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朱元璋和朱允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了四位猛将,若他能重用一位,就没朱棣啥事了。
自从朱元璋建立明代之后,就为大明王朝培养了一个有史以来最完美的太子,他上通朱元璋的心意,下安兄弟大臣的心。可以说,还从未有哪一个国家继承人能够做到这个份上。
然而这世上所有的东西都是有所残缺的,太完美的东西往往会受到摧残,这位最完美的太子就是如此,还未等到继承皇位,就先于朱元璋驾鹤西去了。
国家没了继承人,重新选皇帝吧!选了一整圈,本来朱元璋有心传位给老四,因为在这众多的儿子当中老四是最像自己的,同时也是最能打仗的。
然而,传位给老四,老二,老三又不干,思想了半天,最终决定从朱标的儿子中选一位当皇太孙。
建文帝
说起来,朱允炆的继位也存在着偶然性,本来的皇长子,另有其人,却因为其生母的去世,最终落到了朱允炆的头上。
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孙子继位,朱元璋可谓是煞费苦心,他了解,一旦朱允炆继位,朱棣肯定不乐意,于是就直接将朱棣的数万兵马削减,只留下800府兵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当然其余的儿子也差不了多少。
另一方面,昔日支持太子朱标的旧党,此时不少已经改投门户,最终成为了影响明代内政的隐患,朱元璋借着蓝玉的案件,将这一干人的杀了个干净。
做到这些之后,朱元璋还是不放心,给朱允炆留下了治国方针:以德怀之,以礼治之,之后再废其人,而举兵讨伐,则是最后一招。
却不曾想,在朱元璋驾崩之后,朱允炆自信心爆棚,对于这些叔叔们在没有之前的怀柔心态,直接举兵讨伐,或者派遣士兵逼迫,一时之间,藩王们人人心惊胆战,作为造反潜力股的燕王,居然开始装疯卖傻起来。
燕王不愧是多年征战的好手,很快就拉起了一支20万的大军,之后又数次击败明军主帅李景隆,累计数以百万的明代大军败北,最终让燕王顺利攻入南京,改元永乐。
也许有人对朱棣的成功抱有这样一种心态,认为是明代缺乏卓越将领,在蓝玉案子中,全部被杀了个干净,事实上,朱元璋还给朱允炆留下了四员大将,若得重用其中一位,或许明代不至于输的这么惨。
四位大将
第一个就是耿炳文,说起这员将领,也是员老将,曾经还参加过对北元的讨伐,此人带领大军作战,风格很像是汉朝时期飞将军李广,善于防守而不善于进攻,由此此人虽然不能开疆拓土,但是却能保土安民。
朱允炆继位之后,耿炳文很快被安排先去抵挡燕军的进攻,然而众多主要的大军都在防御北方的元代,根本无力抽兵南下,耿炳文与朱棣的一战,前者毫无疑问的败北。
但此事主要出在部队的问题上,若是给耿炳文一些时间,训练出劲卒,再加上大明的远超朱棣的国力,后者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然而朱允炆却听信谗言,直接将主帅换成了李景隆。
若非这一昏招,大明的百万部队,何至于败在一个只有20万部队的燕王手里。
第二位就是瞿能,此人早年间,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员悍将,作战时候风格颇有蓝玉的风范。在明代与北燕进行作战的时候,李景龙曾经攻打北京城。
瞿能带领大军更是一度将要攻破,若是此时再接再厉,燕王的失败就已成定局,然而李景隆突然面临撤退,白白错失了提前终止靖难之役的机会。
在次日之战,他更是差一点抓住朱棣,只惋惜天公不作美,骤起的飞沙走石,相助了燕军,之后,南军被杀的丢盔弃甲。
只惋惜,建文皇帝不可识人不能用人,最终导致这样卓越的将领白白耗费在无意义的野战之上,若是此人得到任用,那么大明何愁不能再多一颗将星?
