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亡国之灾崇祯帝为什么一直不肯南迁?相传,崇祯皇帝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一位长者给了他一张纸,上面写着一个“有”字。崇祯皇帝拿给大家看,众人都说是大吉大利之兆,主“大有”、“富有天下”之意。后来,有一个会拆字解梦的人告诉他:这个字很不祥,因为“有”字拆开,就是“大不成大,明不成明”,表示大明残破不堪的意思。崇祯皇帝黯然失色。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这一年,李自成的势力在河南、湖北、陕西、山西等地迅猛发展,出兵北京的计划正在落实之中。南方地区同样烽火连天。张献忠率大军由南昌南下,连续攻占长沙、衡州,江西、广西的许多地方也相继陷落。进入甲申年后,张献忠溯江西上,进入四川,击败了对朝廷忠心耿耿的著名女将军秦良玉,一举攻占了万县等地。
此时的朱由检万般无奈,他焚香沐浴后祷告天地,请求神灵指结果,扶乩之后神仙的回答是:“帝问天下事,官贪吏要钱。八方七处乱,十灶九无烟。黎民苦中苦,乾坤颠倒颠。干戈从此起,,休想太平年。”崇祯皇帝看后默默无言。
1644年正月初三,崇祯皇帝招来一位名叫李明睿的官员,询问御寇之策。李明睿请他命所有人等回避,然后直截了当地建议他:值此天下汹汹之际,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南迁,回到大明朝祖先开基创业的南京去。就当时的情形看,整个国家只有江浙一带还稍许平静一些。
朱由检沉思良久,说:“这件事关系过于重大,不可随便说出口。”然后,他用手向上指指天,意思是:不知天意如何?
李明睿劝他当机立断,免得事到临头后悔莫及。朱由检说:“这事儿我早就想办了,可没有人赞助,所以拖到了今天。你的想法和我很吻合,外边不愿意怎么办?此事重,你务必保密,切不可轻易泄漏出去。否则,你的罪过不小。
“南迁之议”是朱由检唯一延缓大明的机会了。可惜,这位皇帝的优柔寡断葬送了这唯一的机会,或许这就是命中注定。
朱由检的皇后姓周,是一位端庄稳重的美貌女子。史书记载,看到她的人会“瞑眩不自持”,表明她的相貌光彩照人。她为朱由检生了三个儿子,二人的感情很不错。这位周皇后自幼熟读经史,与崇祯皇帝很有共同语言。但她从不干预朝政,也不为自己的娘家人谋取什么私利。值此天下大乱之际,有一天,她特别委婉地对皇帝说:“我们在南京还有一个家呢。”没想到,朱由检立刻声色俱厉地追问她是什么意思?追问她听谁说要南迁?吓得皇后再也不敢多说什么。
张嫣是天启皇帝朱由校的皇后,是朱由检的皇寡嫂。这是明朝有名的贤后。她知书达理,对小叔子很好,曾经帮助朱由检度过了继位之初的困难时日。朱由检特别敬重自己的这位嫂子。然而,她反对南迁,认为这将损害皇帝小叔子的形象。朱由检听说后,马上怒气冲冲地前去质问张皇后,听谁说自己要南迁?张皇后知道事关人命,坚决不肯说出人名。崇祯皇帝再三逼问,最后张皇后表示,如果皇帝一 定不依不饶地逼问是谁说的话,自己可以自杀谢罪。朱由检这才倖悻作罢 。
由此,给人造成了一个强烈的错觉,就是皇帝是坚决反对南迁的。诚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样。实际上,崇祯皇帝心里可能极度矛盾。一方面,他应该很清醒知道,南京作为留都,有一套完整的政府机构,且有重兵驻守。在那里是有可能再图振作的。为此,他秘密命令在天津海边准备了两百艘海船和一千名精兵卫队,随时准备扬帆南行;另一方面,他特别害怕臣民认为自己怯懦,害怕丢面子,其中,可能也有害怕动摇民心的意思。为此,他犹豫不决首鼠两端。
随着李自成大军日益逼近北京,李明睿再也无法沉默,他公开上书皇帝,建议立即南迁。崇祯皇帝依旧犹豫不决。
几天后,左都御史李邦华建议,皇帝自己留在北京,让太子到南京监国。崇祯皇帝还是犹豫不决。
见此情景,李邦华再退一步,请皇帝将两位皇子分封到太平宁国二府,以便拱卫南北两京。崇祯皇帝再次犹豫不决。
史书记载说:皇帝“拿着奏疏,绕殿徘徊,一边读,一边叹气!”
