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发生于唐朝时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历史上武力由强而弱的转折点。不知道没关系,历史资料小编告诉你。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二月,安禄山攻占洛阳之后称帝,唐玄宗则在怒斩封常清、高仙芝后起用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哥舒翰进驻潼关之后据险而守,将安禄山叛军牢牢挡在潼关以东,然而次年六月,唐玄宗却迫使哥舒翰领兵出关,结果遭遇伏击惨败,潼关迅速告破,唐玄宗逃亡蜀地,长安随即告破。那么,唐玄宗为何要迫使哥舒翰主动出击呢?

时代背景:安禄山攻陷洛阳称帝,唐玄宗换帅内部纷争再起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起兵叛乱,迅速攻占河北地区。唐玄宗则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并令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彼时,由于朝廷精锐边军尚未赶回,高仙芝、封常清只能在长安、洛阳临时募兵,非但兵力不足,而且战斗力极为有限,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日便攻入了洛阳,封常清、高仙芝只得退守潼关不出,而唐玄宗则因听信监军宦官的谗言,以“失律丧师”之罪将封常清、高仙芝处斩。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唐玄宗则起用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令其率兵20万驻守潼关。哥舒翰虽然能征善战,但此时已经是个50多岁的老将,而且因嗜酒如命、喜好美色导致身体一直有问题,前一年刚刚因中风落下半身不遂的毛病,虽然皇命不可违,但实在是难堪大任。
哥舒翰被起用之后,因与安禄山有旧怨,便伪造诬告因告发安禄山而免于获罪的安思顺(安禄山弟弟),结果导致安思顺和弟弟安元贞全部被杀,家人也被流放。此举直接引发了杨国忠的忌惮,而哥舒翰的属下劝说其诛杀杨国忠之事也被告发,此举直接加深了双方之间的矛盾。
此外,哥舒翰因身体原因,只得让行军司马田良丘主持大局,田良丘则因资历不够而无法服众,便让王思礼主管骑兵,让李承光主管步兵,结果王思礼和李承光又相互不服气,导致军队号令不一。再加上哥舒翰统军“严而不恤”,导致唐军士气低落,人无斗志。
哥舒翰也算是知己知彼,只是闭关固守,从不主动出战,安禄山屡次攻关均被击退,叛军主力被牢牢抵挡在了潼关以东数月。与此同时,在河北攻打史思明的郭子仪、李光弼也认为唐军只宜坚守,不可轻出。
唐玄宗为何要迫使哥舒翰出战?其实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天宝十五年(756年)五月开始,唐玄宗便开始不断催促哥舒翰出关迎战,一时间使者“项背相望”,给哥舒翰造成极大压力。六月初四,哥舒翰无奈之下“恸哭出关”,结果遭到叛军伏击,唐军损失惨重,哥舒翰因部下背叛被俘,潼关旋即告破。
至于唐玄宗为何要迫使哥舒翰出战,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唐军急需一场胜利,安禄山示敌以弱。自安禄山起兵以来,唐王朝可谓屡战屡败,如果说河北失手有安禄山长期统辖的原因,那么东都洛阳的失守便是对唐王朝的一次致命打击,这种打击不仅体现在军心士气方面,安禄山在洛阳的称帝之举,更是对唐王朝的正统统治提出了挑战,此时就算唐军无法彻底平定叛乱,也至少应该用一场大胜来挽回军心士气和统治声望。而安禄山在攻打潼关失败之后,则命崔乾佑将老弱病残的士卒屯于陕郡示敌以弱,而将精锐部队隐藏了起来,故意引诱哥舒翰弃险出战,虽然此计被哥舒翰识破,但朝中却并不知情。而唐玄宗正是在同年五月接到叛军“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的情报后,才做出错误判断,进而以“贼方无备”为由强令哥舒翰出战。
隋唐大运河示意图
2、洛阳乃是战略要地,唐玄宗急需收复。对于唐朝来说,洛阳绝非简简单单的东都,同样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新唐书·食货志》有载“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到唐朝时期,关中的产出早已无法支撑都城长安的消耗,而历经三国以来不断开发的南方则成为了大唐的重要粮食税赋供应源,而这条输送通道便是隋唐大运河,而洛阳则是隋唐大运河的关键节点。一旦洛阳长期被叛军控制,隋唐大运河便等于被拦腰截断,等于切断了都城长安的供应。同时,驻守潼关虽然足以抵挡叛军,却也等于将大唐堵在了潼关以西,断绝了与东部半壁江山的联系,再加上安禄山建都洛阳,这简直就成为了东西两帝并立的格局,唐玄宗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容忍的,因此洛阳必须尽快收复。