第三位宋晟,此人功勋卓著,早年间威震西域,随后又平定广西,讨伐漠北,可以说是大明的肱骨之臣。后来他因罪,被贬到凉州,随后就再次防备北元。1384年,他率军进攻北元,斩敌俘虏18000多人。
到了建文帝时期,他依旧镇守甘肃。奇怪的是,在整个靖难之役,他都始终呆在甘肃,没有参加南军对燕军的作战,改朝换代之后,他入朝觐见永乐皇帝被提拔,随后继续开发河西之地,一直到1406年,于肃州病逝。
此人无论是治理还是上马作战,都是一把好手,然而这样的人却不被建文皇帝重用,难怪之前兴盛的大明代,到了建文这里,隐隐有些衰退之势。
最后一个就是郭英,早年间跟随朱元璋南北征战,多有战功,多次身负重伤,却不肯退战,由于他十分英明神武,朱元璋曾经评价他,唐朝的尉迟恭都比不过他。
洪武14年开始,他率军平定云南,战役结束后,他先后杀敌13000多人,缴获军用物资数不胜数。
他也十分睿智,朱元璋晚年喜欢杀有功大臣,此人却能够平稳落地,明哲保身,然而是这样一个既有脑子又有能力的人,却被建文皇帝一巴掌按到了李景隆的帐下。
正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有如此主帅,又如何能够发挥他该有的作用。最终他跟随李景隆讨伐燕王朱棣无功而返,等到朱棣登基,他就直接被罢官回了家。
可以说以上四人,无一不是文可治国安天下,武可上马定乾坤之辈,然而,这样的人才却不得重用,反而屈居于李景隆这等庸才之下。在建文皇帝的最后,还是自己这位十分信任的大臣,打开了城门,终结了自己的天下。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五月初二,77岁的李善长跪在应天府刑场。这位曾被朱元璋比作“萧何”的开国第一功臣,此刻身着囚服,身后是妻女、弟侄等七十余口家眷。随着监...
朱元璋多少岁 李善长 2025-09-19 乱世双雄的镜像人生:朱元璋与朱温的相似性与命运分野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朱元璋与朱温这两位朱姓开国皇帝的人生轨迹犹如镜像般重叠,却又因关键抉择走向截然不同的结局。他们同为底层逆袭的军事奇才,却在治国方略与家庭伦理中...
朱元璋多少岁 朱温 2025-09-19 朱厚熜:朱棣一脉的皇权承继者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皇位继承问题,始终与宗法血缘的争议紧密交织。这位以“大礼议”震动朝野的君主,其血脉归属不仅是历史学界的焦点,更折射出明代宗法制度的深层矛盾。...
朱厚熜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9-18 盛庸:靖难烽烟中的忠烈悲歌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金陵城破的烽烟中,盛庸单骑跪于朱棣马前。这位曾让燕军闻风丧胆的南军统帅,此刻褪去历城侯的蟒袍,以最卑微的姿态向新君献上佩剑。然而,这...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盛庸 2025-09-15 朱温与朱元璋:跨越时空的朱姓帝王,却无血缘关联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朱姓虽非大姓,却诞生了两位极具影响力的帝王——后梁太祖朱温与明太祖朱元璋。二者同姓且同为开国君主,又同为安徽人,常引发后人对其关系的猜测。然...
朱元璋多少岁 朱温 2025-09-15 朱棣是否知晓帖木儿东征:历史迷雾中的战略博弈公元1404年冬,中亚草原上寒风凛冽,帖木儿帝国的大军正沿着天山南麓向东方推进。这位征服了半个亚洲的“跛子征服者”,将矛头指向了万里之外的大明王朝。而此时,南京...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9-15 明朝的篡位皇帝:朱棣的权力博弈与历史影响在中国古代皇权传承的谱系中,明朝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制度根基,但这一看似稳固的体系仍被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更迭打破。明成祖朱棣,这位以“靖难之役”推翻侄子建文帝的...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9-15 秦始皇与朱元璋:跨越千年的“伟大”之辩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秦始皇与朱元璋是两位极具标志性的帝王:前者以“千古一帝”之名终结战国乱世,开创中央集权制度;后者以草根之身推翻元朝统治,重建汉人政权。二者虽相...
朱元璋多少岁 秦始皇陵 2025-09-11 朱元璋为何杀徐达而留汤和:权力博弈中的生存智慧在明朝开国功臣的命运轨迹中,徐达与汤和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被传因背疽遭赐蒸鹅而死,后者却得以善终并获封东瓯王。这种差异背后,既折射出朱元璋对功臣集团的复杂心...
朱元璋多少岁 汤和 2025-09-10 永乐迁都:朱棣1421年定鼎北京的深远抉择明成祖朱棣的迁都之举,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决策。这场始于永乐元年(1403年)、历经十八年筹备的迁都工程,最终于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1421年1...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9-0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