恰在此时,出现了一位观点极端、忠君爱国、特别慷慨激昂的官员,此人名叫光时亨。他上书皇帝,激烈弹劾李明睿。这一来,皇帝又犹豫了,在朝堂上,,他一反私下的主张,慷慨激奋地宣布:“国君死社稷,正也,我下定决心了。”
李明睿不理那一套,再次上书,请求一天都不要耽搁,立即南迁。光时亨也更加激烈,指出“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人心”。许多大臣觉得皇帝好像也反对南迁,于是纷纷附议,请杀明睿以安天下。皇帝的表现则是在殿堂上,当着群臣的面,又一次说了许多颇动感情的、同样大义凛然慷慨激昂的话。退朝后,他却极度郁闷,懊恼透顶,对身边的近侍说:“光时亨真该死,我姑且饶他这一次。”这位总是在颠三倒四中杀伐决断的皇帝,偏偏在最需要决断的时候,变得毫无决断。
李自成进北京后,李邦华等主张南迁的大臣或逃走,或自杀,坚不投降。偏偏是那位光时亨,几乎是在第一时间便投降了李自成。
李自成包围北京之后,崇祯皇帝朱由检曾经多次试图脱出危城,逃往南方,然“欲迁不得”,均没有如愿。最后,他只能在一个太监的陪伴下,走向景山下的那棵树,走向那令他的臣子所“不忍言”的结局。
戚继光(1528-1588),明朝中后期最杰出的军事家,其军事生涯横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这位“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民族英雄,在三位皇帝在位期间,从抗倭...
戚继光 2025-07-04 沐王府最后一位王爷:沐天波与南明末路的悲歌沐王府,明朝赐予黔国公沐氏家族的封号,自1381年沐英受封始,至1661年沐天波殉国终,历经280年、13代人,始终镇守云南,成为明朝最长寿的勋贵家族。沐天波,...
沐英 2025-07-04 周亮工书法:明末清初碑学先声的个性诠释周亮工(1612-1672),这位经历明清易代的文人官员,在政治风波中几度沉浮,却在书法领域开辟出独特天地。其艺术实践与理论建构,不仅折射出明末清初书法变革的浪...
周亮工 2025-07-04 杨妙真:金戈铁马中的梨花枪影——冷兵器时代女性武力的巅峰在金末乱世的风云中,杨妙真以一杆梨花枪横扫千军,其武力之强、威名之盛,令后世军事家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留下“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的定论。这位红袄军的女统...
戚继光 2025-07-03 宝庆公主:大明皇室最明亮的珍珠,却难逃政治婚姻的枷锁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紫禁城坤宁宫传来一声婴啼。六十八岁的朱元璋抱着襁褓中的幼女,这个老皇帝不会想到,自己最小的孩子将成为明朝最特殊的公主——她既是朱元璋...
朱元璋多少岁 宝庆公主 2025-07-03 陈圆圆与李自成、刘宗敏:乱世红颜的命运纠葛在明末清初的乱世风云中,陈圆圆的名字与“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典故紧密相连。这位秦淮名妓的命运,如同飘摇的柳絮,被卷入李自成、吴三桂、刘宗敏等历史漩涡的核心。要厘清...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李自成 2025-07-03 朱祁钰“断子绝孙”的历史真相:权力绞杀与命运悲剧明代宗朱祁钰,这位在“土木堡之变”后临危受命、力挽狂澜的帝王,其人生以悲剧收场。他年仅三十岁便猝然离世,更令人唏嘘的是,他唯一的儿子朱见济早夭,两个女儿也命运多...
朱祁钰和朱祁镇哪个好 2025-07-03 胡惟庸之死:明朝首桩“谋逆大案”的刑戮真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大明帝国爆发开国以来第一桩“谋逆大案”。丞相胡惟庸被指控“通倭通虏、谋反叛国”,其结局之惨烈、刑罚之残酷,不仅震惊朝野,更成为朱元...
胡惟庸 2025-07-03 弘治中兴:明代的“仁宣之治”还是虚幻的治世泡沫?在明朝十六帝的治乱循环中,弘治中兴犹如一道短暂的光明,被后世史家誉为“中兴之令主”。明孝宗朱祐樘在位十八年,通过整顿吏治、轻徭薄赋等举措,使大明王朝呈现出短暂的...
朱祐樘下一个皇帝是谁 2025-07-02 张四维是张居正的学生吗?历史迷雾中的师生疑云在明代万历朝的政治舞台上,张四维与张居正的名字常被并置提及。作为万历首辅张居正的继任者,张四维在张居正去世后迅速主导了“夺情案”的平反,并着手清算张居正改革措施...
张居正 张四维 2025-07-02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