楚国,就是凭借着过人的口才迷惑了楚怀王,让楚怀王不仅没有向他发泄怒火,反而听从他的建议,孤身一人进入秦国,最终被秦国扣押,无奈之下,客死异乡。
由此可见,纵横家对于外部谋略有多么注重。再比如说蔺相如,我们在史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到,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起邦交事件当中,要么是通过游说的方式,要么是通过以死相逼的方式来逼迫秦王放弃对赵国的觊觎。
他们不像法家,法家注重的是内部的改革,是国家体系的完备,像是商鞅、李悝等人,他们都有着具体的治国措施和理念,都在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改革,对于国家内政的贡献是非常大,但是纵横家却是一个主张外力的学派,这也就让纵横家的发展道路变得相对比较窄。
而且他们对于邦交谋略的过分崇尚,导致这个学派是以实际的政治主张为出发点的。
二、只考虑实际政治需求
纵横家是一个以切实谋取利益为目标的学派,他们并没有长远的规划,不像变法改革那般,就算是见效再快的变法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辅佐的,但是纵横家却不同,他们以这个国家实际的政治需求为标准来策划具体的游说措施和谋略。
比如说范雎所提出的远交近攻。在其游说秦昭襄王的时候就曾经说过,不如与距离较远的国家交好,对距离较近的国家进攻,如此,得一寸土地就是秦国的一寸,得一尺就是秦国的一尺。
由此来看,他对实际利益的谋求是非常之深的。也就是说,国家需要什么纵横家就会规划什么,但是这样的谋求并不一定与国家的成员利益相符相成,比如说韩国的申不害,虽然申不害是法家人士,但是部分历史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都会认为其拥有一点纵横家的性质。
因为他的变法就不具备着长远的目光,而是以君主的实际需求为准的,这让申不害在为韩国制定法令的时候过分的考虑韩昭侯的思想,这也就让法令完全变成了君主的附属品。
可是只考虑君主的喜好,考虑君主的需求,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国家发展的真正需求,这也是申不害于商鞅最大的区别。
商鞅完全是建立在国家的需求之上的,所以后来才会触怒贵族,才会招致杀身之祸。当然,如果纵横家能够与君主的观念相一致,也可能会有惊人的效果,比如张仪与秦惠文王的配合,范雎与秦昭襄王的配合,都是堪称顶级的。
但这也会造成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有利害纷争才有纵横家的市场。
三、有纷争才有生存
我们从上述的学派性质来看,纵横家是以一个国家切实的政治需求为目标出发,然后在各大势力之间进行穿梭,通过对政治需求的达成来对对手进行迷惑,或者是对自己的国家进行利益收割,这就是纵横学派对于谋略的体现。
但问题在于,这样的形式最好的生存环境就是在各大势力相互角逐的时候,如此才有进行谋略的基础条件,才有穿梭于各国不断更改利害关系而带来的收益,这也是为什么纵横家在战国时代非常盛行的原因。
因为战国时代是七大诸侯国共同角逐的战场,无论是战争也好,还是邦交也好,牵扯的利害关系都是巨大,这就给谋略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场所,也让纵横家有了牵动局势和时代格局的舞台。
但是在大一统的王朝建立之后,整个中原地区只有一个统一的王朝或者国家,这让纵横家的谋略很难试用,无法在各大势力当中进行游走,也就无法体现出谋略的价值,无法通过口才或者是权术进行利益获取,也就失去了君主对他们的兴趣,如此一来,自然会有发展上的不稳定。
甚至,不仅是在大一统王朝建立之后纵横家会失去市场,在利害关系并不错综复杂的年代,纵横家也很少有市场。
比如说秦朝末年,在秦朝灭亡之后,刘邦和项羽的分就非常的激烈,而刘邦麾下的韩信则是邦奇出奇制胜的一个关键,韩信的军事才能也是得到了众人的认同的,再加上刘邦曾经只是一个市井混混,这就让某些纵横家看到了市场。
曾经就有一个名为蒯通的人去游说过韩信,差一点就让楚汉相争变成三国演义,但是蒯通最终并没能成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天下纷争其实并不混乱,虽然激烈但却不复杂。
以刘邦为首的势力和以项羽为首的势力是天下人在潜意识当中的君王选择,当此之时,如果韩信真的反叛,他不一定能够获得天下人的承认,甚至也不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所以纵横家其实只有在利害纷争相当复杂的年代才会有一席之地,而真正符合条件的或许只有春秋战国。
因为那时不仅有复杂的利害关系,国家也没有完全成型,大家是天下共主之下的绝对势力,与后来三国或者是五代十国的时代性质还不相同,所以纵横家在后世很少有发挥的空间。
小结:
因此,我们综合上述的叙述可以发现,纵横家之所以在后世为能继续发光发热与他们本身的学派性质是有很大关联的,以实际的政治需求出发,同时又相当注重外力,这让他们只能够在利害纷争比较复杂的年代里才有存在的条件,也才能通过达成不同的政治需求来获得赏识。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天下一统,统一王朝之下的国家纷争成为历史,纵横家也就随之成为了历史。
春秋时期,名医扁鹊以精湛医术闻名诸侯,却因三次劝医蔡桓公未果,最终酿成“病入膏肓”的悲剧。这场医患博弈不仅被《韩非子·喻老》记载为经典寓言,更成为中医“治未病”...
韩非子 2025-09-19 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的思想丰碑与著作体系作为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以系统性理论构建和冷峻的现实批判,为后世留下了影响深远的著作体系。其代表作《韩非子》不仅是...
韩非子 2025-09-03 蔡桓侯:固执背后的春秋君主性格镜像在《韩非子·喻老》的寓言故事中,蔡桓侯因“讳疾忌医”成为后世警示的典型。这个春秋时期蔡国的国君,用生命代价诠释了固执己见、刚愎自用的性格缺陷。透过历史典籍的碎片...
韩非子 2025-08-18 齐桓公讳疾忌医:一场跨越千年的治国隐喻在春秋战国纷争的乱世中,齐桓公的名字总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相连。然而,《韩非子·喻老》中记载的一则故事,却将这位雄主与“讳疾忌医”的典故绑定,揭示了一...
齐桓公 韩非子 2025-06-09 拨开历史迷雾:探寻韩非子的真正作者在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长河中,《韩非子》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深邃的法治思想和犀利的笔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这部经典著作究竟出自谁手呢?答案明确指向了...
韩非子 2025-05-26 商鞅与韩非子:法家先驱与集大成者的时间坐标在先秦法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商鞅与韩非子犹如两颗璀璨的星辰,分别以变法实践与理论构建奠定了法家学说的基石。通过梳理二人的人生轨迹与思想成就,可以清晰看到商鞅作为...
商鞅 韩非子 2025-05-13 韩非子说难:郑武公伐胡的智慧与启示在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韩非子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为我们留下了诸多宝贵的智慧财富。其中,《说难》篇中“昔者郑武公欲伐胡”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代政治家的智...
韩非子 启 2025-03-31 韩非子死亡原因探析韩非子,作为战国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却在其生命盛年不幸离世,其死亡原因至今仍为后人所关注。一、韩非子的生平...
韩非子 2025-01-04 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的传奇人生与思想解读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韩非子以其深邃的法家思想和卓越的辩论技巧,成为了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不仅是中国古代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更是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文化...
韩非子 2024-11-27 韩非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韩非子》一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部著作不仅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也是战国时期政治和哲学论争的产物。那么,《韩非子》是由谁编写的呢?它背后...
韩非子 2024-06-2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