3、将相不和矛盾激化,杨国忠谗言不断。前文说过,哥舒翰被起用之后,很快便与杨国忠爆发了矛盾。当时,哥舒翰的部下王思礼便曾劝说哥舒翰,应该效仿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计策,“留兵三万守关,悉以精锐回诛国忠”(“七国之乱”时叛军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汉景帝杀晁错使其出师无名),虽然哥舒翰没有采纳,但此话却传到了杨国忠耳中。为了自保,杨国忠以“抵御叛军”为名,在唐玄宗同意之后招募了三千精兵由心腹日夜训练,又招募一万军队由心腹杜乾运统领驻军灞上,名为抵御叛军,实则防备哥舒翰。哥舒翰则上书请求对灞上军队统一指挥,结果以商讨军情为由将杜乾运诱杀,吞并其军。此事之后,杨国忠与哥舒翰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唐玄宗之所以迫使哥舒翰出战,正是有杨国忠在旁不断煽风点火的作用,而作为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的话语还是有相当分量的。
除了以上几点原因之外,哥舒翰作为领军在外的将领,本就容易受到朝廷猜忌,再加上他乃是突骑施哥舒部出身,本就属于异族,朝中对其的猜忌可想而知,这恐怕也是他不敢强行抗命的原因。
此外,从此后事态发展来看,哥舒翰对于部下的掌控力度极为有限,他虽然看出了安禄山的示敌以弱,但部下不仅没能看出,甚至以为战功近在眼前,这才导致了主力一战尽损。因此,部下的强烈出战愿望,恐怕也是导致哥舒翰被迫出战的一个重要原因。
公元756年寒冬,潼关城外朔风凛冽,大唐副统帅高仙芝的鲜血染红了雪地。这位曾横扫西域、威震中亚的“山地之王”,最终因宦官谗言死于君王猜忌。他的陨落不仅是个体悲剧...
高仙芝 2025-08-06 铁血丹心照西域:高仙芝——唐朝的异族名将与文明桥梁在唐朝的璀璨将星中,高仙芝的名字如同一道划破天际的流星,其生平轨迹交织着异族血统、帝国荣耀与历史误解。这位出身高句丽贵族的将领,以安西都护府为舞台,用弯刀与战马...
高仙芝 2025-06-04 高仙芝:非韩国人,实为中国唐朝名将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物的身份归属常因时代的变迁、地域的更迭以及文化认知的差异而引发诸多讨论,高仙芝便是其中一例。近年来,存在一些关于高仙芝是韩国人的言论,然而,深...
高仙芝 2025-04-15 高仙芝与郭子仪:谁更胜一筹?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高仙芝与郭子仪都是备受赞誉的杰出将领,他们各自在唐朝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当我们将这两位将领放在一起比较时,不禁会好奇:高仙芝和...
高仙芝 郭子仪 2025-04-01 大唐名将高仙芝:威震边疆的常胜将军高仙芝,唐朝中期的一位杰出将领,以其非凡的军事才能和赫赫战功,成为了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边疆小将到名震天下的大唐名将,他的经历不仅展...
高仙芝 2025-02-15 唐朝名将高仙芝:威震中亚的常胜将军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将领,其中高仙芝无疑是一位耀眼的明星。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成为了唐朝...
高仙芝 2025-01-14 高仙芝:出身高句丽的唐朝中期名将在中国唐朝中期的历史上,高仙芝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著称。然而,关于高仙芝的出生地和籍贯,却常常引发人们的好奇和探讨。高仙...
高仙芝 2025-01-14 高仙芝墓葬之谜:寻觅与传说高仙芝,唐朝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在中亚地区的赫赫战功而闻名。然而,关于他的最终归宿——墓葬的所在地,却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一、高仙芝的生...
高仙芝 2025-01-14 唐朝名将高仙芝的悲剧:为何被唐玄宗处死?在唐朝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英勇善战的将领,其中高仙芝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显赫的战功,被誉为“帝国双璧”之一。然而,这位曾经在西域战无不胜的名将,最终却落...
高仙芝 2025-01-10 高仙芝之死:历史真相与悲剧命运在唐朝的历史长河中,高仙芝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战功,成为了中唐时期的一位名将。然而,这位英雄人物的命运却在一次政治风波中戛然而止,引发了后人对他的无尽惋惜...
高仙芝 2025-01-03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